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元軍攻陷襄陽(1 / 2)

小說:太極祖仙 作者:天民思想

忽必烈派阿術與劉整突然圍困襄陽後,第二年,又派丞相史天澤助戰。元軍在襄陽、樊城二城四周修築城圍,封鎖漢水,多次打退南宋援軍。南宋五年時間,水兵十五萬,八次救援,均失敗。

而南宋的京湖戰區(荊襄戰區),是圍繞襄陽、江陵(荊州)、鄂州三大重鎮為中心而建立的防禦體系,三城依靠長江、漢水相連,互為犄角,相互依託。

相對於身處腹地的江陵、鄂州而言,濱漢江而立、孤懸於最北端的襄陽,在地理位置上是最容易被攻克的。

如果生大規模的戰爭,襄陽的安危,則完全依賴於漢水下游的策應。但漢水不比長江,其河道狹窄,更容易被封鎖,如果失去外部的增援,便只剩憑城固守一途。

對元軍而言,無論是渡河還是控制水路,一支強大的水上部隊都是必不可少的。南宋不可能坐視蒙古人在長江河道上不緊不慢的建造戰船和訓練水師。因此,在攻擊襄陽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利用漢水造船,而佔據這一漢水要塞後,水師更可以“浮漢入江”直撲鄂州,進而撕裂宋朝的整個長江防線。

所以,劉整那“欲滅南宋,先取襄陽”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此。雖然元宋都將長江防線視為勝負的關鍵,但劉整的策略,卻是將戰爭的著眼點不再侷限於長江,或者死磕南宋的臨江重鎮,而是將連線長江的漢水作為突破口。

但要拿下襄陽,卻又並不容易。

襄陽,更準確地說應該叫襄樊,它是由隔漢江而築的襄陽和樊城共同組建的防禦體系。樊城的北面有一片開闊的湖水,城南則緊鄰漢水,以步騎兵為主的蒙古軍面對這些山水溝壑將會舉步維艱。

而南岸與其隔江相望的襄陽城,地理位置更為優越。東、北兩面為漢江環繞,西、南又有眾多山脈形成天然屏障,而兩條能從群山之間進攻的路線,又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

襄陽被圍,擺在南宋面前的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放棄襄樊地區,集中兵力退保下游的鄂州,要麼便是全力以赴地進行支援。

當然,從此後的形勢來看,棄襄守鄂或許更能在戰爭中掌握主動。因為至少長江的控制權還在南宋的手中,川陝和兩淮的兵力也可以及時馳援。

而力保襄樊,卻正合蒙古人圍點打援之意。南宋此後的救援行動,不僅消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更直接導致襄陽淪陷之後,長江防線又迅崩潰。

但或許是襄樊的地理位置太過重要,又或許是城中數十年的積累難以割捨,兩難的宋廷最終還是選擇了力保襄樊。

由此,這場生死大戰的焦點,便從圍繞城池的攻防戰轉化為蒙宋之間阻援和破圍的拉鋸戰。

1269年三月,兩淮都統張世傑,率馬步舟師水6並進增援襄陽,結果與蒙軍在漢江上一場大戰後被擊退。

同年七月,那冬春看起來窄淺的河道,此季由於正值汛期,變得浩渺無垠。權京湖安撫制置大使夏貴,親率三千戰船、五萬水軍,滿載糧草鹽布,浩浩蕩蕩溯漢江馳援襄陽。

由於當年漢江水量格外豐沛,下游兩岸堡壘大半被淹,蒙軍飽受水浪侵襲,對夏貴的突然出現缺乏準備。而江面寬闊,臨時射的投石、箭矢又無法傷及江中船隊分毫。宋軍基本沒有遇到多少阻力,物資便安全地抵達了襄陽城下。

但也許是增援任務完成得過於順利,返程的夏貴竟臨時起意,率軍攻打襄陽東北的魚梁洲蒙軍城堡。結果反遭對手偷襲,折損了戰船五十多艘,傷亡士兵兩千餘人後,狼狽逃回下游郢州。

夏貴雖然慘敗,但數千南宋戰船仍在大搖大擺地增援。這給負責圍攻襄陽的阿術、劉整等人帶來極大震動。為避免宋軍利用汛期再次來援,蒙軍在冬季水淺時,在河道之中打入大量粗壯的木樁,密密麻麻的木樁之間,又相互釘上鐵鏈,以此防範下游南宋戰船在江面行駛。

同時,各地蒙軍也是源源不斷地增援而來。短短一年之內,圍困襄陽的蒙軍就達到了1o萬人。

而劉整更是在漢江邊,打造了一支戰船五千艘、兵員七萬人的水師,使蒙古人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水上部隊,從而完全具備了與南宋在江面一決雌雄的能力。

