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拜訪全真派

小說:太極祖仙 作者:天民思想

當然,前去全真教也並非那麼急的。張仲廉父子還是在藥王派住了幾天,算是安亨了下天倫之樂。

這幾日裡張三丰除了習慣性的練練功,就是看書。

林正英倒考量了下張三丰的武功,只覺得張三丰那些功夫有點兒怪。明明修的是外功,卻又有些內在的玄勁。而那些玄勁又不純正,好像並非玄勁一般。不像修練出來的,反倒如同天生就有的一樣。林正英平常不大練武,她的功力是靠幾十年來打坐修道修出來的,所以她也沒法指點張三丰。她只能說說希望張三丰自己功力深厚了後好好地去突破下這方面。

張三丰知道林正英指的是他自己所謂的“道韻”。他其實也知道要想在道韻上有所突破有多難。這十多年來他可從沒有放棄過對道韻的不斷琢磨與探索,於練功中也隨時都注意著運用上道韻的,但這道韻也就那麼個樣,隱隱約約的。他也知道可能是自己功力還不深厚,暫時沒法清晰地顯現道韻。但這也是急不來的。

倒是張三丰看了葛洪那《抱朴子丹經》後,向林正英提了好些頭大的問題。比如《丹經》上記載的“五石散”,兩晉時是貴族們養生最喜歡的丹藥。但經張三丰分析,那明明就是虎狼之藥,經常服用只會短命的。但張三丰畢竟還小,他也不明白晉朝那些貴族以御女能力來衡量自己的生命力。其實在晉朝以前,好些帝王也是如此的,比如西漢漢武帝,一大把年紀還向大臣們吹噓一日不可無女,漢成帝更是力追先人直接死在趙合德肚皮上。

再比如加入硃砂煉丹,所成之丹人服食後能夠變年青,但為啥就不能直接只用硃砂來練丹呢?對此,林正英倒是含糊地解釋道要使藥性柔和下來,才加入了其他成份。張三丰卻道“那就是說丹汞本身是對人體有害的喲?”這就把林正英給問住了!

好在張三丰更多時間是在看《道德經》。字句不懂之處就去問二叔公。二叔公也還總能語焉不詳地糊過去。理解方面,二叔公沒說多少,全靠張三丰自己去想。當然,有些地方二叔公也說了點他的理解的,但張三丰並不大認同。在一些章節上,張三丰是看得相當入神,但好些章節他又很茫然。去找二叔公研討“這《道德經》許多地方直接就是帝王之術嘛!好像寫得挺雜的!”二叔公也不咋想,就糊弄他“也許是太上老君說的道在那方面的運用吧!”如此,張三丰也只能暫且作罷。

張仲廉覺得該去全真教了,便辭別了林正英二叔公與巧兒,帶著張三丰去了全真教。

父子二人到了全真教,馬鈺帶眾師弟出迎。雙方見完禮,迎入大廳中落座。張仲廉與張三丰都在拿眼掃視。張仲廉問道“重陽真人不在?”馬鈺連忙解釋道“自上次林道長帶賢弟夫婦來後,師父便去了後山。後來偶有回來,倒把教中事務一應俱交給了我。他老人家過逍遙日子去囉!”

這話說得其餘弟子都不禁暗笑起來。

原來,當年林正英他們一走,王重陽便鼓足勇氣厚著臉皮親自到後山活死墓來送吃的。那李莫愁也乖巧,立馬便報與了林朝英。林朝英賭了幾天氣,但拗不過王重陽死纏爛打賴在門口不走。林朝英非要王重陽進去把她背出來。王重陽怕在李莫愁面前鬧笑話,就背朝著裡面蹲下身子在那兒蹲著。林朝英見了,心裡知道王重陽意思,便撲到了王重陽背上。王重陽一起身往前邁了一步,就把林朝英給背了出來。然後反手回去,反而把林朝英給抱著旋了一轉,竟死死地擁在懷裡。林朝英被王重陽這一抱,竟抱得亂了心神,直如溫順的小綿羊般順便就偎在了王重陽胸前。王重陽順勢深情地看著林朝英問道“朝英,我既己把你背出來了,你便莫要再回去了!”不知是不是林朝英被幸福衝昏了頭,竟溫順地含羞直點頭。

李莫愁聽到他們的話,卻著急地說道“師父,那我該怎麼辦呀?”林朝英這才想起她來,便笑道“你還不是在裡面住囉!餓不著你!”

從此王重陽與林朝英在後山另外搭建了屋子居住。王重陽也很少回全真教,也沒帶林朝英回過全真教。算是對他死去的師父的一點兒交待吧。

話說那林朝英原本是藥王宗老宗主的關門弟子,深得老宗主的喜愛。這老宗主雖把宗主之位傳給了林正英,卻把宗門另一玄功——和合術傳給了林朝英。這和合術全稱是“陰陽和合術”,源於“素女心經”,與《黃帝內經素問》有些關聯的。當然,林朝英還是把那“素女心經”傳了下去的,這便是後來小龍女練的那套內功。至於其中還有無“和合術”,就不得而知了。

那“陰陽和合術”本是一套雙修功法。王重陽他們全真教也自有一套道家吐納功法。漢初張良就習練此法達到避谷之境。所謂避谷,便是練功練到可靠只吸收天地靈氣而不吃不喝照樣神清氣爽,直有仙風道骨的風彩。在世人眼中便算活神仙般的人物了!這兩套功法皆是道家所創。也不知開初是否本就是配套而創的。反正到王重陽與林朝英這兒,就顯得無比的鍥合而相得益彰了!加之二人本就情根深種而又久歷磨難,本身也功力深厚。現在又心中壁壘已破,雙修起來頓然雙雙功力大增。經此十餘年來,可以說已漸入玄境,真成了一對神仙眷侶!

