第83章 興文字獄(1 / 3)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老道長建議凌家族人在經商方向上,主營茶鹽的同時,兼營方物。

明代所指的方物,就是各地特產。在當地百姓眼裡是十分平常的土產常物,但在異鄉人眼裡,卻是不容易吃到的美食。

明代士紳們從追求口腹享受、進而紙醉金迷、誇多鬥靡,都與明朝朝廷對文人的打壓有關;士人們因表達思想,而屢橫遭詔獄、廷杖摧戕,導致多數人不敢寄望仕途。

其實明太祖朱元璋打江山乃至立國之初,都表現得對文人尊重有加。

立國之初,明太祖還說“可以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開始大量起用文人。

明初,明太祖仿唐宋禮制,制定了許多的典章、規制、禮儀、刑法、軍制、戶籍、學校等,一時間,明朝到處氣象俱備、行政清明,而這些工作,大多數都是靠那些文人參與完成的。

各位看官,如果認為明太祖讓文人做了這麼多的工作,文人在明太祖的心中地位,會因此得到提升,那就錯了。

明太祖出身卑微,讓他內心一直害怕被人譏笑和背叛。

事實上,朱元璋自小在元朝的暴力統治中艱難生存,以及後來的抗元時期遭到自己親外甥的背叛,讓他的疑心和防備心更重,這也影響了洪武年間的政治統治。

朱元璋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與元抗衡的同時,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府還專門修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

後來,這些知識分子在一統全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當年明太祖有安徽休寧人朱升獻上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戰略,同時也因為明太祖的身邊,匯聚了許多王佐之才,例如劉基、葉琛、張溢等,方能打下大明江山。

假若朱元璋認真學習過《易經》,明白元、亨、利、貞這四個字的深刻用意,能將得到天下的功勞,歸於天道及民心所向,那麼,到達盈利的關頭,能好好把握上天給的機會,才能更好地貞起下元,讓明朝江山更牢固。

但是朱元璋自認為大明江山就只是他朱家人的,總是疑心有人會奪取他的帝位,所以得到江山後,總是害怕失去,故將陪他一起闖過來的那些能人,一個一個地滅掉,這樣他才能心安。

明太祖得到天下後,明太祖很快就對文人,由尊重切換成猜疑的模式。

明太祖的疑忌之心,在他對待劉伯溫上,顯露無遺。

公元136o年,劉基,即後人熟悉的劉伯溫,就為朱元璋分析形勢,提出了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的策略;朱元璋採納後,戰況果然勢如破竹。

朱元璋在打江山時,多次稱劉伯溫是我的張良;明立國後,明太祖對劉伯溫說,只有你做丞相最合適。

劉伯溫拒絕說:自己太嫉惡如仇,不適合處理繁雜事務。

朱元璋就問劉伯溫說,那麼你認為誰當丞相合適?胡惟庸可不可以?

劉伯溫當時就說:“丞相好比駕車的馬,讓他駕車,很可能會翻車”。

劉伯溫自己怎麼也估計不到,自己這麼直率的一句話,為日後的自己挖好了墳坑。

明太祖就授劉伯溫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這個官職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但是明太祖好像忘記了劉伯溫對他的告誡,一則是因為胡惟庸很懂得討明太祖的歡心,二則是明太祖內心認為,我為什麼要聽你劉伯溫的話?

洪武六年,明太祖讓胡惟庸做了右丞相,這是百官之了。

早在洪武四年,劉伯溫就已辭官回家了。

洪武八年,劉伯溫得了小病,明太祖為表關心,派了胡惟庸帶上御醫去看他;誰知劉伯溫吃了御醫的藥後,腹痛如絞,小病變大病。

劉伯溫一想,不會是胡惟庸讓御醫下毒害他吧?

劉伯溫此時拖著病體,心裡記掛著太祖皇帝,心想皇帝殿下安放了一個如此小人在身邊,是多麼危險啊!

劉伯溫就帶病求見太祖皇帝,說自己本來病不嚴重,吃了御醫的藥後,病反而加重了。

劉伯溫的意思是可能有人下毒,想透過此事,提醒太祖皇帝,要小心胡惟庸!

誰知明太祖聽後,一點反應都沒有,只是叫劉伯溫回去,寬心養病。

劉伯溫一看太祖皇帝的反應,心裡明白了,以太祖皇帝的過人智慧,怎麼會聽不出劉伯溫話裡有話?又怎麼會不清楚胡惟庸是個什麼人?

除非,太祖皇帝是明知而有意為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