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堂里的“技术种子”
工业学堂的第一批毕业生出师了。三十个学生,穿着新做的工装,胸前别着“技术员”的木牌,站在学堂门口的白杨树下,眼睛亮晶晶的。李明远给他们颁了毕业证书——那是用合作社印的纸做的,上面盖着“狼牙山工业学堂”的红印,虽然简陋,却比任何奖状都珍贵。
“铁蛋,你去军工厂炮管车间,当技术组长。”
“杏花,你去制药车间,跟着王教授搞青霉素提纯。”
“小石头,你去铁道队,跟着老周学铁路维修。”
李明远一个个点名,声音洪亮。学生们挺着胸脯应着,脸上是掩饰不住的骄傲。他们中最小的才十六岁,最大的也不过二十,三个月前还是只会扛锄头、绣花的孩子,现在已经能看懂图纸、操作机床、甚至提出技术改进建议了。
铁蛋到炮管车间的第一天,就现了个问题。车床车炮管时,总是因为震动导致精度不够。他琢磨了三天,在车床底下垫了块厚厚的橡胶板,又把刀具角度磨得更锋利,震动果然小了,炮管精度一下子提高了不少。老王拍着他的肩膀笑:“这小子,比师傅还能琢磨!”
杏花在制药车间也干得风生水起。她把绣花的细致劲儿用到了提纯青霉素上,过滤时用的纱布叠了八层,搅拌时手腕转得又匀又稳,提炼出的药粉纯度比以前高了一成。王教授说:“杏花这双手,是天生做精细活的料。”
最让人惊喜的是小石头。他跟着老周学铁路维修,不仅很快掌握了技术,还画出了第一张“铁轨保养图”,把哪里容易出问题、该怎么解决都标得清清楚楚,连老周都赞不绝口:“这孩子眼里有活儿,心里有数,将来能成大器。”
毕业生们成了各个工厂的“技术种子”。他们带徒弟,教新人,把在学堂里学到的知识和在车间里摸索的经验,一点点传递给更多人。军工厂里,由毕业生带领的“青年突击队”,攻克了好几个技术难关;纺织厂里,杏花带的小组,把纺纱效率提高了两成;铁道队里,小石头设计的“轨道小吊车”,让装卸矿石的度快了一倍。
学堂也跟着壮大。第二批学生已经开课,人数比第一批多了一倍,还分了更细的专业:有机床班、化工班、铁道班、甚至还有专门学绘图的“设计班”。王教授把自己的外文书籍翻译成中文,编了一套《工业基础教材》,从最基础的加减乘除,到复杂的机械原理,图文并茂,成了学生们的“宝贝书”。
有一次,总部派人来考察,看到这些年轻的技术员在车间里熟练操作,在学堂里认真讲课,感慨道:“李明远同志,你这学堂办得好啊!这才是真正的‘百年大计’——有了这些年轻人,咱们的工业就有根了,有后劲了!”
李明远望着学堂里迎风招展的旗帜,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些毕业生不只是技术骨干,更是火种。他们会把技术带到各个根据地,带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落地生根,开出更多更茂盛的花。
四、联防区的“物资循环网”
县城周边的八个村子,最近都挂上了同样的木牌:“抗日联防区物资点”。牌子里侧钉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各村的“家底”——张家村有五十亩蓖麻,李家村能出二十个铁匠,王家村的硫磺矿月产量三十斤……这是李明远和赵刚一起搞的“物资循环网”,把周边村镇的资源统筹起来,互相调剂,按需分配。
“李队长,您看这账。”马秀兰拿着联防区的账本找到李明远,上面记着各村的物资进出,“咱县城的机床零件不够,邻县的铁工厂正好有富余,用咱的硫磺换了他们的零件,两边都划算。”
循环网的运作全靠合作社牵线。各村把自己能提供的物资报上来,合作社汇总后,根据军工厂、纺织厂、铁道队的需求进行调配。缺粮食的村子,用矿石换;缺农具的村子,用蓖麻籽换;甚至有村子用自家织的土布,换了军工厂造的镰刀,皆大欢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联防区里有个叫“红荆岭”的村子,全是石头地,种不了庄稼,却漫山遍野长着红荆条。这东西韧性好,能编筐、做箩筐,军工厂装零件、合作社运粮食都用得上。村里的妇女们就天天编筐,编好后送到合作社,换粮食和布料。
“以前这红荆条当柴火烧都嫌烟大,现在成了宝贝。”村妇主任王大姐抱着刚编好的箩筐,笑得眼角堆起了皱纹,“俺们村的媳妇们,一天能编二十个筐,换的粮食够全家吃了!”
物资循环网还解决了“特产”的难题。北边的山村里有座小煤窑,煤质不好,烧锅炉费劲,却特别适合做焦炭;南边的河滩上有优质的沙子,能用来制玻璃(学堂的化学实验室正试着造玻璃)。合作社就组织人把煤运到焦炉,把沙子运到实验室,让这些“不起眼”的东西都派上了用场。
赵刚的部队也加入了循环网。战士们帮各村抢收粮食、抢修水利,村里则给部队送菜、做鞋、缝补衣服。有次部队在邻县打伏击,缴获了一批日军的罐头,直接送到了铁矿,给矿工们改善伙食;矿工们则加班加点采矿石,保证军工厂有足够的钢材造武器。
“这就叫‘军民一体’。”赵刚在联防区会议上说,“鬼子想困死咱们,可咱有土地,有百姓,有这循环网,别说困死,就是饿都饿不着!”
深秋的集市上,循环网的作用越明显。摊位上摆着军工厂造的农具、纺织厂织的土布、合作社腌的咸菜,还有各村换来的特产。百姓们提着篮子来赶集,用自家的东西换需要的物件,脸上的笑容比往年多了不少。
李明远站在集市口,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心里清楚,这循环网不只是物资的流动,更是人心的凝聚。当各村的资源拧成一股绳,当军民的力气往一处使,这座县城就不再是孤立的堡垒,而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就算鬼子再来轰炸,再来围剿,也打不破这片土地上的韧性和希望。
夕阳西下,军工厂的烟囱还在冒烟,铁轨上的轨道车正往县城运送铜矿,学堂的窗户里亮点灯光,联防区的各村传来晚饭的炊烟……这些分散的星火,正慢慢汇聚成燎原之势,照亮着抗日根据地的天空。
喜欢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dududu年的日子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