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乐文小说中文>1937年的日子 > 第36章 开源流补短板人才广进破瓶颈(第1页)

第36章 开源流补短板人才广进破瓶颈(第1页)

第三十六章:开源节流补短板,人才广进破瓶颈

一、矿山上的“抢粮战”

初夏的日头刚爬上山头,县城外的铁矿就炸开了第一炮。“轰隆”一声巨响,山坳里腾起黄烟,碎石像雨点般落下,惊得林子里的鸟雀扑棱棱飞了一片。李明远站在临时搭起的了望台上,举着望远镜看着烟尘里露出的黑色矿脉,心里又喜又急。

军工厂扩建后,钢材消耗像填不满的窟窿。原来靠拆鬼子铁轨、捡废铁凑数的日子早就过不下去了——光是新上的五台机床,每天就要吃掉两吨钢材,更别说造炮管、火箭筒的特种钢。赵刚从别处调来的钢材,刚够军工厂塞牙缝,纺织厂、合作社那边更是天天来催。

“李队长,这矿脉成色不错!”小林戴着安全帽跑过来,手里攥着块黑黢黢的矿石,用锤子敲开,里面泛着金属的光泽,“化验过了,含铁量三成五,比预想的高!”

三成五,不算顶级矿脉,但在缺米下锅的眼下,已经是救命的宝贝。李明远拍板:“立刻开工!先建个小选矿厂,把矿石砸碎了,用磁铁吸铁精粉,再送回炼钢炉!”

开矿的队伍是临时凑的——部队抽了一个排的战士,县里动员了五十个青壮年,连工业学堂的学生都来了十个,跟着小林学看矿脉、测品位。没有挖掘机,就用钢钎撬、用大锤砸;没有矿车,就用扁担挑、用独轮车推,硬生生在山坳里开出条路来。

最缺的是炸药。军工厂的炸药要优先供前线,给矿山的配额少得可怜。负责爆破的王排长急得满嘴燎泡:“李队长,这石头硬得像铁,没炸药一天刨不出两车矿!”

李明远盯着炸药库里那点存货,突然想起王教授提过的“土炸药”——用硝石、硫磺、木炭按比例配,威力虽然不如军用炸药,但开山够用了。他立刻拉着王教授往药铺跑,把县里能找到的硝石、硫磺全收了来,在矿山旁搭了个简易工棚,教着战士们配炸药。

“硝石七斤,硫磺一斤半,木炭一斤半,拌匀了加水和成块,晾干就能用。”王教授戴着橡胶手套,一边称重一边讲解,“记住了,不能见明火,不能用铁器敲!”

战士们学得仔细,配出来的土炸药试爆了一下,虽然烟大,威力却不含糊,一炸就是个丈宽的坑。王排长看着炸开的矿石,乐得直拍大腿:“这玩意儿好使!比等军工厂的炸药强多了!”

矿山上的“抢粮战”打得热火朝天。天不亮,矿洞里就亮起马灯,叮叮当当的凿石声能传到十里外;日头正毒的时候,选矿厂的筛子还在转,战士们光着膀子,汗水顺着脊梁往下淌,混着矿粉成了泥;傍晚收工时,独轮车排着队往县城送矿,车辙印在土路上画成了条黑色的线。

可矿石运到炼钢炉,新的问题又来了——缺焦炭。炼钢要用焦炭当燃料,原来靠收购老乡家里的柴火凑数,烧出来的钢杂质多,根本做不了枪管。李明远站在炼钢炉前,看着炉膛里红的钢水,眉头拧成了疙瘩:“得建个焦炉!自己炼焦炭!”

建焦炉比开矿还难。没有耐火砖,就用本地的黏土掺碎玻璃烧;没有测温计,就靠老窑工的经验——看火苗颜色辨温度,青火是八百度,红火是一千度。赵刚把部队里烧过砖窑的老兵全调了来,带着百姓们在山脚下盘窑,整整忙了一个月,三座土焦炉终于冒烟了。

第一炉焦炭出窑那天,所有人都围了上去。老窑工用铁钩钩出一块,黑得亮,敲上去“当当”响,没有一点火星——这是上好的焦炭!小林抓了一把扔进炼钢炉,火苗“腾”地窜起半尺高,钢水很快就亮得像块融化的金子。

“成了!”小林激动得跳起来,“这下能炼出优质钢了!”

矿山的产量一天天往上蹿,从每天五吨涨到二十吨,炼钢炉的烟囱白天黑夜地冒烟,军工厂的钢材库里终于堆起了小山。老王看着新到的钢材,摸着锃亮的枪管,感慨道:“以前是有米没锅,现在是锅有了,米也够了,就等着焖出香喷喷的饭了!”

