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乐文小说中文>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出版书) > 第11节(第2页)

第11节(第2页)

&esp;&esp;隋唐五代——

&esp;&esp;盛世欢歌曲终散

&esp;&esp;李世民是个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混血儿,这也是历史事实,所以在《步辇图》中,李世民被绘成少数民族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esp;&esp;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在当政后,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时起了4个年号,当了大周皇帝后又起了13个年号。

&esp;&esp;对于李白有可能溺死,杜甫在冥冥之中仿佛有预感。他在“三夜频梦”李白之际,作《梦李白二首》,反复提出自己的担心:“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esp;&esp;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虽无皇后之名,但得皇后之实,而且比一般的皇后更受尊宠。她也聪明地觉察到,既然已经达到了一个女人所能达到的极致,得到了天子的万千宠爱,何必还去在乎皇后的名号呢?

&esp;&esp;隋文帝杨坚为什么会怕老婆?

&esp;&esp;隋文帝杨坚为什么会怕老婆?

&esp;&esp;提起中国历史上的怕老婆皇帝,大家可能首先想到唐高宗李治,想当年,他对于武则天干扰朝政表现出不满,想要废掉武则天,正命宰相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时,被武则天逮个正着。武则天发飙,李治就马上装熊,把责任全部推到上官仪头上,害得上官仪家破人亡,自己也成了一个傀儡。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皇帝,其怕老婆程度比李治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

&esp;&esp;据《隋书》、《周书》记载,隋文帝的老婆独孤皇后是“河南洛阳人,周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之女,“年十四”岁时,由其父做主,嫁给了“风骨,不似代间人”的北周骠骑大将军杨坚。当时的独孤家族是名门望族,独孤皇后的大姐是“周明敬后”,四姐为“元贞皇后”,到隋文帝杨坚册封自己为皇后时,其母家一族已是出了三个皇后(其女不计算在内)了,难怪《周书》中将独孤信一家称之为“周隋及皇家,三代皆为外戚,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esp;&esp;这位出身名门的文献独孤皇后,其相貌又当如何呢?在史书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文字记述。但从其父独孤信“美容仪”的史书记载中,可以推见,这位皇后,应当也是仪容端庄之人。自身相貌不俗,夫君杨坚“奇美”,可以说,两人是比较般配的。

&esp;&esp;初为杨坚之妻的独孤皇后,对杨坚的事业是激励并加以支持的。《隋书卷三十六列传第一》载,“及周宣帝崩,高祖居禁中,总百揆”之时,“后使人谓高祖曰: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由于独孤皇后“柔顺恭孝,不失妇道”,且在“贵戚之盛,莫与为比”的情况下,更注意“谦卑自守”,由此也赢得了“世以为贤”的美誉。

&esp;&esp;贤惠归贤惠,并不是杨坚惧内和“妻管严”的理由,那么,杨坚是何时开始怕老婆的呢?

&esp;&esp;据《隋书》载,“高祖与后相得,誓无异生之子”。究竟是杨坚出于夫妻间的恩爱而出此话语还是因为当时就惧内并“妻管严”,史书并无详载,但,“高祖五男”——房陵王杨勇,隋炀帝杨广,秦孝王杨俊,先受封为越王、汉王后被废为庶人的杨秀、杨谅,“皆文献皇后之所生也”,确是事实。

&esp;&esp;史籍中明确记载杨坚对独孤皇后“宠惮之”是文献独孤皇后被册封之后的“八百万突厥明珠交市事件”。《隋书》记载,“突厥尝与中国交市,有明珠一箧,价值八百万,幽州总管阴寿白后市之。后曰:‘非我所须也。当今戎狄屡寇,将士劳,末若以八百万分赏有功者。’百僚闻而毕贺。高祖甚宠惮之”。面对着这样一位不是个人爱财,而是替自己江山社稷考虑并极具政治家天赋的贤惠皇后,隋文帝杨坚也只能是“甚宠惮之”了。

