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的矿工真的领到了足额的报酬后,“大隆人招工给粮食和铜板”的消息如同野火般就向岛根县之外的地方传开。
如此,在李十月的辖地之中,前来应募的人就越来越多,石见银山的开采工作就开始步入正轨了。
而与本地商人的接触,则更具策略性。
李十月深知,纯粹的武力征服难以持久,必须将自身利益与本地部分势力的利益进行捆绑。
她派出的会说倭语的暗刃,携带镇海军从建安带来的江南的丝绸和建安盐田所产的洁白的海盐为礼物,寻了不少大商人。
起初,当地的大商人自然是犹豫不决的,担心李十月他们是外族,又是入侵者,害怕与之贸易会是引狼入室,或者得罪倭国的本土势力。
但李十月开出的优厚价格,以及她手中掌握着的优质商品,都对这些当地大商人形成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商人,逐利才是根本。
尤其是当她暗中示意,愿意为合作的商人提供一定程度的武力庇护,确保其商路安全时,一些原本就与松浦家若即若离,或被其他当地大族排挤的中小商人怎么可能会不动心呢?
因此,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出现了。
利益之下的选择
(感谢书友20201204095440035投了4张月票。)
一个叫今井荣次的当地商人,冒着风险,向着石见银山这边儿运来了一批粮食和布匹。
交易就在李十月指定的地点进行,交易过程很是公平,银货两讫。
通过这次交易,今井荣次他不仅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还意外的得到了一面绣有“李”字、带有浪涛纹样的令旗。
会说倭语的暗刃告诉他:“只要你将此面旗帜悬挂在船头,那么,在我们镇海军控制的海域,你的船必定安全无虞!”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作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什么事儿都是有一就有二的。
今井荣次的成功,以及他得到的那面看似简单却代表着安全通行的令旗,彻底点燃了倭国其他商人的热情。
在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商人对于李十月这个外族人,还是个对他们而言的——“入侵者”,这仇恨就都可以轻轻放下了。
很快,通往岛根县镇海军大营的道路上,商队开始络绎不绝起来。
粮食、布匹、药材、甚至是一些奢侈品,被源源不断的运来,换走的则是沉甸甸的白银。
岛根县的稳定和白银的产出,为李十月构建更宏大的商业网络提供了坚实的支点。
她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倭国本土。
“我们的船,不能只用来打仗。”
李十月在海图上指出,“我们要让它们变成连接财富的桥梁。”
她下令,抽调部分经过修复、性能较好的倭船以及部分“破浪”号,安排镇海军组建起了专门的护航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