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乐文小说中文>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出版书) > 第14节(第1页)

第14节(第1页)

&esp;&esp;“梁祝”是浪漫故事还是史实?

&esp;&esp;“梁祝”是浪漫故事还是史实?

&esp;&esp;梁山伯与祝英台(下简称《梁祝》),是一个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具有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故事,说的是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户主被人称为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

&esp;&esp;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

&esp;&esp;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

&esp;&esp;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山伯从余杭游学回来,到祝家造访,英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前来相见,山伯方知其为女子。当得知英台已聘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

&esp;&esp;梁祝泪别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桥。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出阁当日,坚持要经胡桥祭奠。轿至胡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恸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飞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有两只硕大的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黄者即梁山伯,情侣依依,形影不离,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

&esp;&esp;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是优美的四大民间传统戏剧之一。它以生动感人的形象,向社会展示了封建制度压制下的男女青年,为婚姻自由与封建势力竭力抗争的画卷,真挚地歌颂了青年男女要求自由、坚贞笃厚的爱情。对这个流传已久的爱情故事,很多人以为,它只是一个传说,并没有史实依据。但是我们仔细研究古文献后却发现,梁祝故事并非虚构,而是由真人真事演化而来的。

&esp;&esp;最早记录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是唐初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其中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这仅仅是简略的记事,没有情节,不能算作传说故事。到晚唐张读的《宣室志》里,才有了极简单的故事梗概: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esp;&esp;到了宋朝时,故事有了进一步发展。北宋徽宗时,《鄞县志》记载,明州(宁波)知事李茂诚写过一篇《义忠王庙记》,其中记有:“神讳处仁,字山伯,姓梁氏,会稽人也。东晋穆帝永和壬子三月一日生……尝从名师过钱塘,道逢一子,容止端伟,负笈担簦渡航,相与坐而问曰:‘子为谁?’曰:‘姓祝,名贞,字信斋。’曰:‘奚自?’曰:‘上虞之乡。’曰:‘奚适?’曰:‘师氏在迩。’从容与之讨论旨奥,怡然相得……于是乐然同往,肄业三年。祝思亲先返,后二年,山伯亦归。”去拜访祝时,才发现祝是女的,就遣媒求亲。但祝“已许贸城廊头马氏,弗克”。以后山伯任贸县令,于宁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时病死。翌年春,英台出嫁路过梁山伯坟时,“波涛勃兴,舟航萦回莫进”,问知是山伯梁令之新冢,去祭奠而地裂,则入穴殉情。丞相谢安曾奏表封为“义妇冢”。《仙踪记略》中也有相同的记录:“东晋宁康年间,吴郡梁山伯、国山祝英台同学三年,不知祝乃女子,结为兄弟,寝食与俱。梁为鄞县令……卒,葬四明山下,祝往哭吊,墓忽开裂,祝坠下复合,仅露玄襟,从者之皆毁,旋化蝶类飞去。”由此看来,梁山伯和祝英台应是东晋穆帝至孝武帝时人,生活在公元352年至373年之间。梁山伯在求婚不成之后,曾出任了贸县(即今鄞县)的一个小县令。在县令任上病死,死后就埋在城西门口外。至今宁波市鄞县高桥尚有梁山伯庙旧址及墓址。

&esp;&esp;到了明、清代,一些小说、鼓词,特别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宝卷》及各地方唱本,故事情节有了一个大发展,其中也有不少离奇荒诞的说法。当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了很大的演变,成为了一种历史传说。历史传说是劳动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种口头(或文字的简单记录)文学,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但是它不等于历史。它有着历史的依据和凭借,但它又有着成为这一传说故事的过程。在传说的过程中,又深深地烙下了历史真实的痕迹。《梁祝》也同样,既有着历史真实的痕迹,又有着它作为一个传说故事的发展过程。

&esp;&esp;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在哪里?

&esp;&esp;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在哪里?

&esp;&esp;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脍炙人口,历来受人称道。但诗中的“杏花村”在何处却众说纷纭,或说在山西的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安徽的贵池。那么,杜牧的《清明》所指杏花村究竟是现今何处呢?

