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诸葛亮所造木牛流马究竟为何物?
&esp;&esp;我们都知道能量是守恒的,世界上不存在永动机。但是据史籍记载,在1700多年前,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了类似于永动机的木牛流马,木牛流马真的存在吗?假若存在,木牛流马是怎样的呢?
&esp;&esp;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于渭南。上述记载明确指出,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而且木牛流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运输工具,从木牛流马使用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esp;&esp;给《三国志》作注的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现在已经失传的《诸葛亮集》中有关木牛流马的一段记载,对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绘,对流马的部分尺寸作了记载:“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颈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颈,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鞭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这段记载,尽管对木牛形象作了描绘,并且下文还对流马的部分尺寸作了记载,但是因为没有任何实物与图形存留后世,使得后人对木牛流马的认识始终是凤毛麟角、云山雾罩。
&esp;&esp;诸葛亮造出木牛流马200年后,据说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天才祖冲之造出了木牛流马。《南齐书·祖冲之传》说:“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同样也没有留下任何详细的资料。
&esp;&esp;作为正史的《三国志》和《南齐书》都记载存在木牛流马,我们不禁想问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样的机械?
&esp;&esp;有人认为木牛、流马都是经诸葛亮改进的独轮车。《宋史》和明代王圻所著的《稗史类编》等史籍,认为木制独轮小车在汉代称为鹿车,诸葛亮加以改进后称为“木牛流马”,北宋才出现独轮车的称呼。北宋前期官修“四大书”之一的《太平御览》卷七七五所引的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是最早记载“鹿车”的典籍。其曰:“鹿车,窄小载容一鹿也。”陆游的诗《送子坦赴盐官县市征》中也提到了“鹿车”:“游山尚有平生意,试为闲寻一鹿车。”这种说法认为,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是在鹿车的基础上改进的,和后来的独轮车没有太大的差别。
&esp;&esp;从考古发现来看,在四川的渠县出土有蒲家湾东汉无名阙背面的独轮小车浮雕,还有燕家村东汉沈府君阙背面的独轮小车,大致再现了“木牛流马”的模样。这两种独轮车都很独特,其车形似牛似马,具有独特的运输功能。木牛有前辕,行进时人或畜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推。而流马没有前辕,行进时不用拉,仅靠人推。三国时蜀汉偏处西南一隅,马匹有限,并且多被用于骑兵作战。运粮运草主要靠人力,这样,木牛流马便应运而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esp;&esp;宋代典籍《事物纪原》卷八也认为:“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事物纪原》是宋代高承编撰的一部书,专记事物原始之属。凡10卷,共记1765事。此书“自博弈嬉戏之微,鱼虫飞走之类,无不考其所自来”,作者的考证功夫很深,所持之说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esp;&esp;但是,也有人认为独轮车的机械原理十分简单,无须大书特书,诸葛亮的本领也不至于如此平庸。
&esp;&esp;还有人认为,木牛、流马是新款的自动机械。《南齐书》、《太平御览》,还有现在的《辞源》认为,三国之时,运用齿轮原理制作机械,已屡见不鲜,包括东汉毕岚所做的翻车,三国韩暨所做的水排,魏国马钧所做的指南车。《南史》说:祖冲之“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意思指祖冲之在木牛流马的基础上,造出更胜一筹的自动机械。以此推论,三国时期利用齿轮制作机械已属常见,后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马,很有可能是令祖冲之感兴趣的、运用齿轮原理制作的自动机械,否则祖冲之不会有兴趣拿它来作参考和对比。
&esp;&esp;从科学角度来看,“木牛流马”如果真的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可以不吃不喝还能走,这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科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的。因为如果“木牛流马”要行走,必定会消耗能量,当时并没什么石油、天然气之类的能源物质,它又不吃不喝,它从哪里得到能量?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如果要造出像小说里描述的那种木牛流马来,就必须抛弃现代的“能量守恒”定律。同样,要造出“木牛流马”也必定会打破影响我们数代的“能量守恒”定律,必定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事迹。历史上有无数个谜团需要我们去解决,这可能只是一个虚构的物品,但是在谜团未揭开之前,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esp;&esp;诸葛亮有没有写过《后出师表》?
&esp;&esp;诸葛亮有没有写过《后出师表》?
