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敗與沉淪(2 / 2)

小說:懶人瑜伽 作者:傑夫·戴爾

我說這是我吃過的最甜的無花果。

“溼嗎?”莫妮卡問。

“是的,非常溼。”

“多汁嗎?”

“又溼又多汁。”我說道。她舔了舔手指頭,舔掉手指頭上的果汁。我也學著她舔了舔手指頭,還在短褲上擦了擦手。我們頭頂的天空,讓兩千年前看起來彷彿昨日,昨日又像今日,正如今日也會像明日一般。與天空相對的是白色的柱子,雉堞狀,破舊不堪。一片雲朵飄了過來,停住不動。四處是蜜蜂的嗡嗡聲,沒有風,樹也靜止不動。我們都感受到古蹟的魔力,它的明晰與強大。所以,幾分鐘之後,莫妮卡說,“我是在利比亞出生的。”

“是嗎?”我說。

“是的,”她說,“在的黎波里。我會給你看照片的。我有些那裡的古羅馬遺址的照片。”

“我很想看看。”我說。

像這樣的多事之秋很快就成了記憶;或許它們連記憶都算不上,更像是一個夢。可做的事情越來越少,或許是因為我的精力越來越少。我越來越做不成事情,或許是因為並沒有什麼需要做成的事情。在那之前,我從來不知道一天可以那樣空閒。我越來越意識到獨居的狀態,每天早晨看到的每一樣東西都還在昨晚我放置的地方。電話要不就是壞了;要不就再沒有興趣響起。我一次又一次地撥一個或兩個數字——不是為了打電話,只是確認一下它是不是好的。空調可能會有幫助,但現在用也已經晚了。那段時間,我開始對弗蘭克·奧哈拉(16)的“我做這個,我做那個”這種詩感興趣,還曾想過發起一場反對運動,寫一些“我沒做這個,我沒做那個”的詩句。當然,我沒做這個,這是意料之中的。那麼我做了什麼呢?我做了很多夢,這些夢有著我從未經歷過的那種烘乾機般的明亮。我想可能是光線的原因吧。天空是那麼地明亮,1867年龔古爾兄弟(17)在這裡的時候,甚至會懷念陰天。整個白天,我的眼睛和腦袋充斥著大量的陽光,我的大腦消化不了,它超負荷地運轉,在我睡覺的時候,混亂及明亮的夢境也是消化過多色彩及多餘光線的方式。這是一個解釋,我也不需要其他的了。

“我曾經想把我的夢拍成電影。”我對尼克說,“現在,我很滿足於夢見我的電影。”

“你認為夢比電影好?”尼克問道。

“是的,”我說,“你知道為什麼嗎?”

“就算你沉睡不醒,其實也沒什麼區別?”

“嗯哼,對的。”我說。

“我搶走了你遠航的風(18),不是嗎?”傑克說。

“如果有風的話,那就算是吧。”

這裡像非洲一樣熱,靜止,死寂。就像多年的乾旱烤焦了泥土,天空好像也烤焦了所有的生命。天上沒有一片雲彩,彷彿一百里之內沒有一片雲彩敢靠近。太陽可不會讓步。我期待那些時刻——每天兩到三次——一陣微風輕輕溜進公寓,讓人能稍微喘口氣。否則,打破這一潭死水的生活的唯一辦法就是,騎小摩托車在太陽炙烤的城市中閒逛,希望能偶遇莫妮卡。我騎上賈尼科洛山(19),俯瞰整個城市,看著它被炙烤的屋頂,還有乾燥的如耶路撒冷的一切。山頂上非常安靜。蟋蟀也早都收拾好了行囊,外出度假。日子就這樣不知不覺地一天天過去。我說得這麼肯定,是因為八月節(20),8月15日,終於到了。零星還營業的地方也關門了。城裡的情形跟遭遇了地震正好相反。沒有東西移動,也沒有什麼事情可做。完全沒有。一切都停止了。就連時間也停止了。路上沒有車輛,沒有商店,沒有行人,沒有時間。只有我,還有史詩般的太陽,它一點去別的地方的意思都沒有。我什麼也買不到,因此心裡充滿了極度的渴望——對朋友、櫻桃、比薩,還有對在這場太陽與靜止的圍局之中所有得不到的東西的渴望。所有人都走了。就連尼克也走了。到處都看不到莫妮卡。看不到任何人。除了我。如果有人來參觀的話,就只能看到我了。