&esp;&esp;文献独孤皇后的贤惠与政治天赋还远不止于此。杨坚每次上朝,皇后一定随辇送到殿阁之外才返回宫中,还使宦者暗中窥探文帝为政之得失。若有失误必定提出匡正意见,对杨坚施政“多所弘益”;但她从未擅权干政,总是让杨坚知其错而改之,自己暗藏幕后,弼违匡谬,是正非讹。大都督崔长仁是独孤皇后的中表兄弟,犯法当斩。隋文帝念他是皇后亲戚之故,欲赦其死罪。皇后闻之正色说:“国家大事,按律处之,怎么能枉国法而顾私情呢?”崔长仁依法处死,这种大义灭亲的行为,当时传为佳话。皇后的同父异母之弟独孤陀,用猫鬼巫蛊之术诅咒皇后,依律当处死刑。皇后为此废食三日,向文帝求情赦免。她说:“陀若犯蠹政害民之罪,妾决不为之求情。今因咒我而处死,妾心不忍,请免他一死。”独孤陀因之减去死刑。这种公私有别、恩怨分明、通情达理的豁达行为,满朝文武为之折服,故当时“宫中称为二圣”。

&esp;&esp;文献独孤皇后的“妻管严”,严格说来,主要是限制隋文帝杨坚的后宫生活,尽管独孤皇后有着亲民向善的一面,她对自己的情敌却异常的心狠手辣。

&esp;&esp;《隋书》载,“尉迟迥女孙有美色,先在宫中。上于仁寿宫见而悦之,因此得幸。后伺上听朝,阴杀之”。杨坚得知此事后,“大怒,单骑从苑中而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余里。高、杨素等追及上,扣马苦谏。上太息曰: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高曰:‘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上意少解,驻马良久,中夜方始还宫。后俟上于阁内,及上至,后流涕拜谢,、素等和解之”。独孤皇后虽迎于阁内,置酒相欢,但始终未承认自己有过错。

&esp;&esp;独孤后不到50岁时,先于杨坚去世。这时的他才彻底获得自由,不过已经年过60。为了弥补自己浪费的大好青春年华,杨坚接连找来陈宣华夫人与蔡容华夫人等几个绝世美女入宫伴驾。从此左拥右抱,日夜享乐。但不久就倒在了病床上。这时他才意识到“使皇后在,吾不及此”。

&esp;&esp;文献独孤皇后,从14岁嫁给杨坚到50岁离世,与隋文帝杨坚共同生活了36年,期间,虽对杨坚的后宫生活“妻管严”,而且曾令这位开国皇帝摇头叹息“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但正是两人间的恩恩爱爱,才使杨坚成为“妻管严”下的最终受益者。

&esp;&esp;隋炀帝是弑父杀兄的权力狂?

&esp;&esp;隋炀帝是弑父杀兄的权力狂?

&esp;&esp;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共有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所生。长子杨勇被立为太子,次子杨广被封为晋王,其余三个儿子也被分封为王。隋文帝曾经骄傲地对群臣说:“前代帝王,都有很多宠妃,嫡庶纷争,遂有废立,甚至亡国。我旁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说是真兄弟。哪能有嫡庶纷争的忧虑!”其实,他未免太过于自信和乐观了。他完全没有料到,他的继任者隋炀帝杨广一当上皇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伪造杨坚的敕书,借用老子的名义杀死原为太子的亲哥哥杨勇。杀了杨勇还不算,杨勇的十个儿子,大儿子杨俨当时就被毒死,剩下的九个,全部充军到岭外,到了所在地以后,也统统被杀死。狠毒的杨广,对十个亲侄儿一个也没有放过,赶尽杀绝。不仅如此,有些人还认为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也是杨广杀死的,为了获得最高权力,杨广简直就是一个弑父杀兄的权力狂,杨广杀兄杀侄的罪恶史书记载凿凿,这无可辩驳,那么,隋文帝杨坚真的是死于自己的亲生儿子之手吗?

&esp;&esp;杨广少时聪明伶俐,相貌英武,加之巧于辞令,故而深得父皇母后的喜爱,在他13岁时,便被委以重任,担任并州(今山西太原)总管,被封为晋王。面对如此殊荣,杨广并不满足。也没有因父皇立兄长杨勇为太子而灰心丧气。后来,隋朝兴兵灭南朝的陈,刚20岁的杨广是统帅,灭掉陈后,杨广也是屡建战功: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公元600年,北上击败突厥进犯。这些功劳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