&esp;&esp;第一种说法是:今山西汾阳县杏花村。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这里的杏花村酒已闻名国内。而且,历代的杏花村都以酿酒、酒文化闻名。盛唐时,这里以“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成为酒文化的古都。历史上,我国著名文人、学者李白、杜甫、宋延清、顾炎武、傅山、巴金、郭沫若等都赋诗赞誉。李自成进北京路经杏花村,停留三日,留下“尽善尽美”的题匾,杏花村曾一度更名“尽善村”。

&esp;&esp;虽然有人认为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描述的是江南的春景,但在唐代山西的春天恰恰也是春雨纷纷,雨水充足。其实,唐诗中描写山西及北方春天的诗句甚多,唐代著名才女鱼玄机在《寄刘尚书》一诗中说:“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独孤良在《清明宴游》中云:“细雨莺飞重,春风酒酝迟。”姚合有诗:“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但是山西汾阳说却有一点争议,那就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发现杜牧涉足汾阳的文献记载。但杜牧有《并州道中》一诗,有研究者便认为杜牧曾到过太原,因唐时并州州府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太原,而从太原到汾阳不过150华里,因而推断出杜牧可能经太原往汾阳品酒。

&esp;&esp;第二种说法是湖北黄州(古齐安)的麻城县古镇歧亭之旁。歧亭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来的古城,古镇歧亭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在,仍扼守汉麻公路,处于麻城、新洲(原属黄冈)、黄陂、红安四县交界处。《黄州府志》还载:杏花村在歧亭镇北五里处。因是交通要道,杜牧过此赋诗,是很自然的事情。

&esp;&esp;杜牧是否到过这里呢?有诗为证。《题木兰庙》:“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这是杜牧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当时属齐安郡,今为湖北黄陂县)为木兰庙所题的诗。杜牧从黄州到木兰山,必定经过杏花村。杜牧清明而遇雨,想借酒消忧解乏,正是这里,宋代苏轼谪迁黄州,也曾路过这里,与隐居在杏花村的旧友陈季常邂逅。

&esp;&esp;而对于杏花村的“酒家”,这里流传的民谚云:“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据《麻城县志前编》(卷之三)载,这里的酒是与众不同的“水酒”(又名“黄酒”),“纯以糯米酿者,其曲内无血肉品,故酒味最醇。漉净余滓,入瓷瓮固封贮之,经年色黄,味尤美”。这种酿酒方法流传至今,是麻城特有美酒。据《复斋漫录》记载,就在杜牧到杏花村之后的二三年左右,宋代词人谢无逸也路过这里,并于杏花村驿壁上题《江城子》一首:“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横,杨柳阴浓……”

&esp;&esp;第三种说法是安徽贵池杏花村,有学者认为山西汾阳属于华北,而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算是江南多雨的现象,不是黄河以北地区的气候。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自春季开始,北半球白昼渐长,南方暖气团逐渐北移,在阳历四月清明前后,正好移至大陆的江南地带,与北方冷气团交会,造成这一时段的蒙蒙春雨。但在北方,清明时节仍为干冷的天气,不会有“雨纷纷”的情形。

&esp;&esp;不仅如此,贵池的杏花村还得到了大量文献古籍的印证。《江南通志》(1829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两部《池州府志》和清道光年间、光绪年间两部《贵池县志》,以及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刻本《杏花村志》、1915年《杏花村续志》都从不同角度认定:杜牧《清明》诗吟的就是贵池西郊之杏花村。

&esp;&esp;其中清道光年间《贵池县志》,归纳各种志书对池州乃杏花村的记述作了综合表述:“池州府志:在秀山门外里许,有古井、阑刻‘黄公清泉’四字。明天启间,顾太守元镜作‘杏花亭’于此地。邑人郎遂有《杏花村志》。《江南通志》:因唐杜牧诗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得名。《南畿志》:有古井石圈刻‘黄公广润玉泉’六字。”该志载有清康熙年间池州同知《周疆筑杏花亭碑记》、《又募杏花村种杏树檄》和蒋韶《杏花村记》,上述三文分别写道:“自有杜牧之清明诗,后村遂以杏花名,且筑亭于中,为游人止息地”;“照得杏花村,自杜公留句而后遂成千古名区,闻其风者多深卧游之”;“杏花村者乃唐杜司勋刺池时,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句而因以名焉”。

&esp;&esp;至于杜牧是否曾到此一游呢?据《江南通志》记唐武宗会昌四年,牛李党争正烈,杜牧也身受其害,从黄州调任池州刺史,仕途不尽如意。以他的个性,公余之暇,到城外的野店喝上几杯,借酒浇愁,是必然的事情。

&esp;&esp;各地关于“杏花村”地望之争,愈演愈烈,也许牧诗中“牧童”所指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而只是“牧童”所指的那个杏花深处的村庄而已。

&esp;&esp;千古悬棺到底如何放置上去的?

