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九章 廣結善緣

小說:滴血瞳 作者:丫丫不學語

我和崔明麗則把手中的早餐放在了桌子上面,而後站起身來,衝著這白衣的比丘尼微微地合掌,施了一禮。她是來化緣的嗎?

“敢問老師傅,我們兩個能夠為您做些什麼?”崔明麗問著。這位老尼姑卻搖著頭,“出家人自古便是以募化乞食,廣結善緣,但是我這次卻不是來向你們尋求吃的……”聽到了這句話,我的心裡面便是一涼。

而這白衣的比丘尼則慢慢地抬起了眼皮,從這雙目之中,便流露出一種直透心底的目光,她的兩個眼珠兒,就彷彿是兩面鏡子,幾乎可以把面前的人給洞察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我的心不由得又是一震。

不會吧……我倒吸了一口涼氣,仔細地回憶起來,貌似每次在坐火車的時候,總是可以遇到一兩個奇奇怪怪的人,就像我們三個出去東北找老二的時候,就是在火車上遇到了那兩個島國的陰陽師,但是這次,我們卻沒有想到,竟然還會遇到這麼一個比丘尼,並且這位比丘尼看起來並不是一個安貧樂道的老尼姑。

其他不說單單看她身上的這件“百衲衣”就可以明白她的與眾不同的地方。

百衲衣指纏縛於僧眾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稱名。又作袈裟野、迦邏沙曳、迦沙、加沙。又作袈裟野、迦羅沙曳、迦沙、加沙。意譯為壞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為佛教僧眾所穿著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指纏縛於僧眾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稱名。又作袈裟野、迦邏沙曳、迦沙、加沙。又作袈裟野、迦羅沙曳、迦沙、加沙。意譯為壞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為佛教僧眾所穿著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百衲衣乃聖賢的標幟,自古為佛教教團所尊重。袈裟的顏色袈裟的顏色在諸律中各有異論,然大抵贊同三種壞色之說,即以青、泥皂、黑、茜色木蘭色三種為袈裟之如法色或謂若青、若黑、若木蘭色。

佛教傳入中國後,漢魏時穿赤色衣被赤衣,後來又有黑衣緇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後,朝廷常賜高僧以紫衣、緋衣。明朝佛教分禪禪宗、講天台、華嚴、法相宗、教又稱律,從事喪儀、法事儀式三種類別,朝廷明令規定禪僧穿茶褐色衣和青絛玉色袈裟,講僧穿玉色衣和綠絛淺紅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絛淺紅色袈裟,然後來一般皆穿黑衣。

披著法袈裟有通掛左右肩之“通肩”,與裸露右肩披掛左肩之“偏袒右肩”兩種。於對佛及師僧修供養時,偏袒右肩;若外出遊行或入俗舍時,披通肩法。

袈裟十利功德及異稱大凡袈裟為賢聖之幟,自古為佛教教團所尊重。在古今的佛經著作當中,穿袈裟有十種功德一以之覆身,離羞恥而具慚愧;二離寒熱、蚊蟲、惡獸;三示現沙門之相,見者歡喜,離邪心;四是人天寶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著之時,生寶塔想,滅除諸罪;六染為壞色,斷離五欲想,不生貪愛;七袈裟是佛淨衣,永斷煩惱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長菩提之道;十如甲冑,煩惱之毒箭不能害。

釋迦如來昔為大悲菩薩時,曾於寶藏佛前,誓願於己成佛時,袈裟能成就五種功德一佛弟子雖犯種種邪見,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達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轉;二天龍、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則可於三乘解脫道上,得不退轉;三若有鬼神、諸人,為飢渴、貧窮等所迫,得袈裟小塊乃至四分,即可飽含充足;四若眾生共相沖突,起怨賊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五若持有袈裟小塊,恭敬尊重,則一旦在兵陣,常得勝於他人。

袈裟之顏色在諸律中各有異說,然大抵贊同三種壞色之說,即以青、泥(皂、黑)、茜(木蘭色)三種為袈裟之如法色(或謂若青、若黑、若木蘭色)。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一復舉青、黃、赤、白、黑五方正色與緋、紅、紫、綠、硫黃等五方間色為不如法色。

然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舍利弗問經等更說五部衣色殊異,而以青(化地部)、黃(大眾部)、赤(法藏部)、黑(說一切有部)、木蘭(飲光部)五種為如法色。

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會(即五條衣)、鬱多羅僧(即七條衣)、僧伽梨(即九條大衣)三種,稱為三衣,其製法一定。

