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西塔夕照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凌家族人一行人從休寧出的第十一天下午,終於來到了浮樑古城。

我們是從東門進入浮樑古城的。

只見浮樑古城的城門巍然而立,左右是高大穩固的城牆;城門下開一門,上建城樓,主樓在中間,旁邊各有一個角樓;主樓正面闊5間,進深3米,重簷三滴水,歇山頂。

城樓下是一條護城河環繞,有一條吊橋連線道路與城門。

我們都下了車,一行人魚貫走過吊橋,來到城門下。

守城衛兵核檢了三叔交給他的入滇文書,衛兵揮手讓我們入城,我們有序地透過城門。

城門所在的券門洞,築在主樓下邊的8米高的城牆裡,洞頂底闊達 3米多。

穿過城門後,只見前方是一條丁字街,我們繞著街而行,可見巷道縱橫。

街道是光亮整潔的青石板道,在陽光下,耀眼生輝;街道兩旁,商鋪林立、飯店客棧,一應俱全;商人旅者,絡繹不絕;議價論價,此起彼伏;井然有序、繁華熱鬧。

三叔在前邊帶領,一邊前行一邊告訴我們:浮樑古城全城佈局形似八卦,外方內圓;按八卦的乾坤坎離四個方位,分設北南東西四個城門;與其他古城不同的是,浮樑古城的正南門與正北門不直通,正東門與正西門同樣不直通;你們剛才進來時也看到了,過了城門後,就遇到丁字街;古城的巷道眾多,有大有小,大的稱大街,小的叫小巷;全城大街小巷,計有九街八陌六十閭,其中以25戶人家為1閭;走在大街小巷中,彎彎繞繞,沒有一條是直路;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軍事防禦。

我們聽到三叔這樣說,都想快點放下行李,到周圍看看。

三叔又說:浮樑古城的城牆全長2o餘里,高1.6丈,寬丈許。

三叔所說的2o餘里,即1o公里;高1.6丈,即5米多高;寬丈許,即3米多寬。

說話間,我們在東門附近已找到客棧,一行百多人,就分開四間客棧住宿。

天色尚早,我們年輕人放下行李,就相約在古城內走一走。

三叔怕我們迷路,就叫了客棧的一個店小二,陪著我們走。

浮樑古城內的路,都很相似,真的有點難以辨認,還好有店小二帶路。

店小二告訴我們:浮樑古城的北面背山,南面有湖,東面有河,西面是林海,正是前有明堂、後有靠山、有情水繞、林木繁茂的千金寶地。

話說,浮樑古城建於唐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一直是歷代浮樑縣的治理統治中心。

在古代,衙署是一方主宰,佈局好壞直接影響到官員的前程和百姓的安危,所以它的選址十分重要;按《易經》及八卦學說,衙門一般建在城市的南側;因為南屬於坤位,是陰之極矣。

按照歷代歷朝規制,只有縣衙所在的城鎮,方可建造城牆,而縣衙一定是在城牆的保護之內。

店小二說:我們浮樑古城有座宋代的大聖寶塔,皇帝曾在此避難,不如我帶你們去看看。

我們紛紛說好!

店小二帶著我們在古城的巷子裡繞圈,行了好一會兒後,我們看到一座七層的塔,塔身呈紅色,每一層均有外挑平臺,且沒有鉤欄。

整座塔身形象簡潔、造型古樸美觀。

店小二告訴我們:大聖寶塔皆用大型青磚實砌,每層的外挑平臺均是用青磚疊砌。

凌轅問店小二:明明是紅色的磚頭,為什麼你說是青磚?

店小二說:確是青磚!建塔時,由青磚、糯米、紅泥、石灰砌成,年長日久,塔身受雨水侵蝕,被粘合的紅壤漿液染成紅色,所以我們也稱它為紅塔。

這宋代紅塔,有“江西第一塔”之稱,我在現代時參觀過,就是古城的西南邊。

全塔共七層,從地坪至覆盆頂塔高37.8米,採用空筒式穿壁繞平座結構建造。

現代時,還是巍峨聳立,不過,因為安全的原因,已禁止攀登。

我問店小二:能登塔麼?

店小二說:可以啊!不過,因為這個塔的攀登方式是穿座繞壁式,就是從下層內壁穿門外沿平座半圍,即人需要在沒有護欄的塔外繞半圈外簷,才能到達再往上登的門洞。你們怕不怕?

嘻!我們凌家子弟從黃山上下來後,這種攀爬就不放在眼內了,但我就必須要哥哥把我背在身上才能攀登了。

這次是蕭遙劍把我背在身上,因為凌軒要護住陳婉。

為了安全,凌軒把我們分成十人一組上去,待上邊的人下來後,其他人才可以上去。

店小二隨我們那一組登了上來,他告訴我們說:大聖寶塔在城西面,故又叫西塔,“西塔夕照”是著名的昌江八景之一。

當蕭遙劍揹著我攀登上最高那層後,剛好是日近西山,只見紅彤彤的落日在昌江上慢慢下沉,涼風拂面,秋高氣爽。

站在西塔上,遠眺風煙俱淨,天山共色;思緒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