&esp;&esp;为了实现做太子,以后做皇帝的梦想,杨广费尽心机地将自己伪装起来。而太子杨勇却缺少杨广那样的心机,他不仅奢侈浪费,还喜好女色,而且他冷落了母亲精心为他挑选的妻子。这使得父母都对他有怨气,加上后来杨勇还过分地接受百官的朝贺,使杨坚更为不满,这就为杨广的夺位提供了好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大臣杨素的帮助,隋文帝杨坚终于下决心将杨勇废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

&esp;&esp;公元602年,文献独孤皇后病逝永安宫中。之后文帝有了两个宠妃,宣华夫人陈氏和容华夫人蔡氏。公元604年七月,杨广当上太子后的第四年,文帝卧病在床。《资治通鉴》记载:“高祖在仁寿宫,病甚,炀帝侍疾,而高祖美人有嬖幸者,唯陈蔡而已。帝乃召蔡于别室,既还,面伤而发乱,高祖问之,蔡泣曰:皇太子为非礼。高祖大怒,嗜指出血,召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令发诏追废人勇,即令废立。帝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帝简骁健宫奴三十人皆服妇人之服,衣下置杖,立于门巷,以为之卫。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

&esp;&esp;隋末唐初人赵毅,在其《大业略记》中曰:“高祖在仁寿宫,病甚,炀帝侍疾,而高祖美人尤嬖幸者唯陈、蔡二人而已。帝乃召蔡于别室,既还,面伤而发乱,高祖问之,蔡曰:‘皇太子为非礼。’高祖大怒,啮指出血,命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严等令诏废追庶人杨勇,即令废立。帝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帝简骁健宫奴三十人皆服妇人之服,衣下置杖,立于门巷之间,以为之卫。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到了唐中期的马总在其《通历》中记载也说:“上有疾,于仁寿殿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欧欣。是时唯太子及宣华夫人侍疾,太子无礼,宣华诉之。帝怒曰:‘死狗,那可付后事。’遽令召勇,杨素秘而不宣,乃屏左右,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

&esp;&esp;《隋书·后妃列传》中对隋文帝死亡前的情形是这样记载的:初,上寝疾于仁寿宫也,夫人与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狐诚误我!”意谓献皇后也。因呼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讫,示左仆射杨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夫人与诸后宫相顾曰:“事变矣!”皆色动股栗。《隋书》此段记载虽未明指文帝被弑,但实际上已给世人留下推猜的余地,即文帝之死具有被谋杀的性质。

&esp;&esp;但也有一些史学家对隋文帝杨坚是否死于杨广之手存在质疑。他们分析说《隋书》是唐初编纂的,有可能诋毁炀帝,即便如此,也没有找到炀帝杀父的证据,不然,是决不会放过这个充分诋毁炀帝的机会的。

&esp;&esp;事实上,就连尽力搜集炀帝反面材料以为批判的唐太宗君臣,也没有一人指控杨广父。试想,假如果有此说,则李唐起兵之时,何不以为宣传材料?而且史书载的因隋炀帝逼奸宣华夫人说,也经不起推敲:文帝病重,炀帝宫中侍疾,宣华夫人起身更衣,旁当有宫女侍候。其时炀帝尚未即位,仍处于受威胁的地位,一向以谨慎著称的炀帝绝不会在此时做危及其继承帝位之事;其时宣华夫人28岁,已是半老徐娘,若她与炀帝俩人以前没感情基础,炀帝绝不会对她非礼。事实上,炀帝早与宣华夫人有过不正当的关系。而且这种交往使俩人感情发展很深。这从宣华夫人死后,炀帝作《神伤赋》的内容便可得到验证。既然隋炀帝和宣华夫人早有不正当关系,那么,宣华夫人就不可能到隋文帝面前揭露杨广的恶行。

&esp;&esp;以上为隋炀帝的辩护,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不能完全说明隋文帝之死与杨广无关。因为,已经伪装多年的杨广在得知杨坚已经病入膏肓后,得意忘形是可能的。而面对隋文帝的追问,宣华夫人供出杨广的丑行也在情理之中。隋文帝在盛怒之下要更立太子,这当然是杨广不能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隋文帝杨坚暴死,杨广是难逃干系的!至于后来的《神伤赋》,杨广对宣华夫人真情流露,但谁又敢肯定在隋文帝未死之时宣华夫人对杨广是真情呢?

&esp;&esp;李世民血液里有鲜卑人基因?

&esp;&esp;李世民血液里有鲜卑人基因?

