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3章 教材完成(1 / 2)

小說:正德崛起 作者:何氣生財

時光流逝。

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

幾天的時間,更是一晃而過。

這些時日的朱厚照和整個天津衛,都在為前去高麗一事而忙碌著。

那些從京師教坊司調撥而來的女子,這些時日就一直待在客棧之中,緊緊關閉的客棧大門,通天都有樂器和唱歌的聲音從裡面傳出。

起初的時候,這聲音還比較嘈雜,路過的天津衛百姓,也只是皺眉朝著客棧看了一眼之後,就快步離開了此地。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歌曲眾女掌握的越嫻熟之後,原本各自練習的眾女,開始湊在一起,配合著樂器,不斷調弄起配樂來。

如此一來,伴隨著優美音調的傳出,客棧門前漸漸有了聽眾存在,到了後來,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此,負責此處的東廠探子,乾脆從他處調撥過來人手,對著這客棧周邊,開始施行起嚴密的保護來。

不過縱使如此,在這短短時間內,還是有些曲目被那些通曉音律的聰慧之輩學去,於是一時之間,整個天津衛的唱曲和戲院,頓時漫天都是那幾曲調,這些曲調未至高麗,卻現在天津衛開始流行起來。

生了這種事情,負責此事的東廠探子自是前來請罪,可是朱厚照聽聞此事之後,愕然之餘,也只是一笑了之,他此次所做的歌曲,好多都是口水歌,曲調不停重複不說,歌詞更是十分簡單,所作所為就是為了讓這歌曲快流通,加那些高麗人學習大明官話的度,如今被大明百姓聽了、學了,朱厚照也只是莞爾一笑而已,根本就沒有當回事。

心驚膽戰前來稟告的東廠探子,在奏報完了之後,原本還以為會受到一通斥責甚至懲罰,可是誰曾想到,對面的太子殿下臉上沒有絲毫怒色不說,更是還有笑顏露出,見到太子殿下這般神情的東廠探子,心中鬆了一口氣的同時,之前驚懼的心情,也漸漸消散於虛無。

教坊司女子在快的學習、配樂。

返回大棚園區的東宮講師,也沒有閒著。

那日在他們返回大棚園區之後,因為身懷旨意的緣故,劉瑾和張侖將這些東宮講師的勞作全部停了下來,而這些人也一門心思的開始編著起前去授課的教材來。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這是太子殿下一再囑咐他們的話語,所以此刻縱使是抱著去同化對方的打算,但是在教授所用的教材上面,眾人還是多了一個心眼,更多的出點,還是以同化為主要目的。

而在這上百人的群策群力之下,幾天的時間之內,前去授課的教材,就被眾人編制了出來,做出一本樣書的他們,更是差代表送去了太子殿下的府邸,準備一旦透過稽核之後,好讓太子殿下安排人開始大規模的印製。

畢竟此次所需教材的數量,已經絕非之前的那百十多本,針對一國之用的教材,若是打算靠人來抄錄完成的話,那還不知道要磨到何般年月。

廳堂之中。

王守仁和楊廷和兩人靜靜站於廳堂下。

朱厚照坐於主位之上,手捧著一本書冊的他,皺著眉頭正在慢慢的通讀著。

按著這教材所言,第一項就是先將大明皇帝確定為至高無上的存在,其他一些藩王政權,皆為受大明皇帝所指派任命的存在,現如今這般情況,也只不過是因為大明皇帝不滿手下藩王對高麗的胡亂治理,準備挽救自己子民於水火之中的種種言辭。

朱厚照看到這裡,忍不住咧嘴的同時,更是抬頭朝著堂下的兩人望去,見到兩人此刻只是躬身站於一旁後,朱厚照也就收起了誇獎的念頭,拿著手中的書卷,繼續看了下去。

在這第一項之後,教材之中又開始對語言的統一做了論述,要知既然大家同為大明子民,那言語就不應該有差別,所以大明官話,方才是第一國語,剩下那些其他的語言,則非正統,伴隨著大明朝廷重新接管高麗,所有之前的一切俚語,也應統統廢除,為接下來高麗徹底迴歸大明,做著最基本的準備。

與之同時必須改變的,還有之前的風俗習慣和衣著裝束,對於這些改變,所用的藉口說辭也都與國語一般模樣。

朱厚照一掃而過之後,就朝著下面看去。

在一通必須、嚴禁、杜絕之類的強制話語之後,教材終於開始步入到了正文當中,在這正文的第一課,題目是《高麗的由來》。

朱厚照看到這個題目之後,頓時也來了興趣,興致勃勃的快看了下去,可是看著看著的他,神情卻開始變得嚴肅起來。

按這篇文章所言,當年周武王在滅亡了商朝之後,紂王的叔父箕子不願歸順武王麾下,遠走朝鮮,建立殷氏箕子王朝,而其王都,就是在今天高麗的平壤一帶。

時間流逝,這個箕子所建的王朝,在後來的歷史大河當中,和真番一同歸屬燕國,一直持續到燕國被秦國所滅,方才結束。

接著時間來到了漢朝,燕國人衛滿推翻了箕子朝鮮的哀王,並奪下了箕子王朝的都平壤,建立衛氏朝鮮,從此箕子朝鮮正是結束。

可讓朱厚照微微有些變色的是,這箕子朝鮮和衛氏朝鮮,說白了不還是華夏出走之人嗎?越看越被勾引起興致的朱厚照,快的朝著這文章的後面看了下去。

在這篇詳細介紹高麗政權國王的文章後面,這幫東宮講師,似乎是為了證明自己所言非虛,並非杜撰一般,一條接著一條的古文典籍證據,更是直接寫於紙上,似乎生怕到時候不能取信於人一般。

《朝鮮史略·箕子》“周武王克商,箕子率中國人五千入朝鮮,武王因封之,都平壤。”

《太平寰宇記·四夷·朝鮮》“朝鮮,周封箕子之國。昔武王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食周粟,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

《舊唐書·溫大雅傳》“遼東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家之玄菟郡耳,魏晉已前,近在提封之內,不可許以不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