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日军的骑兵联队果然来了,三百多匹马排着整齐的队形,像一股黄流,从河谷的尽头涌过来。马蹄声震得地面都在颤,马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气势汹汹。
老张趴在土坡上,透过望远镜看着越来越近的骑兵,对身边的机枪手说:“等他们进入一百米范围,听我命令再开火。”
骑兵越来越近,能看清日军脸上的狞笑了。八十米,七十米,六十米……
“打!”老张猛地站起来,挥了挥手。
四挺“铁扫帚”同时响起,“哒哒哒”的枪声连成一片,像一阵狂风刮过河谷。子弹组成的火网瞬间笼罩了冲锋的骑兵,最前面的一排战马惨叫着倒下,骑手被抛向空中,后面的骑兵收不住脚,撞在前面的尸体上,队形顿时乱了。
“换弹链!快!”老张大喊。机枪手们迅换上新的弹链,继续射击。子弹打在地上,扬起一道道尘土;打在马身上,鲜血喷涌而出;打在骑手身上,惨叫声此起彼伏。
日军的骑兵小队长想组织突围,他挥舞着军刀,大喊着冲在最前面。可没跑出几步,就被一梭子子弹打中,从马上栽了下来。
就在这时,骑兵队伍的侧翼突然出现了骚动——原来是王铁柱带着火箭筒小组,绕到了骑兵的侧面。他们对着挤成一团的骑兵,射了几榴弹,“轰隆”几声,骑兵群里炸开了花,人马被炸得四分五裂。
这下,日军彻底崩溃了。剩下的骑兵再也不敢冲锋,掉转马头就往回跑。老张哪肯放过,命令机枪手对着撤退的骑兵扫射,又放倒了一片。
不到十分钟,这场战斗就结束了。河谷里到处是战马和骑手的尸体,鲜血染红了地上的红柳根。战士们扛着“铁扫帚”走下土坡,看着眼前的景象,都有些不敢相信——以前让他们头疼的骑兵,竟然被几挺机枪就打垮了。
“这‘铁扫帚’真管用!”一个机枪手摸着烫的枪管,兴奋地说,“以后再不怕骑兵冲锋了!”
老张让人把缴获的战马和马刀收集起来,笑着说:“这些战马正好给咱的骑兵队用,马刀嘛,留着给战士们当战利品。”
红柳沟一战,“铁扫帚”轻机枪名声大噪。日军的骑兵联队元气大伤,再也不敢轻易袭扰根据地。有次,一小股骑兵远远地看到根据地的部队里有机枪,没等靠近就掉头跑了,生怕再撞上“铁扫帚”。
五、武器迭代:从“土造”到“精工”的跨越
火箭筒和“铁扫帚”的成功,让兵工厂的工人们信心大增。周先生和老王成立了“武器改进小组”,专门负责新式武器的研和旧武器的改进。
“土火箭”很快升级到了第二代。射程从三十米提高到了五十米,榴弹的破甲威力更大,能打穿五厘米厚的装甲;射筒用了更优质的钢材,后坐力减小了不少,还加装了肩托,更容易瞄准。周先生甚至还琢磨出了“空心装药”的原理,让榴弹的破甲效果提高了一倍。
“铁扫帚”也有了改进版。射提高到了每分钟四百,弹链容量增加到了一百,还能加装刺刀,近战也能用。老王还设计了折叠式三脚架,不用时能折叠起来挂在枪身上,更方便携带。
除了这两款明星武器,兵工厂还研制出了不少“小玩意儿”:比如能背在身上的“喷火器”,用煤油和硝石混合制成燃料,对付碉堡里的日军特别管用;还有“定时地雷”,能设定爆炸时间,埋在日军的必经之路,让他们防不胜防;甚至还有林晓棠提议的“信号火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敌情,比以前的信号枪更醒目。
武器的进步,带来了战术的革新。以前遇到坦克只能躲,现在能主动出击,用火箭筒打伏击;以前遇到骑兵只能靠陷阱,现在能用“铁扫帚”在开阔地硬刚;以前打碉堡要付出巨大代价,现在用火箭筒或喷火器就能轻松解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部队的战斗力也随之飙升。在一次收复被日军占领的县城时,战士们先用火箭筒摧毁了城门附近的碉堡,再用“铁扫帚”压制住城墙上的机枪火力,最后冲锋队一拥而上,不到两个小时就拿下了县城,伤亡比以前减少了一大半。
日军的情报部门对根据地的武器进步感到震惊。他们的报告里写道:“共军的武器已从简陋的土造,展到能与皇军抗衡的精工制品,尤其是反坦克和反骑兵武器的出现,使得皇军的机动优势大打折扣……”
六、厉兵秣马:为决战做准备
深秋的根据地,到处是练兵的热潮。火箭手们在靶场上练习打移动靶,模拟打冲锋的坦克;机枪手们扛着“铁扫帚”,在山坡上跑来跑去,练习快架设和转移;骑兵防御营则和新组建的骑兵队搞对抗演练,一个冲锋一个防御,打得热火朝天。
王铁柱成了部队里的“红人”,各连都来请他去教火箭筒的使用技巧。他站在靶场中央,手里比划着:“打坦克得找侧面和后面,那地方装甲薄;打碉堡要瞄准射击孔,榴弹进去才管用。”战士们围着他,听得聚精会神,时不时有人举手提问:“王哥,要是榴弹没炸怎么办?”“要是离得太近,会不会炸到自己?”王铁柱一一解答,脸上是从未有过的自豪。
老张的骑兵防御营,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铁扫帚”的射。他明了“轮射”战术:两挺机枪一组,一挺射击时,另一挺换弹链,这样火力就不会中断。“骑兵冲得快,一秒钟都不能停火,”老张对着战士们喊,“你们手里的机枪,就是挡住他们的最后一道坎!”
