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遼東現狀(1 / 2)

小說:隋末暴徒 作者:劍關南山

大業七年,三月,陽春時節。

瀘河鎮往北,白狼水流經醫巫閭山南麓朝著東南奔流的河灣兩岸,地勢平坦開闊,屬於遼河平原的西段延伸地帶。

曾經這裡是一片灘塗荒地,一遇到白狼水汛期,脆弱的河堤極其容易被沖垮,水患一度逼近原先的瀘河堡地區。

現在,瀘河鎮軍民加固了河堤,疏通河道,將這片四五萬畝之廣的土地開墾成為良田,將整個遼東郡的糧食種植產業提升了一個臺階。

現已開春,冰河解凍,數日前,從白狼水引下的河水灌入四通八達的河渠當中,緊張和繁重的春小麥種植開始了。

瀘河鎮的軍民散落在棋盤般分割齊整的田間地頭,播種工作熱火朝天的進行當中,人人幹勁十足,辛勤的汗水揮灑在每一寸土地上。

瀘河鎮周邊的土地,除了按照均田法授予本鎮百姓外,更多的則是軍屯田,主要由軍鎮兵士負責開墾。

李元愷和房彥謙到來後,加大力度投入的便是屯田一項,或是動用邊屯權力從涿郡河北要來大量耕牛和農具,或是由北獅商行出面購買籌措,又或是對遼東的幾個工器作坊擴大規模和產量,除了生產軍械外,農具的打造也由官府出力大規模提高產量。

近年來遼東風調雨順,糧食年年豐收,官倉堆積如山,除了原先修築的糧庫外,又緊急修建了十多個大型糧窖貯藏糧食。

李元愷和房彥謙商議一番,將今明兩年遼東郡的屯田收入,分成比例改為三七分,官府租借耕牛和農具,產出所得三分收歸府庫,七分歸軍鎮兵士所有。

如此一來,極大的提高了三鎮屯田的積極性,三鎮官兵基本上都是遼東本地人,家中或多或少都按丁口分得田地,除了每年按時繳納的田租外,軍屯所得也是家中一項重要收入。

兵屯之外,李元愷還調派郡府官員下派各縣,敦促農戶及時耕種,加強各地的水利新建,最大限度地讓遼東土地被利用起來。

遼東郡的人口大多集中在三座軍鎮,其餘幾座小縣反倒是較為冷清,如今也只有靠近遼東灣海域的襄平縣展最快,已成了幽燕之地有名的海鹽產地,也是北獅商行鹽業生意的重要源頭。

在兵部的定案中,瀘河鎮為中等軍鎮,屯軍足額五千人,懷遠和通定為下等軍鎮,屯軍足額四千人。

軍鎮規模一擴大,幾乎整個遼東郡的青壯男子都成為了屯卒,家家都有兒郎從軍效力。

自從當年李元愷踏破契丹大賀部之後,遼東就再也沒有遭遇過胡族的侵擾,三座戍堡成了遼東百姓心中最堅實的後盾。

一旦生命安全有了保障,漢家百姓就會迸出頑強的生機和無窮的創造力,從大業五年開始,遼東就基本從凋敝中恢復過來,這兩年的日子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雖然還比不上中原江南一帶的郡縣繁華,但與盧龍漁陽等臨榆關以西的地方比起來已相差不多。

~~

“大業三年,遼東郡人口九萬七千六百一十二人,一萬六千二百六十八戶。去年十月郡府又統計了一次,人口十四萬一千三百九十一人,一萬九千六百三十一戶。三年多時間,遼東這處偏遠苦寒的地方,能增添這麼些人,已經很不錯了。你功不可沒呀~”

一處新挖的水渠邊上,一位須皆白的老叟戴著草帽,拄著鋤頭歇口氣,對蹲在一旁喝水的李元愷笑道。

這一老一少都是高高捲起褲腿,兩條光腿踩在爛泥裡,身上單薄的灰布衫沾滿泥漿,有的已經幹成了一塊塊褐黃色的泥巴。

挖了一上午,李元愷滿頭大汗,捧著水囊猛灌,摘下草帽扇風納涼。

李元愷蹲在田埂上,摳著腳丫子縫裡的淤泥,抬起頭咧嘴笑道“昭玄公過譽了,這些都是崔浦和李密的功勞。我哪懂什麼民政,再說那會我已經離開遼東了。”

此老叟正是隱居遼東避難的高熲,如今化名杜潁,只是一位貌不驚人的瀘河鎮百姓,以耕田和放羊為生。

已有七十歲的高熲這些年遠離朝堂紛爭,倒是過的悠閒自在,氣色紅潤,幹了一上午的活依然精神抖擻。

高熲也在一旁坐下,滄桑的眼眸望著眼前這副熱火朝天的場面,感慨道“若無你大膽放權薛收,令他規劃戍堡,率領軍民開荒墾田,大力提倡修建水利,哪來眼前這副牛羊成群,沃野千里的欣欣向榮之景?崔浦和李密不過是把瀘河堡的法子,搬到其他地方用罷了。治民理政不是你的強項,但你懂得用人,也敢用人,對於一個上位者來說,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李元愷可不敢在高熲面前嘚瑟,忙矜持地笑道“‘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是恩師和高公從前教導之言,小子時時不敢忘!大道理小子懂得不多,只知道百姓其實要求不高,有飽飯吃,有暖衣穿,有片瓦遮頂,不使妻兒老小有刀斧加身之禍,足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