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人世風燈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凌家從安徽休寧出的第十七天清晨,我們一行人從鳳凰崗渡口出,1o3人分乘兩舫,沿著昌江順流而下。

凌家子弟常年輪流跟隨著長輩外出,走南闖北、行商運貨、舟車勞頓,所以他們對類似乘船的事情,耳熟能詳,不覺得有什麼值得興奮的。

蕭遙劍和我就不同,我們兩個都從未踏上過這樣大的船和航行這麼遠的距離,對於今天要乘坐一天的船,更覺好奇。

我們一上船,就不願意下到船艙中安坐,而是待在甲板上看風景。

凌軒忙前忙後,負責著這艘船上家人們的安全;直到船家準備開船前,他才在船頭找著我們,囑咐蕭遙劍要在船上對我一步不離。

“欺山莫欺水!在船上不比6地,一定要加倍小心!”凌軒對蕭遙劍說。

蕭遙劍答應著,但是他和我都沒有要走進船艙的準備。

清晨,昌江上霧氣濛濛,江面上泛著一縷白煙。

船在船伕的擺渡下,徐徐離岸,船頭分開江水,似乎剪開深藍的綢布。

蕭遙劍用手緊拉著我的手,兩人屹立船頭,著迷地看著船,駛入前方的霧氣瀰漫中,我們像是迅地從一個空間穿越到另一個未知的空間。

凌家租的另一艘船,航行在我們前邊約二十米的地方,我現前方的那艘船上掛著多盞燈,船在前進,燈在霧氣中忽明忽暗。

我回頭一看,原來我們的船,也不知什麼時候,點上了燈,這時,幾個船伕一唱一和地用當地方言互相呼應著。

古時候,漕運船上掛著的燈,叫船燈;漁船上的燈,叫漁燈。

古代的漁燈,也並非現代時民間傳統節日用於遊樂活動的五彩繽紛的紙糊的彩燈。

明代的船燈和漁燈,多是用陶泥燒製的燈盞,像一個上部鏤空的圓柱狀的花瓶,下裝燈油,上引燈芯,瓶身有孔可穿繩固定在船上,雖然笨重,但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

直到清代,才有金屬製的防風燈具,燈身是金屬外殼,燈罩是玻璃的。

民國就有馬燈了,即現代人稱的風燈;這種燈防風效能佳,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還在普遍使用,直到電力通暢後,這種燈才退出了歷史舞臺。

船燈,是船用來向其它船隻出訊號和起到微弱的照明作用!

但是古代的船燈,僅限於內6漕運,那時在海上航行的船,是沒有船燈的,也就是說,海上航行根本不會用內6漕運的船燈。

海上的航船有桅燈,桅燈掛在桅杆上。

桅杆是木質的長圓竿或金屬柱,通常從船的龍骨或中板上垂直豎起,可以支撐橫桁帆下桁、吊杆或斜桁,桅杆用於懸掛帆和旗幟,現代時會裝設天線,桅杆上方一般會有設定一個只容一至兩人的小型觀測臺。

在海上航行時,當大霧、天色陰暗或晚上時,桅杆頂部有人值守瞭望,此時就要開著桅燈。

內6的漕運船,如果是大太陽的白天,無需用到船燈,只有霧大或天色陰暗時,才會點起船燈。

我看著這明代的船燈,是油燈,在風中忽閃忽現,十分容易被風吹熄!

唐朝詩人呂岩曾說:人世風燈,草頭珠露。

就是用船燈來形容生命短促、人事無常。

這時一個船伕撐著一根長長的竹竿,從船後沿著船舷行走前來,如履平地,他就是我們這艘船的其中一個擺渡人。

擺渡人對我和蕭遙劍說:小兄弟,你們不可以站在船頭,要走進篷下。

我問擺渡人:船燈忽閃忽閃的,很容易被風吹熄吧?

擺渡人說:被吹熄了,再點著它啊!

我又問:如果下雨,燈就一定會被淋熄吧?

擺渡人說:小兄弟,你的前路還有很長,要趕時間麼?

我微笑說:不趕時間!

擺渡人說:不趕時間就對了!兩邊都是岸啊!如果下雨,就近泊岸歇一歇,等雨停再走啊!為什麼偏要跟逆風斗雨呢?

我和蕭遙劍聽了,相視一笑,都估不到擺渡人說出如此有人生哲理的話。

果然是大道至簡啊!

我們就一起走進甲板上的木質船頂下,這裡有高高的圍欄,防止乘客在船搖晃時不小心掉進水裡。

是啊!

前路還有很長,我們不趕時間。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