而面前的這位白比丘尼,穿的便是九條大衣,這可是規格極高的一種。

“來我們這化緣?”我清了清嗓子,上下打量了她一番。她點了點頭,“這是當然,我化緣自然會找有緣之人。”

佛教認為,能佈施齋僧的人,即與佛門有緣,僧人以募化乞食廣結善緣,故稱化緣。還可以指為了佛事而進行的一切募化活動,不但指乞食。本義是佛、菩薩高僧等示現教化眾生的因緣。所謂化緣,乃指化度的因緣。

化緣一詞,本極*,比如釋迦世尊,是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此一因緣,即為化緣,即為化度眾生的因緣;教化眾生,渡過生死大海,便是化緣。

如來入滅之時,還說“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也就是說佛為化緣而來世間成佛,佛雖入滅,化緣未絕。此一尚未完滿的化緣,有待後世的佛子來繼續完成。

佛因化緣而現,佛子亦皆有其化緣,佛陀曾曰“時舍利子,為‘化緣’故,便往婆羅門家,頻頻到彼。夫婦皆來,請受三歸五戒,”後來並將他們的兒子,舍給舍利子出家為侍者。又曰“鄔陀夷觀知彼婦,‘化緣’時至。持衣缽,到彼家,因為說法,便獲初果。”

因緣這樣東西非常微妙,如果往昔生中未曾結過佛法的緣,即使遇到佛陀,佛陀也無可奈何;佛陀是大覺智人,但亦無法化度一個無緣的人,所以在佛陀時代,有很多不受佛度的人,竟在佛的弟子面前接受了化度。

因此,佛及佛的諸大弟子,每見一個可度的人,往往總在事先以神通觀察,先看他的化緣屬誰,便由誰去化度。

在現代,每一談起化緣,總會聯想到募捐上去。出家人化緣募款,往往是為起廟。這一觀念,本來也與教化因緣是一樣的。

在佛陀時代,除了佛陀,其餘的大弟子們為了僧團的四事——衣、食、臥、具、醫藥,也曾向在家人去勸募;有時為了住的問題,也會勸募。

但他們很少向老信徒動腦筋,他們是向未曾信佛的人施於方便的教化,當其接受了教化,歸依了三寶,甚至證得了聖果之後,自然會來大力施捨的,所以在佛時的許多精舍,多數是由一人獨捐的。

這在封建時代還有民國時期,大6上的許多大寺院,由一人獨捐而建者也不乏其例。故在大6上也有一種極其良好的古風;有些出家人為了要在某地興建或重建一座寺院,便向當地的富著手。

即使是不信佛教,也要設法來感動他,教化他;往往是用苦行感動的,比如風雪之夜,赤足踏雪,敲著木魚,唱著佛號,終夜不息。有的連續數年,才能使之受化,一旦受化之後,那就成為虔誠的大力護法了。如此的化緣,始可稱為真正的化緣。

化有教化和募化兩種意義。緣是機緣,簡稱化緣。所謂教化,是演說三藏經律論的義理,使眾生依法修行,必能離苦得樂,轉凡成聖的意思。

至於募化,是佛住世時,為了降伏出家眾的貪心而建立的,凡出家人的生活所需,完全由在家信眾供養結緣,這樣可以減去許多無謂的煩惱而安心辦道,了脫生死。而在家人,利用這供養的方便,可以廣結善緣。

法華經雲“諸苦所因,貪慾為本,若滅貪慾,無所依止。”由此可見,我們要遠離諸苦,必須戒貪,才是根本辦法。而佈施供養,是戒貪的具體表現。

也許有人說他們這窮和尚命好,有一份長期補給證——化緣,就可以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當然你贊成化緣,而且口口聲聲的叫人家放下,自己抓得緊緊的,難道說你們拿別人的財物就不為貪?

但這樣的認識著實是片面的,因為出家人拿別人的東西,不是用來養家活口,而是用於印經造像、救濟貧困等等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不為貪。而向人化緣的目的,是為了廣結佛緣,故不為貪。

然而這比丘尼站在這邊,究竟是為了什麼意思呢?

“女施主……”她竟然慢慢地挪動著步伐,走向了崔明麗。

崔明麗起身朝她施了一禮,我也趕緊站起,有些擔心地擋在了崔明麗的面前。

“我請向您化兩縷青絲之用?”她再次雙手合十,施了一禮。

喜歡滴血瞳請大家收藏滴血瞳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