李明远望着矿山方向升起的炊烟,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铁矿、焦炉、炼钢炉,这根产业链才刚搭起来,要想真正填饱工厂的肚子,还得往深里挖——他已经让小林带着学生去勘察新矿脉了,听说北边的山里可能有铜矿,那可是造子弹壳的宝贝。

二、学堂里的“扩容愁”

工业学堂的院子里,学生们上课都得挪着脚走——三十人的教室塞进了五十个学生,课桌椅从合作社借了门板搭,连窗台上都坐着人,手里的笔记本是用废纸订的,铅笔头短得捏不住。

“李老师,这课没法上了!”杏花拿着点名册来找李明远,册子上密密麻麻记着新报名的名字,足有一百多个,“昨天又来了二十个,都是周边村子送来的,说啥也得留下。”

李明远看着名单,眉头直跳。学堂扩建过一次,可架不住人来得多——有逃难来的学生,有部队推荐的战士,还有各村选的“机灵鬼”,都知道进了学堂能学本事,能进工厂当技术员,比扛锄头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教室不够就搭棚子!”李明远咬咬牙,“把合作社旁边的空场用上,用帆布搭个大棚,再请王教授他们多带几个班,实在不行,晚上加课!”

棚子搭起来了,可老师成了大问题。原来的老师就王教授、老王和几个老工人,现在要带两百多个学生,每个人每天睡不到四个小时,嗓子都哑了。王教授的眼镜片裂了道缝,用胶布粘着还在讲课;老王的手被车床磨破了,裹着纱布照样教学生认零件。

“得请更多老师!”李明远在会上拍了板,“赵团长,能不能从部队里找些识字的战士来当助教?再去周边县城找找,看有没有多起来的先生、工匠,请来给学生们上课,待遇从优!”

赵刚立刻让人去办。没过几天,还真请来了几个“宝贝”——一个在天津机器局当过学徒的老工匠,懂车床维修;一个教过私塾的老先生,能教数学、识字;还有个会修钟表的,手巧得很,正好教学生们做精密零件。

老工匠姓刘,头都白了,第一次上课就带了个工具箱,里面全是他攒了一辈子的工具——有德国造的扳手,有日本产的游标卡尺,还有他自己磨的錾子。“学手艺,得先认工具,再练手感。”刘师傅拿起个螺丝,用手指捻了捻,“这玩意儿,公差大了小了都不行,得像摸自己孩子的脸一样熟。”

学生们听得入迷,围着刘师傅问这问那,连铁蛋都凑过来听。刘师傅也不藏私,把自己的经验一股脑地教出来——车螺纹时怎么控制转,淬火时怎么看火候,全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真本事。

学堂还搞起了“拜师制”,每个学生认个师傅,白天在课堂上学理论,晚上跟着师傅在车间实践。铁蛋拜了刘师傅为师,天天跟着磨刀具,手上的茧子厚得像牛皮;杏花认了王教授当先生,跟着学化学方程式,笔记本记得比谁都认真。

可新问题又冒了出来——教材不够。李明远那本《机械原理》早就撕光了,王教授带来的几本外文书籍被抄了又抄,纸都磨破了。学生们上课只能围着看抄本,一个字一个字地往笔记本上描。

“得自己印教材!”李明远找到赵刚,“咱不是有台缴获的油印机吗?让政治部的同志帮忙,把老师的讲义印出来!”

油印机是从鬼子的伪县政府里搜出来的,早就落满了灰。学生们七手八脚擦干净,又找了些油墨和纸,连夜印起了教材。第一张印出来的是《基础钳工工艺》,字有点歪,油墨也不均匀,却被学生们当成了宝贝,小心翼翼地夹在笔记本里。

学堂的“扩容愁”还没解决,新的需求又冒了出来。军工厂要造火箭筒,缺懂弹道学的;纺织厂要改机器,缺懂力学的;甚至合作社记账,都缺懂算术的。李明远索性把学堂分成了“兵器班”“纺织班”“化工班”,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毕业直接对口工厂。

“李老师,我想上兵器班!”一个叫小石头的少年举着手,他爹是县大队的战士,牺牲在战场上,“我要造最厉害的炮,替我爹报仇!”

李明远看着他眼里的光,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些孩子不只是来学手艺的,他们心里装着恨,装着希望,装着让这片土地变好的念想。学堂不只是教技术的地方,更是给这些念想浇水施肥的地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韩司铭柳白雅
国士无双重生不做陈世美:结局+番外韩司铭柳白雅韩司铭柳白雅
,把米饭推给刘向东一碗。上次你请我...
源点
双爵士源点
...
警犬安然
神之救赎警犬安然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