張仲廉見王重陽不在,略感有些失望。馬鈺看出來了,便說道“他們或許還在後山的呢!明日我且陪你一同去拜望一下他們!”

於是,又聊了許多事情。

對於張三丰,馬鈺也十分關切。聽說張三丰在少林寺習藝十來年,如今藝成下山,特意來請高人指點的,便更有興致了。

於是馬鈺立即安排了一場比武。奈何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馬鈺一見張三丰那輕描淡寫地就應負過來,深知在場沒有一個是張三丰對手。除了對張三丰大讚特贊外,便也有點兒激起了些好勝心。便對張仲廉說道“家師久不來授課,我等師兄弟武功皆長進不大。說來也是我等駑鈍,頗有些讓家師失望。不過,家師倒傳下了一套北斗七星劍陣,望我等好生練習,希望能成鎮教之技。要不,讓世侄試試此劍陣?”

張仲廉雖不是託大之人,但一則自己就是帶兒子來歷練的,再則與馬鈺也是老友,知道不會有虛偽之處,便高興地拱手答道“真求之不得呢!”

於是,以馬鈺為的全真七子盡數下場,擺起了北斗七星劍陣,待張三丰來破。

這北斗七星劍陣實是按北斗七星方位走位,有一套北斗七星步法為基礎,配合七十二路天罡劍法而創的七人合擊之術。練好了端的配合巧妙,戰力大增。當時武林中稱之為天下第一劍陣,名聲不亞於少林寺十八羅漢陣。由於使的是劍,比那十八羅漢棍陣對敵人的威懾力更強一些。但張三丰經過木人巷後,恰不怕用劍的。

只見張三丰提劍抱拳一禮後,從容進入劍陣中。張三丰那劍法,也更是後製人的,一時雙方遊走了一陣,卻並未交手。張仲廉也有點看不過去了。不過知道劍術理念不同,只能靜靜地看著。

張三丰遊走之時,也自是在觀察劍陣弱點。全真子劍法上雖都相差不多,但也終有稍稍差點的。張三丰看準時機動攻擊。但就在他招式還沒落到實處時,全真七子其餘六劍已向他各個方位襲來。

張三丰自然不慌。回劍拔引開了三劍,又一旋身讓過三劍。而張三丰開始攻擊那目標卻已不失時機地一劍刺來。張三丰待劍近體時卻鬼使神差般地一側身,那劍便落了個空。反倒連人帶劍地貼近了張三丰。但見張三丰左手橫推,頓把那名全真道人手臂推得蕩了開去。弄得其餘六人又急忙補位搶攻,好容易又從新穩住了陣法。

張三丰探得虛實,便放開手腳與七人纏鬥起來。直到七人使盡全身解數,也拿張三丰亳無辦法。當然,張三丰也不敢使啥狠招。

馬鈺算是徹底打消了好勝之心,急忙喝止罷鬥,連道“果然自古英雄出少年!了不得!了不得!”又問道“觀世侄劍術,柔綿有餘,不似少林武學呀?不知可否告知愚伯,是哪家功夫啊?”

張三丰只能摸著腦袋傻笑道“馬伯伯,實不相瞞,小子自個琢磨改進過的。也不曉得算哪家功夫了!”

全真七子聞言,頓然駭然!馬鈺更是睜大了眼暗,豎起拇指讚道“不得了!當真不得了!天縱奇才!真乃老子英雄兒好漢!”

張仲廉在一邊也被連帶著誇得有些不好意思,連忙過來打圓場道“哪裡!哪裡!三豐,還不快快謝謝各位師伯指教!”

張三丰連忙向全真七子施禮道謝!

全真七子見張三丰如此乖巧懂事,又兼本就真心地把他當子侄看待,俱都萬分高興!

自然,全真教設宴招待張仲廉父子。其間,互相又探討了些武學方面的東西,不過主角自然變成了張三丰,張仲廉也成了傍聽去了!

張三丰也向全真七子請教了些陣法上的問題。說老實話,若不是全真七子按北斗七星陣來施展合擊,張三丰要擊敗他們七人圍攻不知會簡單多少倍。因此,張三丰也對陣法有了些興趣。他本就好學,又出於禮貌,不好意思不向長輩請教。不過,這倒為他後來研究出三才劍陣與四象陣打下了基礎。後來明朝抗倭英雄又在此基礎上展成更容易讓一般人施展用於實戰的大小鴛鴦陣來。

喜歡太極祖仙請大家收藏太極祖仙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