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危局前傳:布衣鬼才49

小說:大明危局 作者:老文說

第四十九節 四月兩重天

送走杜宇之後,蒙禹忽然覺得心裡一下子空落落的,似乎失去了目標一般,自己來南京是為了春闈科舉考試的,可現在考不了了。後來又想幫恩師的忙守住南京,可別說恩師如今遠在長江上游,就算恩師還在南京,這樣的朝局和大勢之下,自己又能改變什麼?

如今朝廷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一個能掌控全域性的統帥,不管是平燕大將軍盛庸還是兵部尚書鐵弦,他們的能力其實都是有限的,在區域性戰場上,他們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對於整個戰局的把控,卻都不勝任,而且盛庸畢竟資歷太淺,朝中勳貴和老將,也不怎麼買他這個大將軍的賬。

而朝堂裡的建文帝和這些書生大臣,就更沒有這個能力了。他們不但對全域性掌控不了,還經常給出錯誤的指示,這也就是為什麼建文帝手握百萬大軍,面對燕王的三十萬孤軍依然捉襟見肘的原因,因為各位統兵大將只能按自己的想法各自為戰,卻沒有一位能謀全域性的大才在統籌。

看著自己從練子寧那裡記住後手繪下來的雙方態勢圖,蒙禹真的很鬱悶,如果,自己能站在建文帝身邊充當他的大腦,讓建文帝來做這個指揮全域性的統帥,那守住南京甚至將燕王困死在鳳翔都還是有可能的。

可惜,這樣的痴想,只能讓自己徒增悲哀和煩惱罷了,蒙禹在心裡推演了各種可能,就算恩師冒著風險把自己帶入皇宮推薦給建文帝,就算建文帝真的覺得自己可以做這個智囊,可朝堂上那一幫忠心卻迂腐的大臣,卻未必會同意自己給建文帝出的奇策。

而透過對建文帝的瞭解,蒙禹也深知這位皇帝並不是什麼能乾綱獨斷的霸主,他很喜歡聽取所有人的意見,然後就左右搖擺不定,最後做出的也往往是最下策的決定。特別是在統帥的人選上,其實最合適的人選就是徐輝祖,作為中山王徐達的長子,論背景出身,沒人會有疑義,論軍事才能也是朝廷中數一數二的,論忠心他也一直在盡忠職守。

可偏偏就因為他是燕王的大舅子,就這層可笑的姻親關係,就讓他徹底失去了作為南軍統帥的資格,而只能像救火隊一樣的帶著軍隊四處滅火,而且因為這種不信任,朝廷寧願讓資質平平的駙馬都尉梅殷統帥四十萬大軍出鎮淮安,也不讓徐輝祖去。

而且,朝廷甚至都不放心徐輝祖獨掌大軍,所以徐輝祖所部的兵力甚至連何福都不如,還時時有人在旁監視著他的一舉一動,這不是等於在逼著徐輝祖謀反嘛!徐輝祖能一直隱忍著繼續兢兢業業的四處滅火,已經是著實難得了。

想到這裡,蒙禹無奈的搖搖頭,徐輝祖這樣的人都備受猜忌,更何況自己一個出身寒門的小小舉子,就算有恩師黃觀和練子寧的保舉,真的到了建文帝身邊做參贊,估計自己提出的十條奇策也難以成功實行一條。

又是一陣深深的無力感襲來,蒙禹起身收起了地圖,將其就著火給點著了,這樣的東西在他手裡就是禍患,既然已經無能為力,還是燒了的好啊。看著火光燃起的一陣青煙,蒙禹的心也在逐漸下沉,自己一心想像姜尚、管仲、樂毅、商鞅那樣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可如今,這樣的夢想似乎都只能化作這一陣青煙了。

四月中下旬裡,燕軍和南軍繼續進行著拉鋸戰,何福、平安依然在竭力阻止燕王南下,而鐵弦和盛庸、梅殷,卻依然固守濟南到淮安一線,生怕燕王聲東擊西忽然改換南下線路,這便是缺乏統帥的弊端啊。

四月中旬,燕軍在睢水之小河搭設浮橋渡河,何福、平安率軍阻截,雙方於河兩岸展開奪橋戰,互有勝負,平安曾一度奪橋成功,還率軍追擊燕王,差點追上燕王,並斬殺燕將陳文,王真。卻被燕軍將領張武率死士又將其趕回了橋南,雙方一時陷入隔河僵持。

由於何福、平安軍是奔襲而來,並未攜帶糧草輜重,高陽郡王的輕騎兵軍團立刻抓住時機出擊截斷糧道,就在兩軍僵持三日後,南軍斷糧。又兩日,趁南軍飢餓,軍心不穩,燕王下令留下千人疑兵守橋,其他大軍則於三十里外悄悄渡河,於半夜對平安、何福兩軍展開偷襲。