&esp;&esp;在中国所有伟大的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公元626~649年的23年,但他的功绩及名声丝毫不逊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创业之主。他开创的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鼎盛时期,他也被称为“千古一帝”。通常我们认为,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是汉人建立的政权,理所当然的,李世民也是汉人。然而有人却认为一代英明的君主李世民有可能是鲜卑人的后裔。这种观点理由何在呢?

&esp;&esp;认为李世民是鲜卑人,主要有以下几点证据:第一,李唐开国初期的一系列事件体现了胡人的风俗。在该风俗中有父死子娶母为妻的习俗,也流传有共妻的故事。在昭君出塞的故事里,王昭君在死了丈夫后就嫁给了他的儿子。

&esp;&esp;而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类似的情况。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关系近乎乱伦。历史上杨贵妃也是一例。杨贵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妻子,却被身为公公的唐玄宗讨来做了妃子。这些为李唐王朝大臣们所不齿的关系是不是李氏家族身体里流淌的胡人的血液在作怪呢?而且唐朝人对肥硕丰腴的女子。像杨贵妃的传说、《唐代仕女图》的记载,都证明了唐人有这方面的审美倾向。这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趋向。

&esp;&esp;第二,唐太宗的性格特征与鲜卑人的性格特征极为相似。李世民善骑射,一生过着不倦的戎马生涯。贞观年间,唐太宗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五年后,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贞观十四年,又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晚年时,唐太宗战志尤存,亲征高句丽。不仅对敌人凶狠,对自己的亲人,他也毫不留情。李世民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在长安宫的北门玄武门布下了伏兵,射死兄弟李建成、李元吉。3天后,唐高祖李渊便册立秦王世民为太子。再过两个月,李世民逼使李渊退居太上皇,而他则在颂德殿即帝位。

&esp;&esp;第三,昭陵的墓葬形式也体现了胡人的风俗。史书中记载,在昭陵外有14个“蕃酋”的石雕像,而且有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浮雕。“昭陵六骏”的确是李世民留下的又一个疑点:中国所有帝陵中,为什么只有李世民的昭陵里有战马石刻?唐太宗独特的墓葬形式是否真的显示了少数民族的习俗?马是游牧民族不可离开的伴侣,平时生活游牧,战时驰骋沙场。在很多少数民族的葬俗中,都有一种奇特的祭祀悼念马的功劳的习俗,一般有三种仪式。主人死后,随从会骑着马绕着死者墓地转圈,然后把马杀掉或者活埋到坟墓里。李世民的这一做法是不是在证明着自己的胡人身份呢?

&esp;&esp;但是,以上证据却并不能证明李世民就是鲜卑人。首先,唐朝时候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界线划分不严格,唐朝之前,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现象广泛存在,如在隋炀帝时,突厥人就曾强制改穿汉装,北魏孝文帝推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政策,同一个等级的人可以被允许通婚。这一时期各民族融和加剧,少数民族“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影响唐朝非常正常。而且唐朝初期皇族中这种几乎乱伦的行为,也不能牵强地和胡人的血统联系起来。历朝历代中,乱伦都是一种反道德的行为,难道有着乱伦行为的人都是少数民族?其次,自古宫廷皇室的权力之争都是很残酷的,这和他的血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形势所迫,身不由己。不能将“玄武门之变”作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胡人的依据。再次,昭陵六骏只能说明李世民与陪伴自己南征北战的战马感情很深,与少数民族的葬俗牵扯到一起实在是毫无道理。

&esp;&esp;实际上,李世民的身世我们可以从他父亲和他母亲这一角度来考察。关于唐高祖李渊的身世,过去都根据旧史认为他是陇西李氏、西凉王李嵩之七世孙,经歆、重耳、熙、天锡、虎、传至渊。但经近人陈寅恪考证,认定他的先世是赵郡李氏。证据是:在赵郡的河北省隆平县境内发现李熙、天锡、虎、的茔墓,及光业寺碑。茔墓的规格,都是按照汉人旧制,而寺碑颂词有“维王桑梓”之语,证明那里就是他们的故乡。所以,李氏先祖为汉人确凿无疑。

&esp;&esp;而根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证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祖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属于非汉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炀帝之间还有着姨表关系。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所以李世民是个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混血儿,这也是历史事实,所以在《步辇图》中,李世民被绘成少数民族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chapter1();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