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航天標準化(1 / 2)

小說:塔防戰略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航天裝置關鍵技術專案組雖然被外星人的生產方式給整沉默了,還好他們一開始也沒指望能完全“借鑑”外星人的生產鏈,來生產那些讓各團隊和廠家都頭疼的定製裝置。

不過也的確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3d列印就算了,雖然用來生產一些生活用品還可以,但涉及到加工裝置、航天部件,現有的3d列印技術完全不夠看。

土球的3d列印,工業化程度最高的成果,是參與到大零件的模具生產……的第一步,沙型,都沒到模具本身。

3d列印存在的問題太多,列印金屬,塑形過程中就自然冷卻了,淬火什麼的都做不了,因此效能稀碎。列印塑膠好一些,不過一些對微觀結構有要求的塑膠,也只能做出次品。更不用說複合材料、碳纖維等。

粉末灌注比較陌生,想來應該和粉末冶金差不多。而土球上的粉末冶金,是一種燒結技術,類似於燒陶瓷的概念,航天系統實用的很多零件在怪獸危機前用這種技術生產,現在隨著射頻率越來越高,採購零件數量上去了,早都改成更成熟的模具生產,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生產力短期內不可能無限拔高,專案組討論下來,只有在標準化和資料庫方面下功夫。

標準化不是什麼新詞,但土球所謂標準化,也就比概念強那麼一點。

而在外星人那,生產飛機零件的專化裝置,也能生產坦克中相似零件,其本質沒有差別,都是生產相似結構的零件。

轉到土球上舉個例子,曲軸生產,這是考驗工業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船用曲軸那種大傢伙且不論,只討論車用。

工業比較初級的,採用車床、人力一點點來;稍微好點的用五軸機床來加工。

但要同時獲得加工度、精度、良品率的全面優勢,必須上專用機床。它生產出來就只為加工曲軸而存在,那它是不是可以生產更大的曲軸呢?毫無疑問,甚至都不需要重新設計,只在其中預留機械運動的空間餘量,多準備點刀頭,就能實現更大或更小曲軸的生產。

當全部的零部件,都以專用機床來生產時,可想而知裝置的通用性會拔高到什麼程度,生產十噸和五十噸的飛機可以用同一條生產鏈。

資料庫也舉個例子,某裝置需要一個扭四個彎的蛇形零件,a工廠沒做過,只能從頭開始,先上高階師傅手工去做,再想辦法程式化、精密化,哪怕24小時加班,在保證最終精度的前提下很難壓到二十天以內。

可c國工業量如此大,保不齊那裡就存在一個廠子B,曾經因為某種奇葩需求,生產過這種結構的東西,交給這家直接就上自動機床了,效率成本都會大幅度改善。

蒐集和整理各廠家資料不太現實,部分廠家肯定會以商業機密之類的理由搪塞。

但標準化和資料庫綜合起來,可以引申出一條新路子。

咱們規劃出五千個標準零部件,以後航天口的新型加工裝置,不能隨意出五千個標準件的框架,如果必須要新增,也要拿出足夠的理由能說服同行專家。

把這些標準零件攤派給各個廠家,讓它們去研究加工工藝,建立資料庫,達到能夠快生產各尺寸標準零部件的要求。

等各種航天加工裝置的量逐漸上去,成本很自然的就降下來了啊,雖然永遠也比不了那些量產機械,至少比現有的航天採購系統要省下很大一筆錢。

航天口對成本不怎麼敏感,可他們更關心的效率也得到了解決。

但話說得容易,幾千個標準零件的數量能夠滿足多少型別的裝置?要不要再加幾萬?形狀怎麼定?如何照顧到各種月表開的需求?都需要團隊一個個調研,認真的論證,時間、工作量都十分龐大。

哪怕組個千人團隊,一兩年都夠嗆,但如果有計劃的去做,幾個月後,或許能先組幾套裝置先用著。

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

有,但是隻有一點點用,與標準件方案差太遠。

重點現階段的很多裝置都有一定的試水性質,談不上訂購多少多少套,絕大多數裝置哪怕包括地面備份在內,也不會過三套。現有框架內,如果不集中大規模的團隊,效率高不起來,可哪有那麼多重點專案能胡亂用人呢。

標準件方案的優勢在於,它透過限制零件,將真空工業裝置的設計也一併標準化,把原本針對任務設計的特殊結構,變成有一定產量的常用件,同時在設計、生產段節約大量時間,並以此降低成本。

初步的討論報告被提交上去。

糾結了一番,還是決定,做!

從生產力展的角度,統一零部件標準,說不定是現在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能做的最優選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