眼看偷襲就要得手,卻被徐輝祖料到了燕王的意圖,適時率兵趕到,燕軍以為中了埋伏,連忙撤走,南軍意外獲勝,兩日後,燕軍與平安、何福、徐輝祖軍戰於齊眉山,此戰由魏國公徐輝祖負責統帥指揮,激戰一日,南軍大獲全勝,更陣斬燕軍大將李斌。

大明建文四年四月二十三日,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日子,這一天,是上天給燕王朱棣的又一個重大考驗,也是這一天,真正決定了這天下究竟誰屬,這歷史的走向,完全就在一天一人一念之間的一個重大決定,歷史,有時候偏偏看上去就是這麼不可思議。

此時,面對已經有了強力統帥徐輝祖坐鎮的南軍,加上近日來連連損兵折將,已有十多位燕軍將領戰死,特別是李斌的死,對燕軍的震撼很大,加之此時已是四月下旬,天氣轉熱,讓久居北方的燕軍也身感不適,在這一日傍晚的軍議上,對於第二天的行軍計劃,許多將領提出了撤兵北還的建議,大多數將領都認為,孤軍深入本就是兵家大忌,再這麼消耗下去,燕軍遲早會被徐輝祖全殲。

面對這將領們的群情洶湧,燕王朱棣也陷入了沉思,堅守三郡並非長久之計,拼消耗自己怎麼也耗不過擁有廣大江南富庶地區的建文帝,所以這也是他和姚廣孝深思述略之後的決定,在看到宋晟的書信之後,就更加堅定了他的決心。

可畢竟燕軍兵少,面對不斷圍追堵截的南軍,這樣的拼消耗確實過於冒險,可冒險畢竟還有贏的機會,而退回燕雲,看似暫時安全,但最終卻只有死路一條啊,況且,開弓沒有回頭箭,此時一旦北返,再要揮軍南下,估計就很難了。

終於,燕王朱棣點點頭道“你們真的想撤軍北還麼?自古軍事有進無退,我們距離南京已不到五百里,此時折返將前功盡棄啊。你們再好好想一 想,議一議。”將領們立刻議論紛紛,有的表示這一路敗多勝少,這麼打下去,遲早把老本耗光,有的則表示,此時南軍勢大,又有徐輝祖坐鎮,北還只是暫避鋒芒。

只有大將朱能和高陽郡王朱高煦等少數人在據理力爭,說此戰若能殲滅這一支朝廷大軍,將徹底打亂朝廷的防禦部署,只要舉措得當,便可直撲南京,雙方各自堅持自己的意見,爭吵不休,但畢竟是想要北還的人佔了多數。

燕王朱棣看他們爭了一段時間,終於拍拍桌子道“既然爭不出結果,那就這樣吧,想要渡河北還的人站到左邊,不願北還想要繼續南下的站到右邊。”燕軍眾將領在議論中紛紛挪動腳步,待得所有人站定,朱棣一看,大部分人都站在左邊,只有朱能,朱高煦等四五個人站在右邊。

朱棣立刻勃然大怒,將桌案上的擺設全都扔到了地上,大聲怒吼道“好好好,那你們都回去吧,你們可知道,此時一旦北還,就再無南下的機會了!一場敗仗就把你們的魂都嚇沒了?誰想回去誰就自己回去,反正本王是不會回去的。”

大將朱能也朗聲說道“諸位同袍,你們可知這裡是何地?這裡便是楚漢相爭最後的決戰之地,那困死霸王項羽的該下就近在咫尺,諸位可知,楚漢相爭中,漢高祖劉邦十戰九不勝,可最終卻一戰而勝據有天下,況且現在敵人缺糧,徐輝祖帶來的糧食有限,只要我們能再度切斷他們的糧道,就可以困死敵人,現在戰局是於我方有利的,諸位切不可萌生退意啊!”

高陽郡王朱高煦也大聲說道“切斷敵人糧道的事就交給我了,我能斷他們一次,就能斷他們兩次三次,只要讓敵軍徹底斷糧,我看他們還怎麼打仗。”想要北返的將領們面面相覷,終於一起行軍禮道“我等願意追隨王爺繼續南下,再不提北返之事。”

朱棣高興的點點頭,恰在此時,有探子跑進帥帳,高聲報道“報,啟稟燕王殿下,據秘諜傳來訊息,昨日朝廷聞說獲了大勝,已派加急快馬持聖旨來招徐輝祖回南京主持防務。”眾將一聽,無不欣喜,燕王更是哈哈大笑道“真是天助我也,本王這大舅哥一走,敵軍之中便再無對手!”眾將領紛紛出言恭賀,燕軍軍心再度大振。

而此時的南軍帥帳中,何福,平安、陳暉等人正在苦苦相勸“魏國公不能走啊,如今燕軍新敗,正是將其圍殲的大好時機,有魏國公在,此戰才有大勝可能,若是魏國公一走,我等如何與燕王周旋?”平安更是大吼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魏國公就算要走,也等打完這一仗再走啊!”