我抱著一袋薯片,穿過朗格塔維爾酒店,沒有看一眼紅燈。從龐特西斯特酒店看過去,提伯河都不再流動了。一切都靜止不動,除了影子,大部分還都在室內。我穿過法爾內塞廣場,來到鮮花廣場和伊曼紐爾大道。到處都沒有車輛,讓我產生一股衝動,想要坐進車裡,開到某個地方。不過去哪裡呢?我唯一真正想去的地方就是羅馬,而我現在已經在羅馬了。我朝著卡比多利歐廣場和羅馬廣場的方向走去,被太陽炙烤成粉末,我對自己的存在感到難以置信,胡亂想著——如果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袁周圍的樹卻沒有看到它袁也沒有聽到它袁那它真的倒下了嗎鑰——這種事情。儘管,在我的內心深處,我對其他事情並沒有這樣的懷疑。我朝卡比多利歐廣場走去,它就在那裡。我坐在神殿的廢墟中沉思,發現寫一本關於古蹟的書,彷彿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個發現並沒有自己顯露出來。然而,我早就預感,完成這樣一本書的希望遲早有一天會落入我這片廢墟之中。我已經漂泊多年,而現在——就像我們在哈德良行宮上方看到的那片孤單的雲彩一樣——我從漂泊變成了靜止。或許當時我沒有承認這一點——如果那個下午是一個轉折點的話,那麼我則像處在這種時刻的多數人一樣,沒有轉過身來——在某種程度上,我知道我一直在拿自己開玩笑:早年的抱負與學業訓練早已被半心半意的藥物濫用、懶散與失望消耗殆盡;我沒有目標與方向,比起二十歲甚至三十歲的時候,我更加不知道自己想從生活中得到什麼;我本人馬上就要變成廢墟,對我來說,其實也不錯。

(1) 《文明及其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是奧地利著名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創始人弗洛伊德晚年的作品之一。

(2) 圓形角鬥場(Colosseum)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角鬥場,建於公元72—82年間,現僅存遺蹟位於現今羅馬市的中心。

(3) 尼祿金殿(Nero's Golden House),古羅馬宮殿,由皇帝尼祿在羅馬大火後所建。宮殿建築已無遺存。其價值在於體現了宏偉建築的美學思想,成為在圖密善、圖拉真、哈德良等統治時期羅馬建築中帝國風格的特徵。

(4) 哈德良行宮(Hadrian's Villa),古羅馬的大型皇家花園,是羅馬帝國的皇帝哈德良為自己營造的一座人間伊甸園。

(5) 喬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1888—1978),義大利超現實畫派大師,是形而上派藝術運動的始創人。

(6) 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義大利電影導演,代表作品有《奇遇》《放大》《扎布里斯基角》等。

(7) 霍普·薩多沃(Hope Sandoval,1966— ),來自美國洛杉磯的具有二十年跨度的音樂藝人,主要作品有《她散發著迷人的思緒》(She Hangs Brightly)以及《所以今夜我或許能見》(So Tonight That I Might See)。

(8) 南尼·莫萊蒂(Nanni Moretti,1953— ),義大利著名導演、演員。

(9) 凱思·加雷特(Keith Jarrett,1945— ),美國最為傑出的鋼琴家及作曲家,世界頂級爵士鋼琴演奏大師。

(10) 維托里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1902—1974),義大利著名導演、演員,代表作《偷腳踏車的人》。

(11) 布魯諾(Giordano Bruno,1548—1600),義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捍衛和發展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最後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主要著作有《論無限宇宙和世界》《諾亞方舟》。

(12) 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121—180),161—180年間在位的羅馬皇帝。在位期間主要忙於抗擊入侵的日耳曼部落,其警句集回憶錄《沉思錄》表明了他的哲學。

(13) LSD(麥角酸醯二乙胺),是一種半合成致幻劑藥品,極易上癮,極端危險。

(14) 喬瓦尼·巴蒂斯塔·皮拉內西(Giocanni Battista Piranesi,1720—1778),十八世紀義大利藝術家。

(15) 提沃利(Tivoli),義大利中部城市,位於羅馬東北偏東方向,現有幾個古代羅馬別墅的遺址,也以其瀑布出名。

(16) 弗蘭克·奧哈拉(Fank O'Hara,1926—1966),紐約派重要詩人,其詩採用口語及開放的結構,開創了反文雅反高貴的詩風,影響很大。

(17) Edmond de Goncourt(1822—1896)和Jules de Goncourt(1830—1870),法國小說家和評論家,兄弟倆合作從事藝術批評、現實主義小說和社會史的寫作;哥哥在其遺囑中捐款成立龔古爾學會,每年頒發龔古爾獎金。

(18) 原文是knocked the wind out of your sails,意譯是我打敗你了。

(19) 賈尼科洛山(Janiculum),是羅馬的第二高山丘,位於羅馬西部。

(20) 八月節(Ferragosto),義大利的夏假,又叫聖母昇天日。這一宗教節日在夏季過半時慶祝,這也是義大利人舉國放鬆遊玩的時刻。每年8月15日往後的一段日子裡,熱愛生活的義大利人,無論是擁有小鋪子的小商販還是平日裡坐在大公司落地窗邊的鉅商,都會趁著這節日好好周遊一番,這就是八月節的獨特之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