兵工厂里,周先生和老王带着工人们加班加点。熔炉的火光映红了夜空,打铁的锤声此起彼伏,像一激昂的战歌。新一批的火箭筒和“铁扫帚”,正从这里源源不断地送到部队。周先生看着刚下线的火箭筒,对老王说:“等开春,咱再搞个能打更远的,让鬼子的坦克在十里外就不敢靠近。”老王笑着点头:“好啊,我还琢磨着给‘铁扫帚’加个瞄准镜,让打得更准些。”
李明远经常到各部队视察,看到战士们熟练地操作着新武器,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武器的进步只是开始,真正的胜利,还要靠战士们的勇气和智慧。在一次全军大会上,他站在高台上,对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说:“同志们,鬼子的坦克再硬,骑兵再快,也挡不住咱手里的家伙,更挡不住咱想把他们赶出中国的决心!”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战士们举起手中的武器,齐声高喊:“把鬼子赶出中国!把鬼子赶出中国!”喊声震得树上的落叶都簌簌落下,在风中飞舞,像无数面小小的旗帜。
七、风雪里的考验:新武器护粮仓
入冬的第一场雪,来得又急又猛,天地间一片白茫茫。日军趁着雪天,想偷袭根据地的冬储粮仓——那里储存着十几万斤粮食,是根据地过冬的命根子。这次,他们学聪明了,没带坦克,只派了一个加强中队,还让伪军在前头带路,想趁着大雪掩护,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粮仓。
负责守卫粮仓的是二连,装备了两具火箭筒和三挺“铁扫帚”。连长赵虎接到哨兵的报告,立刻带着战士们进入了防御阵地。粮仓周围的雪地上,早已挖好了掩体,火箭筒架在雪堆后面,“铁扫帚”则藏在伪装的雪屋里,枪口对准了通往粮仓的唯一小路。
雪越下越大,能见度很低,只能听到风声和自己的呼吸声。赵虎趴在掩体里,哈着白气,紧盯着小路的尽头。突然,雪地里传来“咯吱咯吱”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借着雪光,能看到一群穿着伪军服装的人,缩着脖子往前走,后面跟着端着枪的日军。
“伪军在前头探路,鬼子在后面,”赵虎低声对身边的火箭手说,“等鬼子进入五十米范围,先打他们的带队军官。”
日军越来越近,带队的日军小队长举着指挥刀,骂骂咧咧地催促着伪军往前走。就在他们踏进五十米范围的瞬间,赵虎大喊一声:“打!”
三挺“铁扫帚”同时开火,“哒哒哒”的枪声刺破了风雪。走在后面的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纷纷倒在雪地里,鲜血染红了白雪。伪军见状,吓得魂飞魄散,有的扔下枪就跑,有的干脆趴在雪地里装死。
日军小队长反应过来,举着指挥刀想组织反击,却被火箭手锁定了。“砰”的一声,榴弹呼啸而出,正好落在小队长身边,“轰隆”一声炸开,小队长当场毙命。剩下的日军失去了指挥,像无头苍蝇似的乱撞,被“铁扫帚”的火力压制在雪地里,抬不起头。
风雪中,战士们的欢呼声、枪声、爆炸声混在一起,成了一曲激昂的战歌。不到半个小时,日军就溃不成军,拖着尸体和伤兵狼狈地逃跑了。雪地上,留下了一片狼藉,而粮仓安然无恙,屋檐下的玉米串和红辣椒,在风雪中轻轻摇晃,像在为守卫者们鼓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虎拍着火箭手的肩膀,笑着说:“好小子,打得真准!这火箭筒和‘铁扫帚’,真是咱的守护神!”战士们围着武器,在雪地里蹦跳着取暖,脸上的笑容比雪光还要亮。
八、春天的希望:武器与人心的胜利
冰雪消融,春风吹绿了冀中的田野。根据地的兵工厂,已经能批量生产火箭筒和“铁扫帚”,甚至还研制出了能射照明弹的信号枪,方便夜间作战。部队的装备越来越好,战士们的士气也越来越高。
日军再也不敢轻易来犯,只能龟缩在据点里,偶尔派小股部队出来骚扰,也很快被打回去。百姓们看着子弟兵手里的新武器,心里踏实了,纷纷送自己的儿子、丈夫参军,根据地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王铁柱成了军区的“战斗英雄”,他的故事被编成了歌谣,在根据地传唱:“王铁柱,本领高,火箭筒,打得准,坦克见了直打颤,鬼子见了魂魄消……”周先生和老王也受到了表彰,李明远亲自给他们戴上了大红花,说:“你们是根据地的大功臣,没有你们的武器,就没有咱们的胜利。”
这天,李明远站在山岗上,望着远处正在训练的部队。火箭筒小组在练习打移动靶,“铁扫帚”在进行火力掩护,战士们的喊杀声震天动地。他想起刚到根据地时,战士们手里只有大刀和土枪,面对坦克骑兵只能躲;而现在,他们有了能打坦克的火箭筒,有了能扫骑兵的“铁扫帚”,更有了一颗敢打必胜的心。
春风拂过,吹起了他的衣角,也吹绿了山岗上的草芽。李明远知道,胜利的春天,不远了。那些在兵工厂里淬炼的钢铁,那些在靶场上挥洒的汗水,那些在风雪中守护的粮仓,终将汇聚成一股洪流,把侵略者赶出这片土地,迎来真正属于中国人的阳光。
喜欢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dududu年的日子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