&esp;&esp;《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5年与226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5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esp;&esp;《后出师表》作于建兴六年(226年),说是诸葛亮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esp;&esp;《后出师表》记载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东晋的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但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引这篇《表》时却注明:“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他持论谨慎,不言其非,也不言其是,不过,他客观记述的情况,却能启发人们去怀疑《后表》的真伪。所以,清人钱大昭在《三国志辨疑》中就怀疑《后表》是后人伪撰的,他认为,习凿齿把它收进《汉晋春秋》欠考虑,陈寿《三国志》不载此文“极有卓见”。
&esp;&esp;当然也有人认为《后出师表》应是诸葛亮所写。因为张俨与诸葛亮同时稍后,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很熟悉,如果《后出师表》为人伪撰,张俨不会不加辨别就把它收进《默记》。至于陈寿,因为不敢犯司马氏之讳,所以不敢把骂他们为魏贼的《后出师表》收入《三国志》本文。但较多的人还是认为《后出师表》不是出自诸葛亮之手。
&esp;&esp;一、《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的立意完全不同。《前出师表》表示了诸葛亮对北伐必胜的信心:“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又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后出师表》却语气沮丧:“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虽然此时已有街亭一败,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怎会雄心全挫呢?而且,如果是诸葛亮自己所写,此文应该畅所欲言,没有必要故意贬低自己。
&esp;&esp;诸葛亮一向有胆略,有抱负,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未出茅庐,他就自比管仲、乐毅,刘备请他出山时,正是刘备势单力孤,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却在这时为刘备描绘出了据荆州、取益州,以成帝业的宏伟蓝图。就在上《后出师表》的前一年,他上《前出师表》,先主崩殂,益州疲弊,正值危急存亡之秋,但他仍相信,只要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而他率军北伐,也有决心“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不到一年,在《后出师表》中,这一切全不见了,消沉、沮丧,列举的六条,都是对北伐缺乏信心。“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北伐全然是无可奈何的。“凡事如是,难可逆见”,只有尽力而为,“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对前途悲观渺茫。这不是《前出师表》中那个诸葛亮的精神状态。
&esp;&esp;二、《后出师表》所说的很多事情与史实不合。比如,它列数曹操的几次失利,如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祈连、僵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除南阳、乌巢、潼关几次遇险史书有记载,另几次都没有确切依据。又比如,《后表》说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连年不征不战,坐使孙策据有江东,这和史书记载的情形也不合。这或者可以解释为史书缺载或误载,或诸葛亮误记,但有一件事却不可能误记,即赵云之死。赵云是建兴七年(229年)死的,他在第一次北伐中虽然失利,但未大败,更不至于丧生,他还被贬为镇军将军,这是退军以后的事。这是《三国志·赵云传》和注引《云别传》明确记载的。但上于建兴六年(226年)十一月的《后表》却说赵云和另外70多名战将都已经死了。这个明显的漏洞很难作出合理的解释。
&esp;&esp;三、《后出师表》的行文不像出自诸葛亮之手。《出师表》是上给后主的,诸葛亮受刘备临终之重托,因此,他对后主一向是恭谨的,虽时时苦心劝谏,但措辞总是诚恳委婉,《前出师表》就是这样。不像这篇《后表》,开头就直说后主无能,当面指问:“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这不是臣下对君主的口气,更不像诸葛亮说的话。
&esp;&esp;因此,有人认为《前出师表》是忠臣志士无意为文,故风格至为高迈。《后出师表》是作伪者有意为文,因而辞意不免庸陋,如“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四句,均一句四字,两句对偶,意思完全雷同,《前出师表》就没有这样的句子。清代学者黄式之就说:“《前表》悲壮,《后表》衰飒;《前表》意周而辞简,《后表》意窘而辞繁。”
&esp;&esp;既然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自作,那么,伪造者又是谁呢?由于《后出师表》出于张俨的《默记》,因此,一些学者就肯定它是张俨所作。但有人指出张俨对于诸葛亮的将才是评价很高的,对北伐也抱有乐观态度,认为假使诸葛亮寿命长一些,北伐是可以取得胜利的—这与《后出师表》悲观失望的态度全然不同,因此,伪作者不可能是张俨。
&esp;&esp;无论《后出师表》的作者是谁,其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话都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质。《后出师表》的全部价值也就在此。罗贯中把《后出师表》写入《三国演义》,大约也是看准了这一点,他抓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塑造了一个光彩夺目,为世代人们景仰的艺术典型。诸葛亮也成为了后世所敬仰的忠义与智慧的象征。
&esp;&esp;硬汉关羽不近女色还是好色之徒?
&esp;&esp;硬汉关羽不近女色还是好色之徒?
