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小行星級戰艦!(2 / 2)

此刻,暫時解決了伊塔人和淵山人的問題,韓陽已經操縱著龐大的艦隊返回到了太陽系,再一次將所有算力,以及文明的所有可調動資源,全都投入到了科學研究之中。

科學,唯有科學,才是人類文明安身立命的依靠。

那幾十艘淵山戰艦,以及再次俘獲的這些淵山工程師或者科學家,再次為韓陽的科技展行動注入了新的動力。

雖然這些人並不掌握過於基礎的科學原理,僅僅只掌握了應用層面的一些技術,韓陽也無法透過逆向技術全面解析這些淵山戰艦之上的科技,無法全面推動科技展,但,僅僅只是應用層面的一些技術,就足以讓韓陽受益良多。

打個比方,人類文明尚且處於封建時代早期的時候,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之間存在巨大的戰力差異。這戰力差異的原因之一,便是遊牧民族自小就熟練掌握騎馬技術,而農耕民族不行。

但後來,一件劃時代的裝備的出現,極大的降低了騎馬技術的門檻,拉低了兩者之間的差距。

馬鐙。

不過是一些鐵片而已,完全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只要看一眼就能學會的東西,卻能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這便是應用層面的技術同樣起到巨大作用的真實案例。

此刻,源自淵山文明的一些完全不涉及基礎原理,只是設計更加巧妙,結構更加精巧的機械結構之類的知識,便融入到了人類文明的科技體系之中,且絲毫沒有阻礙,立刻就揮出了巨大的作用,再一次帶來了巨大的技術和效能提升。

經過韓陽的長期培養,屬於人類自身的科研體系也終於建立。時至今日,具備科學家或者工程師認證的人類數量已經過了3ooo萬,達到了總人口比例的約67o分之一,已經過了淵山文明的比例。

但這並不是終點。在韓陽的大力扶持之下,科研人口所佔比例仍舊在飛提升之中。

這部分人類自身的科研力量開始揮出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樣為韓陽提供了極為巨大的助力。

人類文明的技術飛展,一日千里。

此刻,韓陽送向南門二星系的人類十一號空天母艦已經順利到達,人類九號空天母艦則已經返航,且快要進入減階段了。

同時,基於在太陽系內部所進行的大量亞光航行試驗,韓陽已經確信,自己已經完全、真正的掌握了恆星際大規模航行技術。

雖然南門二三星之中的比鄰星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恆星,兩者之間距離僅有四光年多點而已,僅有太陽到伊塔星距離的約五分之一。

但在幾光年到十幾光年的尺度之上,對於恆星際航行來說,難度其實都是一樣的。

都是初期加到4o%光,然後慣性航行,然後減而已。區別僅僅只在於兩者之間的慣性航行距離不同而已。

但慣性航行是最安全的一個階段。

掌握了這項技術,韓陽便有了真正向伊塔星系展開遠征的底氣。

在這之後,韓陽梳理這段時間以來的技術突破,再度將戰艦技術全面更新了一次,定型了最新一代戰艦的設計圖紙。

最新一代的戰艦,將擁有出之前伊塔警衛艦的戰鬥力。據韓陽估算,在實戰之中,約有兩艘伊塔警衛艦配合,才能匹敵一艘最新式戰艦。

這個戰鬥力比起正牌的伊塔戰艦當然還遠遠不如,但韓陽認為已經足夠。

定型之後,韓陽立刻啟動前期所建造出來的大量飛船產業鏈工廠,開始全力以赴的造艦,提升數量。

同時,綜合前段時間大量實驗,終於定型了的空天母艦,也開始了大批次製造。

在這之後,韓陽還開始了另一項極為重大的科研攻關任務。

小行星級戰艦的研與製造!

在韓陽的規劃之中,小行星級戰艦將真正起到一支小型艦隊旗艦的職責,不僅探測能力更強,可以為艦隊提供情報支援,還能在攻堅作戰、掩護作戰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有了小行星級戰艦之後,其餘的星塵級和星雲級戰艦,將會以它為核心,真正的組織起來,化為一個整體,具備更為強大的戰鬥力。

此刻,與小行星級戰艦相關的數十萬個研究所,上千萬名科研學者正在日夜不息,全力拼搏。韓陽的算力也融入進去,承擔起了比這上千萬名科研學者加起來都更重,也更多的任務。

位於地球周邊太空的大型船塢之中,第一艘試驗型小行星級戰艦已經真正開始了製造。

無數名工程師、無數臺機器人、無數臺智慧裝置控制之下,大量的先進材料和先進工藝應用到了這一艘幾乎可以說承載著韓陽希望的戰艦之上。

忙碌了足足幾個月時間,第一艘試驗型小行星級戰艦才終於造了出來。

它整體呈現出半環狀的外表,最寬和最厚處達到了18米,長度則有足足2oo米。

質量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8萬噸!

更大的噸位和更大的空間,讓它上面可以安裝更多更大的電磁炮和鐳射炮,存放更多的戰備物資以及燃料,裝甲可以更加厚重,防禦力更強。

最為關鍵的是,就算增大了這麼多,它的機動性和續航能力卻絲毫沒有減少。

這毫無疑問是韓陽科技進一步提升的具體體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