南宋這邊,襄陽的形勢愈不容樂觀。而夏貴兵敗引咎辭職後,關於由誰來主持荊襄大局,朝堂之上卻還在爭執不休。

御史李旺等人,推薦在此前堅守襄陽八年的名將高達奔赴前線,但奸相賈似道更傾向於“呂家軍”系統的將領出任統帥,雙方角力之下,公元1269年冬,“中間派”李庭芝被調離兩淮,出任京湖制置大使。

但京湖地區素來是呂氏集團的勢力所在,呂文德的女婿范文虎第一時間便跳出來反對“外人”插手。他說動賈似道,要親自領兵解救襄陽,唯一的條件便是不受李庭芝的節制。

127o年六月,漢水再次暴漲,范文虎率領京湖以及從兩淮支援的精銳部隊十萬人、戰船一千餘艘向襄樊挺進。結果這個好大喜功的草包之人,毫無策略計謀,只知一味埋頭硬闖,而蒙軍早已在漢水佈下天羅地網,如甕中之鱉的范文虎遭遇慘敗,損失戰船上百艘,救援襄陽的糧草、輜重更是盡落敵手。

而李庭芝接任京湖制置使後,不僅屢遭掣肘,手持帥印,又幾乎無兵可調,面對襄樊命懸一線的危局,萬般無奈之下,只能徵召民兵救援。

1272年五月,在武當山南面的丐幫民兵領張順、張貴的帶領之下,三千死士乘百餘輕舟,趁夜由上游均州進援襄陽。

是時恰逢漢水高漲,敢死隊將小船分三艘為一組,以紅燈為信,張貴突前、張順殿後,冒蒙軍箭矢彈雨,突破重重封鎖,如蛟龍入海一般,連夜轉戰一百二十里,終於在黎明時分抵達襄陽城下。

三千援軍猶如神兵天降。這是1269年夏貴援襄以來,再次有南宋的部隊抵達,對於深陷重圍五年之久的襄陽軍民,無異於莫大的鼓舞。

但不幸的是,領張順卻死於混戰之中,張貴在回程途中也被蒙古人俘獲,不屈被害。而更不幸的是,這也是襄陽最後一次接受到援助和物資。而此後,就連與外界的資訊溝通,也要靠水性好的民兵將信件裹在油布內裝入竹筒中以蠟封口悄悄地潛水泅渡來傳遞。可見元軍封鎖之嚴!

從1269年開始,南宋先後十三次、共計出動十五萬水師救援襄陽,但並未改變戰局走向。

1273年,襄陽來到被困的第六個年頭,城中糧食雖能勉強應付,但食鹽卻所剩不多,尤其是炭薪、布帛奇缺,嚴冬降臨,守城將士於寒風中苦熬卻無禦寒取暖之物。

更糟糕的是,圍困日久卻始終無法破城,使忽必烈意識到襄樊城高牆堅,要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必須找到摧毀城牆的關鍵武器。於是,元朝向同屬蒙古的伊爾汗國求助能工巧匠,建成了威力驚人的重型攻城武器——回回炮。

1273年初,蒙軍兵分五路對相對薄弱的樊城起總攻。開戰之前,還砍斷了漢江上的浮橋。襄、樊二城至此唇齒分離,各為孤城,已經無法相互援助。在回回炮射的巨大石塊轟擊之下,樊城城牆頃刻便被砸開巨大的豁口。劉整則趁機指揮水軍從西南方起進攻。

而已經困守五載的樊城軍民,在最後時刻,仍表現得不屈不撓——城垣殘缺,便以血肉之軀為牆;城池被破,便以巷戰頑強阻敵。鏖戰十四個晝夜,直殺到飲血水止渴,食生肉充飢。但終還因寡不敵眾,於正月十二日,樊城淪陷。

二月,蒙軍稍作休整,便開始了對襄陽城的最後進攻。在回回炮的巨大威力之下,襄陽城看似寬厚的城牆同樣瞬間便遭遇重創。大廈將傾之際,不少守城將士開始外逃降敵。

眼看孤城外乏援兵,內無鬥志,淪陷只在旦夕之間。萬般無奈的呂文煥,在得到忽必烈投降後不傷襄陽百姓的承諾之後,於1273年二月二十四日,著素衣立於道旁,開城投降。

襄樊的陷落,標誌著南宋被滅正式走上了日程。並且,由於這六年來的圍點打援,使得南宋軍力被消耗得極多,一時難以補充。特別要命的是,南宋原本強大的水師被嚴重削弱了。而劉整為元朝訓練的水師,反而強過了南宋水師。這種強弱易勢,已經讓南宋想依靠長江天險來實施有效防禦變得再無險可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