&esp;&esp;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并州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市)人。他是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五虎上将之首。他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的佳话。
&esp;&esp;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关羽以其英雄传奇的一生,被后人推崇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神明,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共同尊奉。在民间传说和《三国演义》中,关羽不仅武艺超群,无以匹敌,而且是一个不近女色的大英雄、伟丈夫。《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曾经赐予关羽十名美女,但关羽毫不动心,全部送去侍奉刘备的甘、糜二夫人。
&esp;&esp;然而,最近却有专家把一个迥然不同的关羽展现在人们眼前。认为关羽竟然也英雄难过美人关,他竟然和曹操争过美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esp;&esp;据《三国志》的《蜀书》和《魏书》记载:刘备在被吕布夺了徐州后,前去投靠曾派大将夏侯惇来增援自己的曹操,后来曹操将一部分兵给刘备,自己亲率大军与刘备进攻徐州,当时吕布敌不住曹军的攻势,便派了一个叫秦宜禄的人去袁术那里讨援兵,哪知道那个秦宜禄被袁术看中,强行要他娶了汉王朝的宗室女子,而他的妻子杜氏当时还留在下邳。
&esp;&esp;关羽听说秦宜禄有个长相非常出众的妻子还留在下邳城内,就请求曹操说,那秦宜禄帮吕布讨救兵,作为对他的惩罚,大军破城以后,“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就是说他的老婆没有生儿子,要求把杜氏赏赐给自己。曹操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曹操似乎并未太在意此事。到攻城之际,关羽又再三地请求曹操,谁料曹孟德见关羽迫不及待的样子,怀疑杜氏可能异常美貌,等到城池攻陷之后,曹操亲自召见了杜氏,果然是国色天香,“乃自纳之”,就留为己用了。
&esp;&esp;后来,杜氏在曹操处产下一子,据说是秦宜禄的骨肉,遂姓秦名朗。曹操非常喜欢他,曾说:“世有爱假子如孤者乎?”照此推算,杜氏在城被围的时候已经是个大腹便便的孕妇了,关羽和曹操这两人,居然都为一个孕妇着迷,而且还能令一贯有爱才之名的曹操不惜反悔食言,并且还是对关羽这样一个万人敌的勇将毁诺食言,可见那杜氏应该是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而关羽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居然还对一个孕妇念念不忘,以致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主帅曹操提起要将她据为己有,当然便是个极其标准的好色之徒了。
&esp;&esp;对于这种说法,有些历史爱好者并不赞同,他们认为《三国志》中记载的原文是:“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这里边很可能有错误,“娶”应为“取”,按照三国志注里记载,秦宜禄被吕布派出城求救,后来他投降了曹刘联军,并在战后死于张飞枪下。若是我们将“娶”看成是“取”,历史的真相很可能是秦宜禄根本没突围成功,或者突围成功,但救兵不到,见大势已去,于是又返回战场,投降了联军。由于其妻子仍然留在城内,于是他向关羽祈求城破之后保全妻子家人的性命,于是关羽又去向曹操进言“乞娶其妻”,实际上是“乞取其妻”。秦宜禄知道曹操好色,心中无底,怕事情有变,反复再三要求得到保证,于是便有了关羽的“屡启于公”。但这正好引起了曹操的怀疑,于是“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关羽因有负于秦宜禄的信任而“心不自安”。从常理上讲,秦宜禄是在战后被张飞杀死的,而在围城阶段,并没有死,也就是说,“其妻”仍是个有夫之妇,关羽屡次三番地央求曹操要得到一个有夫之妇,并不像是一个知书达礼者所为,如果关羽本质如此,为何只此一例?为何关羽曾将曹操赠给的十名美女送给别人当侍女?这非常让人难以理解。
&esp;&esp;也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应该苛求关羽,不应该把现代人的一些观念加在关羽身上进行评点,而应该将关羽的行为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即使关羽真的曾经向曹操要求娶秦宜禄的妻子“杜氏”,关羽常年在外征战,妻子又没生孩子,这在他所身处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社会,的确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据此,关羽想纳天生丽质的败将之妻为妾,按说也是情理中事。曹操出尔反尔,将杜氏据为己有,关羽对此极为不满,甚而一度动了杀机,对一个铁血男儿来说,恐怕也只是“一念之差”。就凭一件事情说关羽与曹操争风吃醋,说关羽是个“好色之徒”,未免过于刻薄,太不近人情了。
&esp;&esp;神医华佗死于自己比曹操有才吗?
&esp;&esp;神医华佗死于自己比曹操有才吗?
&esp;&esp;华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之一。他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曹操闻听华佗医术精湛,征召他到许昌为自己看病。曹操常犯头风眩晕病,经华佗针刺治疗有所好转。《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差。”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做自己的侍医。但是华佗却不愿意,他借口妻子有病,告假回家,不再到曹操那里去了。曹操非常愤怒,派人到华佗家里去调查。曹操对派去的人说: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有病,就送给他小豆四十斛;要是没有病,就把他逮捕来治罪。
&esp;&esp;传说华佗被逮捕送到曹操那里以后,曹操仍旧请他治病。他给曹操诊断了以后,对曹操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思是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而要全部治好,使之不再重犯则需要先饮“麻沸散”,麻痹脑部,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这样才可能去掉病根。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将华佗杀害。
&esp;&esp;但是,华佗之死责任果真全在曹操吗?华佗真的没有任何过失吗?
&esp;&esp;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末期,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医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据《三国志·方技传》记载,华佗“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他在行医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医生地位的低下。由于他的医术高明,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在这些高官权贵的眼中,华佗即使医术再高明,也只是一个医生而已,在同他们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了,难以与人相处,因此,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毫不客气地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在懊悔和自责的同时,他在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的再度降临。
&esp;&esp;恰恰在此时,曹操得知了医术高明的华佗,而华佗也仿佛看到了走入宦途的机会。华佗正是想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以医术为手段,要挟曹操给他官爵。“头风”病确实比较顽固,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想要彻底治愈确实很困难,华佗虽为神医,也未必有治愈的良策。但若说即使“恒事攻治”,也只能苟延岁月,死期将近,就未免危言耸听了,很明显有要挟的成分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