&esp;&esp;千古悬棺到底如何放置上去的?

&esp;&esp;悬棺是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葬址一般选择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悬棺因此而得名。同天葬、水葬一样,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神秘的丧葬形式,它分布于四川、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福建和台湾等13个省区。悬棺目前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是四川珙县洛表乡和曹营乡两地,其悬岩峭壁上还存放着250多具棺材。

&esp;&esp;斗换星移,天宇浩缈。那始终高悬于峭壁之上的褐色木棺,宛若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感叹号,引来无数人绞尽脑汁地寻思:这些重达数百斤的悬棺,离地高度一般五六十米乃至几百米,有的安放斜度接近甚至超过了90度;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的悬棺都置于水流湍急,几乎无法攀援的险要绝壁上。别说把棺材扛上去安放好,就是空手爬上去都不可思议。这些悬棺始终像一个谜团萦绕在人们的脑际:古人为何要把棺木高悬于千仞绝壁之上?重达数百公斤的悬棺,是怎样被安放在那些水流湍急的悬崖绝壁上的?

&esp;&esp;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悬棺葬的安置方式。悬棺葬共有三种悬置方式:一是木桩式,在峭壁凹入可避风处,凿孔插桩,架棺于上;二是凿岩式,凿岩为穴,置棺于内;三是自然洞穴式,利用岩壁天然缝隙或洞穴,置棺于内。据《稽神记》记载:“建州武夷山,或风雨之夕,闻人马箫管之声,及明,则有棺椁在悬崖之上。”南朝人顾野王把武夷山中的悬棺墓葬,号为“地仙之宅”。当地的百姓也把悬棺之处称为“仙人葬骨”之处,武夷山的一些洞穴因此就有了仙机洞、升真洞、换骨岩之类称法。说悬棺是神仙所为自然不可深信,但这些说法流传已久,足以说明悬棺葬法之奇。

&esp;&esp;唐张《朝野佥载》中,曾记有古人在临江高山半山腰间开凿石穴安葬死者的情形,办法是从山顶上放绳索把棺木吊下来。1978年,福建省博物馆曾使用这种方法,用辘轳自山顶上放下钢索,从武夷山白岩洞取下一具完整的船棺。今人所实践的吊置棺木之法,并不能解决古人置放悬棺过程中的所有细节问题,在崖壁上凿孔并打入木桩搁置棺木,用什么办法才能把棺木勾拉到预定的位置上?困难之大难以想象。

&esp;&esp;也有人参照东南亚古代居民安葬瓮棺的办法,提出一种设想:依靠绳索、长梯之类的攀援工具,将尸骸、板材、殉葬物品和制棺工具等一一包裹,借个人的力量运送到选定的洞穴中,然后现场制棺成殓并予安葬。

&esp;&esp;还有一种说法是:先将悬棺搬上崖顶,或者就在崖顶凿木为棺。然后,将一位熟练的打桩工拴住放到放置悬棺的位置,打好孔、画好岩画,安上桩头。最后将凿好的棺木拴好从崖顶放下,安放在打上桩头的位置。第三步才是吊下尸体,装入棺内。第四步是吊下盖板,合上棺材,将放置棺材的人拉上崖顶,一具悬棺即放置完毕。

&esp;&esp;与此一种相近的说法是:悬棺应该是古代人用多个安放在山顶的辘轳,先将人系住从山顶缒下到悬崖有洞处选址或者选址做洞,再做好接棺的辅助事项。然后再将棺木吊下,棺木另外还有几条牵引绳,牵引绳由洞内的人用钩子钩住再由洞内的人合力拖入洞内。仪式完成后洞里面的人再由多个辘轳将人绞上山顶。这项工作需要很多绳索和辘轳,是多人合力的一项用多个辘轳机械运动的活动。

