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周文王問德行

小說:太極祖仙 作者:天民思想

一時無事,張三丰就告辭了王重陽,到林正英那兒去看看。恰好,林正英正在與一位白老者進行談玄論道。見張三丰進來,林正英就向那老者作了引見。原來這老者是神醫張仲景,世稱醫聖。張三丰一聽是張仲景,便納頭行禮,口稱“晚輩拜見先祖!”原來,這張仲景雖非五斗米教之人,與張道陵也是同宗的,皆系張良之後。

張仲景早已聽說了張三丰之名,滿是欣賞地打量了張三丰一會兒,說道“三豐不必多禮!我張家聲名又賴你光大了呢!”

待大家重新坐定,張仲景接著說道“我們還是繼續說華夏醫術與道家的關係吧!

一般學者將《淮南子》列為雜家,實際上該書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尤其是陰陽學說融會貫通而成,是戰國至漢初黃老之學理論體系的代表作。

雖然劉安受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但在那獨尊儒術的年代,他所奉行的道家思想和陰陽學說與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思想背道而馳,因而屢屢被讒言折磨。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漢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進入淮南,劉安被迫自殺。

《淮南子》雖非醫學著作,但提煉出了具有指導意義的醫學理論,對華夏醫學理論的展有深遠的影響。

在髒象學說方面,《淮南子》第一次記載了五行和五臟的配屬方法,全面論述了五臟中心的生理功能。關於治療學方面,《淮南子》提出了“治無病”和“知病之所從生”的觀點。在病因病機學方面,《淮南子》提出“人二氣則成病”“邪與正相傷”的觀點。在養生學方面,《淮南子》提倡“體道返性”的養生總則,明確提出“太上養神,其次養形”,形、氣、神三者共養的養生主張。

《淮南子》明確提出精氣為人的觀點,第一次將形、氣、神三者並提,全面探討了形、氣、神三者的關係。《淮南子》強調“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內,一人之制”的整體全息觀,建立了以氣為中心的天人感應理論,明確提出“人與天地相參”的天人合一整體觀,認為只有做到“遵天之道,循天之理,與天為期,從天之則”,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後來隨著道家退出政壇隱沒民間,在追求健康長壽的展道路上逐漸分化為丹道、藥道、歧黃道等等。歧指歧伯,乃黃帝時期的醫官。黃指黃帝,合二者已表明醫道源自道家。後成為中醫的代名詞。丹道的丹士煉丹,主要成就是用硃砂制水銀、及明火藥,當然,點滷水以制豆腐也是他們的代表作。藥道上對煉丹手法的使用主要是炮製各種藥物,使之去毒或改變藥性。這方面你們應該是專家,我就不敢多言了!至於擅長“望聞問切”,辨病治病則是我們醫家所長。”

張三丰於醫道、藥道、丹道方面雖皆有所涉獵,但的確還是算有些偏廢了。就連呂洞賓想教他煉丹也沒來得及,他便去了太上老君那裡嘛。不過這回聽張仲景談到《淮南子》與中醫的關係,也的確讓他又漲了些歷史知識。但遺憾的是他並沒有看過《淮南子》。

他剛聽到張仲景說完這些,胡鸞仙尋了來,對他說他那人間大道論道擂臺又有人來論道了。於是他便趕緊回去了。

回到論道大擂臺,又見一位帝王打扮的人帶著一幫隨從站在廳內,正等著他呢!張三丰連忙告罪後招呼大家入座。

通報姓名後,張三丰才知道這回來的是周文王。

周文王向張三丰一禮後說道“近聞張真人賢名遠播,心儀得緊,故而趕來請教一二。人皆說“天下有德者居之”,不知真人對何謂“有德”有何高深的見解啊?”

算起來周文王該是儒家的始祖,畢竟孔子可是尊周文王的。其所習《易經》《周禮》都是出自文王之手。正因此,他姬昌才被後世稱為“文王”。

張三丰答道“按老子《道德經》上所言,古之聖人,於天下之民所持的那種“生而不有、長而不宰,為而不持”的態度稱之為玄德。也就是對於聖人天下老百姓是無私付出的,生養他們而並不把他們視為自己的子民,使他們得以成長展但並不主宰他們,為他們付出卻從不在他們面前以此居功自傲。但這僅是字面子上的“德”而已,老子在《道德經》中還多次提到過種種情況下的“德”。如“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之類的。綜合而觀之,老子所說的德,實質就是“正確地執行道”。“循道”便是“有德”,“不循道”便“失德”。故老子也說過“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從根本點上說,老子並不太贊同那種人為地對社會展的操縱,因此他說“失道而後有德”。可理解為最好是讓社會完全自然地展。只有當社會靠自然地展已無法協調社會人員間關係了,就需要一定的政治干預。老子最希望的是儘量不干預而讓社會自然執行。這就是他所推崇的“無為而治”!他也稱其為“上德不德”,也就是說最好的德行是根本不顯露出來的,但一切又自然而然地展得很好,故而根本談不上啥子“德行”可言。

當然,對於“德行”,老子肯定的是“循道”而“不擾民”。要讓“民不知”。要有聖人執政風範。

為了能保證這一原則,老子對統治者個人素養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如“無私心”“不貪”“知足”“德善”“德信”等等。這卻被後人們確定成了為人的道德標準去了。所以後世所言之“德”只能算老子所說的“德”的未梢而已!僅是老子希望一個好的統治者施行“德行”應該具備的起碼素養而已!

正因捨本逐未而展起來的儒學,把具備這些素養之人稱之為“有德之人”,才使得“天下有德者居之”這句話成為他們標榜自己,偽善經營的工具。表面上大仁大義,視天下老百姓如子民,實則極度自私,把整個天下視為己有牧民而食!”

周文王不料張三丰如此地向他分析他所提的問題,聽得竟驚悚起來。雖然,他並沒有擁有過天下,在西歧也是盡心盡力地幫助人們搞好生產、勸課農耕,所以名聲一直很好。但於他內心裡,是想去爭奪天下的,故而他才到渭水之濱去尋訪姜子牙的嘛。很顯然,他這種爭奪天下之心,肯定是把天下民眾視為己有的!若按張三丰所分析的道理來看,他那樣還有屁渣個德!當然,這也正如老子《道德經》中所言“失道而後有德,失德而後有仁義”。他也只適合去講吓仁義了吧!

周文王聽得心裡瓦涼瓦涼的。他原本自認為自己的“德行”做得很好的了,哪知若按張三丰所說,他還邊都沒沾上多少。

聽完後,他站了起來,向張三丰揖謝道“受教了!張真人所論之道,果然精深!”也不久留,便告辭了張三丰,帶隊離去。

喜歡太極祖仙請大家收藏太極祖仙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