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二十二章 必須奏稟(1 / 2)

小說:正德崛起 作者:何氣生財

第1922章 必須奏稟

說到這翰林院。

那就不得不多說兩句了。

翰林院。

唐代初置,主要職責是陪皇帝遊宴娛樂,並非正式官署。

直到了晚唐的時候,翰林院漸漸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有“天子私人”之稱,但這個時候,他們說白了也就僅僅只是天子的私人秘書而已,甚至連一個正式的官職都沒有。

這種情況,在宋朝後才開始改變。

宋朝的翰林成為了一個正式的官職不說,其所選拔人才的標準,已經不似唐朝時那般只是為了陪陛下玩樂,這時候的翰林官已經開始和科舉接軌,所有的翰林均皆從科舉中選拔而出。

不過。

這還不是翰林院最為風光的時候。

過了宋朝,迎來了蒙元,隨後朱家執掌天下,建立明朝。

這個時候的翰林院,已經不僅僅是幫著皇帝起草密詔的所在,而是變成了養才儲望之所。

翰林官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等等等,地位清貴不說,更是入閣的預備隊伍。

《明史·選舉志》言

“成祖初年,內閣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翰林纂修亦諸色參用。自天順二年,李賢奏定纂修專選進士,由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通計明一代宰輔一百七十餘人,由翰林者十九,蓋科舉視前代為盛,翰林之盛則前代所絕無也。”

明朝的翰林院,已然成為外朝官署,殿試一甲進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

除此之外,明朝還創立了庶吉士制度。

所謂庶吉士,就是在新科進士中再行選拔,以《尚書·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簡稱名之,在院學習三年後再試,合格者留院,稱留館,餘者外委為他官。

但因曾就學於翰林院的緣故,世人對不能留館之庶吉士也以翰林視之。

自此,“非進士不入翰林”。

而和翰林院選拔人才節節攀高的,則是翰林的地位。

自明太祖廢丞相之後,成祖設內閣,置大學士,與丞相相類。

而這所為的大學士,則是均出自翰林。

“非進士不入翰林”。

“非翰林不入內閣”。

翰林院一舉成為大明朝堂內閣培養人才的搖籃。

後續隨著內閣制度的不斷完善,內閣和六部的制衡關係也開始變得愈凸顯,至此,方才有了那句“若先升尚書,則無入閣之命。”

書回正傳。

也正是因為以上所言的這般緣故。

故而方才說此刻在內閣院落中的眾位朝臣,其實已經達到了自己仕途的頂峰。

內閣眾人無法再進一步,六部尚書和督察院眾人也是已經坐到了位極人臣,除了某些特殊的存在外,大多數人在到了這個地位後,其實更加關心的是自己的清譽,自己的身後之名。

雖然說這水泥的出現,無異於是神器現世。

但是畢竟他們只是見證之人,真正的明之人和製作之人還沒有說話,他們此時當眾奏稟,無疑就有搶功之嫌。

此事可大可小,全在天下口舌之間。

所以也正是因為有這般的顧慮,劉健和李東陽兩人方才這般猶豫和糾結。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才有了方才李東陽朝著在場眾人問詢的那個舉動,畢竟在他看來,此事雖然是一人上奏,可眾人在旁見證,依舊會牽扯其中。

在場眾朝臣沉默,不斷的朝著左右觀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