&esp;&esp;另有一种说法是:棺木是古人通过在悬崖上修栈道放置的。研究者经反复考察发现,在悬棺附近的崖壁上,往往有一些桩孔遗迹。此外,在悬棺周围的崖壁上,特别是没有凸出岩石作护罩的地方,还发现了许多排列有序的桩孔遗迹。因此,有人猜测,可能是先将匠人从山顶上绑绳吊至山腰,打孔、安木桩,再用原始的滑轮将绑上绳子的棺木往下放,并用长长的楠竹枝将棺木往外顶,以免被乱石所碰。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

&esp;&esp;清许缵曾《东还纪程》记载,湖南常德沅江流域有一“倒水岩,石皆壁立水滨,逶迤高广”,壁上凿有十个洞穴,下临绝壑,其中有个洞穴内藏有五具棺材,“旧传为沉香棺”,理解为是沉香木制做的话,其分量之重自然又过于一般木棺。这样重的东西,是怎样把它抬升进壁穴里去的呢?许缵曾便向当地人请教,当地人只能提供先人的传说,据讲是趁沅江涨水时由“健鬼引而上”。此说属实,就还存在一种与从山顶上吊下棺木正好相反的办法:即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载棺而将之运进预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凿成的崖窦里,等水位降低后,便有了石壁悬棺下临绝壑的奇特景观。而随着三峡大坝的修建,这一种观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那就是古人利用雨季水位抬高,用船载棺椁将其运进预先选好的洞穴里,等水位降低后,棺椁便留在了悬崖绝壁上。

&esp;&esp;中国的悬棺葬遗存,多以处山临水为选址共性,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最晚的也在400年以上)。在这千百年中,河道、地貌都可能发生很大变化,如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江西贵溪县仙岩的信江支流上清河等的两岸石壁,在两三千年内都经历了河水对河床的冲刷侵蚀,在长期自然力的作用下,河流水位降低是完全可能的事,因而当时放置棺木的高度也就不会像现在所看到的这样高峻。

&esp;&esp;逝者长已矣。无论种种推测如何,总存在着许多难以解释的疑问。唯有恢复到古人生存的环境、民族地区特有的人文风情,才有可能最终解开悬棺到底如何安葬之谜。以今日之情境推测古人之事,难免会有闭门造车、缘木求鱼的困惑。

&esp;&esp;沙和尚为何戴九颗骷髅项圈?

&esp;&esp;沙和尚为何戴九颗骷髅项圈?

&esp;&esp;《西游记》是吴承恩根据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唐僧西天取经故事写出的长篇神话小说,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生动鲜活的形象。在风靡全国的电视剧《西游记》中,沙僧项戴佛念珠,手握月牙铲,性格憨厚,忠心耿耿,既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猪八戒那样花痴不改,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从不左顾右盼,谨守佛门戒律。但是,原著中的沙僧戴在脖子上的并不是佛念珠而是用九颗人头骷髅穿起来的项圈,那么,原著为什么将沙僧塑造成戴骷髅项圈的形象呢?

&esp;&esp;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记载了沙僧的“履历”:他法名悟净,人称沙和尚,原是天宫的卷帘大将,因打破了琉璃盏,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他使用的兵器是一柄降妖杖,武艺高强,不畏强敌,懂得地煞十八般变化。经南海观世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与孙悟空、猪八戒一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因他最后拜唐僧为师,只好负责挑担。他身上有两件宝,一件是菩萨所赐葫芦,另一件是九个骷髅组成的项圈。后来,他用九个骷髅作为九宫,把菩萨所赐葫芦安放在其中,成为法船,稳似轻舟,顺利地帮助师徒四人渡河西去。沙和尚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esp;&esp;有专家认为,沙和尚脖子下挂着的骷髅,是他生吃活人的见证,也是他炫耀战功的方式。《西游记》第八回,沙和尚被观音菩萨降伏,情愿皈依正果,主动讲道:“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这个水,鹅毛也不能浮。唯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为异物,将索儿穿在一处,闲时拿来玩耍。”如此说来,将骷髅头挂在项上真成了沙僧炫耀战功的资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