徐輝祖無奈的搖搖頭道“你們也都聽到了,陛下的聖旨,是接旨後即刻動身,我只要多耽誤一日,都是抗旨不遵的欺君之罪啊!”總兵何福一拳砸在桌子上“這究竟是誰進的讒言,魏國公明明就是最好的統帥,卻就是不用。”

陳暉也說到“就是,魏國公就等打完仗再走吧,到時候有了大功在手,也不懼什麼讒言了。”徐輝祖卻長嘆一聲說道“罷了,我不是那嶽武穆,也無需陛下再下那十二道金牌追我回去,我徐家本就功高震主備受猜忌,此時還是不要再惹麻煩了。”

一眾南軍將領無不義憤填膺憤憤不平,馬溥也高叫道“這燕王說是要清君側,我看這朝廷裡確實是奸臣當道,魏國公這樣忠心耿耿的賢才反而受盡猜忌,這仗還怎麼打?反正燕王要殺的是那幫奸臣,我看我們不如讓開路,就讓燕王去殺好了。”

作為主將的何福連忙呵斥道“你胡說什麼?這話要是傳上去了可是大罪。”馬溥不服氣的大叫道“這命都快沒了,還怕什麼罪不罪,魏國公剛剛大勝一場就被陷害了,這怎麼能叫眾將心服!”眾人一時都沉默了,其實大明軍人不怕輸,不怕死,就怕這種不明不白的冤枉啊!

徐輝祖起身笑笑道“多謝諸位,可聖旨已下,我不得不走,不過諸位也無需為我擔心,陛下不是宋高宗,這南京城裡也沒有風波亭等著我去殺頭。”徐輝祖說完,便舉步離開了,朝廷派來的使者可是還在轅門外等著他一起回南京的。

徐輝祖一走,何福、平安也沒有信心再與燕王打殲滅戰,於是第二天便退軍到了靈壁,那裡深溝高壘,易守難攻,何福、平安等人準備在這裡和燕王打持久戰。可糧草問題必須要解決,於是平安親自率六萬大軍前往護衛糧草,一旦這批糧草運進靈壁,靈壁就會變成一座難以攻破的堅實堡壘。

燕王朱棣自然也知道這其中的厲害,親自率燕軍精銳襲擊平安的運糧軍,併成功將其截斷,何福率兵出城救援,卻被高陽郡王率兵埋伏,面對高機動性又戰力強大的輕騎兵軍團,何福很快便被擊潰退回靈壁,而平安的運糧軍也被朱棣打敗,糧食最終也沒有多少被運進靈璧城。

僅僅才過了五天,徐輝祖被召回南京之後,南軍便從大勝轉為大敗,並且二十萬大軍在無糧的靈璧城中,就不再是固守,而是困守了,無奈之下,何福、平安只得議定放棄靈壁,退守淮河一線。於是傳令三軍,於明日(也就是四月二十九日)以三聲炮響為號,放棄靈壁撤退。

可惜,這一重要訊息,也被南軍中的內應傳了出去。第二天,燕軍開始一面佯裝攻打靈璧城,一面在四處設下埋伏,隨著燕王一聲令下,三聲炮響,南軍以為是撤退訊號,紛紛撤退出城。燕軍伏兵四起,南軍軍心已喪,全無戰鬥力,幾乎全軍覆沒。

此戰持續到四月三十日,燕軍各部全殲了出城逃命的南軍,除了主將何福逃出去之外,其他所有將領和官員要麼戰死,要麼被俘,連平安和陳暉兩位副總兵在內的三十七員南軍大將,四名宦官和一百五十名朝廷官員被俘,燕軍繳獲戰馬二萬餘匹,降兵十餘萬。

四月,就在這不到十天之內,生了奇蹟般的轉折,對於建文帝和燕王來說,這個四月完全就是生死兩重天,特別是從燕王進兵受阻,到徐輝祖大敗燕軍,再到徐輝祖走後南軍全軍盡沒的這短短十天,這不可思議的大逆轉就這樣生了,而南京城裡數千人的命運,也在這個四月的最後幾天裡,被無情的決定了。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

~~~~本文為篇長曆史小說《大明危局》第五卷“大明危局前傳”章節,如果覺得還不錯,敬請點選下方書名加入書架訂閱更新~~~~~

喜歡大明危局請大家收藏大明危局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