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胸痺之症(2 / 2)

景初並沒有拒絕,在她眼裡這就是案例分析,對她自己也是一個反思整合的過程。

“吳明勇在等其母看病時,總是甩動揉捏自己的肩膀,我觀其面色土黃無澤,印堂帶青,唇色漸紫有瘀斑,初步判斷為胸痺症,後看舌象紫中帶斑,脈象微弱後確診!”

包金山對大家道,“《難經》有曰,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來醫院問診的多是已成病灶的病人,吳明勇亦是,但胸痺之症患者多易受後背反射區的痠麻脹所惑而耽誤了救治的最佳時期,所以在中醫科中出現胸痺患者也比較少見。”

他看了眼中醫科裡的醫生,“學中醫,不僅要有理論基礎,更要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和一顆懂得融會貫通的仁愛之心。”

“有時間多去急診科走走,看看人!透過他們的面色,行坐去學著診斷病人!”

對包主任這話景初是認同的,當初學面診,有很長一段時間她與太姥爺坐在伯爺的案桌後觀察每個來看診的病人,那時姥太爺就會從病人的坐臥行走之勢,呼吸說話之息,面部五官之色中教她判斷診病方向。

也養成了她看人先看面色觀姿勢,然後才探脈看舌象問症的習慣。

太姥爺是這樣對她說的,“中醫者,望聞問切為基礎診斷手段,但問次之。因為患者所述多被主觀意識所亂,所以在望聞切後心中有數之下再問,才能明確診斷。”

景初對此深以為然,也讓她後面斷病正確迅捷打下了基礎。

對中醫科的醫生而言,被一個年僅15歲的小姑娘實力碾壓,其實是掛不住臉的,可又不得不承認景初的醫術是遠超於他們,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實踐能力都是他們所不能匹及的,難怪景初來中醫科之後,包主任對他們就百般嫌棄。

珠玉在前,又怎看得上後面的魚目?

大概是被景初碾壓到極致,景初反而成為了中醫科裡最受歡迎的人。

畢竟包主任的耐心都留給了病人,對他們這些人一言不合就開罵,每次去問他一些問題,他雖然也會給他們解釋,但卻會罵他們基礎不好,是愚鈍之人。

但景初不一樣,一開始是徐瑩瑩和楚聖懷有什麼問題就去問她,她都極為耐心地給他們講解,再結合一些中醫科現成的案例與他們分析辯證為何是這樣,病人的臉色如何,脈象如何,讓他們可以在理論基礎上結合實際案例去辨析,因此徐瑩瑩和楚聖懷那診斷能力可以說是突飛猛進。。

其他醫生見了,也紛紛眼紅,尤其是一些更年長的醫師,他們會有心理障礙,畢竟詢問醫學的物件是小他們十幾歲的小姑娘,但當他們看見連包主任也放下身段頻頻與景初談醫論道,為同個案例爭論不休時,便想若他們還死要面子拘於一角,那麼也別說想要有什麼長進了。

再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哪怕景初年小,可她的醫術與見地也是少見的出色。

於是時不時與景初交流病案,分析病症的醫師越來越多。

見中醫科如此欣欣向學,包金山是萬分高興的,不過也會對景初開玩笑,“你不怕教會他們餓死自己嗎?”

可景初卻頭也不抬,“如果大家中醫診斷治病的能力都強大了,能救治的病人多了,人們對中醫的認可也就多了,若天下無病,或無人求醫於我也並不可惜。”

“醫者,應有一顆父母之仁愛之心,讓更多病人少遭病痛折磨,不應侷限於一人之力,而是集眾人之能,這才是醫之大道!”

景初的話讓中醫科的醫師羞愧難當,他們學醫鑽研醫術,更多的是追逐求生之路,可像景初這般擁有如此純粹的仁愛之心卻是沒有的。

他們鑽研醫術,是為了更好的治療病人,以此來讓自己功成名就,得到高額回報,或許他們也心懷仁善,可利亦趨之。

包金山也羞愧不已,他行醫多年,格局尚且不如一個小女娃通透。

只是心裡也忍不住感慨,大概也是景初這般純粹,所以才能心無旁騖地求知求學。

大道至臻,前人誠不欺我。

至此,中醫科繼捏綠豆事件後,每個醫生不輪值的時候也會在院中行走觀察病患,用心鑽研醫術,不再糾結於名利瓜葛。

喜歡大小姐回京,大佬們都求她收徒()大小姐回京,大佬們都求她收徒。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