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四章 日落行,日出而息

小說:滴血瞳 作者:丫丫不學語

看到我們有些不明就裡地看著他,他便微微一笑,“真是隔行如隔山,這頭牛已經是死的了,我們最好趁著天光還未亮的時候趕緊把她送到目的地,否則的話,若是日光照射在她的臉上之後,肯定會對她的身體灼傷的……”

我們點了點頭,在簡單地修整了一下之後,便又立刻站了起來,趕緊朝著前方走了過去。湘西趕屍,若論及傳統,斷然是日出而息,日落而行,否則對於死者的魂魄會有很大的損傷,若是情況嚴重的話,便不會順利地入六道,歸地府!

靠近了苗寨,德叔的吆喝聲也逐漸地小了下來,我不曉得這是不是靠近苗寨的緣故,此時,我的上衣的口袋裡面卻傳來了一陣火熱的感覺,我深吸了口氣,慢慢地把口袋裡面的東西取出,卻讓自己倒吸了一口涼氣,此時此刻,正在散著滾燙感覺的,正是那一塊護身符,而那白矖的雕像的輪廓也貌似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我的心不由得一顫!

這個護身符怎麼會突然這麼燥熱呢?難不成是由於這個苗寨裡面有什麼問題嗎?難不成桑林婆婆還有這寨子裡面的苗民當真和古時候的南越王國有關係?想到這裡,我的心臟也開始不由自主地跳動著。

白矖、南越國、懸棺葬、船型棺、神秘女聲還有桑林婆婆,這其中究竟有什麼關係。“小天……”前面的崔明麗猛地轉頭輕輕地喚了我一聲。

我有些怔住了,但是崔明麗卻衝著我眨了眨眼睛,而後輕輕地做出了一個“噤聲”的手勢,這個丫頭,做出這樣子的動作,到底代表的是什麼意思?

“小飛魚……”她竟然用唇語吐出了這三個字,並且手指也在輕輕地指向了她身上的揹包,聽到了這三個字,我當即又緊皺了眉頭。在她的揹包裡面,我們放著桑林婆婆的寶物小飛魚,她曾說要把小飛魚送給我,但是我卻推辭了。

這次,也是應她的要求,把小飛魚一起帶著,交給苗寨的族長,桑林鯤,再看著桑林婆婆送入懸棺,這下子我們也算是徹徹底底地放心了。

我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崔明麗的揹包上,緊皺著眉頭,慢慢地感知裡面的聲音,果不其然,裡面著實有“嗡嗡嗡”地響聲,就彷彿是鳥類在煽動著翅膀的聲音,靠近了苗寨,這小飛魚竟然也有了反應,在路上,它貌似沉寂一路。

繼續往前走著,天色越來越亮,而那苗寨也離我們越來越近,並且苗寨當中吊腳樓的形狀也整個兒地凸顯了出來。

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區,山高坡陡,開挖地基極不容易,加上天氣陰雨多變,潮溼多霧,磚屋底層地氣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歷來依山傍水,構築一種通風效能好的乾爽的木樓,叫“吊腳樓”。苗族的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作牲口圈。兩層者則不蓋頂層。一般以竹編糊泥作牆,以草蓋頂。現多以改為瓦頂。

雖說只剩下一段的路程,但是這段距離卻著實也不短,我們走了半個小時,便需要停下歇腳,但好在這苗寨已然在眼前了,也算是好事一件。

苗寨當中的吊腳樓,很多都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臺,土臺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臺高度取其一段裝上穿枋和橫樑,與土臺平行。

吊腳樓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佔地十二三個平方米。屋頂除少數用杉木皮蓋之外,大多蓋青瓦,平順嚴密,大方整齊。

吊腳樓一般以四排三間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還搭了一兩個“偏廈”。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樓,一般分三層,上層儲谷,中層住人,下層樓腳圍欄成圈,作堆放雜物或關養牲畜。

住人的一層,旁有木梯與樓上層和下層相接,該層設有走廊通道,約1米寬。堂屋是迎客間,兩側各間則隔為二三小間為臥室或廚房。房間寬敞明亮,門窗左右對稱。有的苗家還在側間設有火坑,冬天就在這燒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門,門是兩扇,兩邊各有一窗。中堂的前簷下,都裝有靠背欄杆,稱“美人靠。

吊腳樓是苗族傳統建築,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築形式,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被現代建築學家認為是最佳的生態建築形式。吊腳樓是苗鄉的建築一絕,它依山傍水,鱗次櫛比,層疊而上。

吊腳樓的形成有歷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據建築學家說,苗族吊腳樓是幹欄式在山地條件下富有特色的創造,屬於歇山式穿鬥挑梁木架幹欄式樓房。

從歷史來看,苗族的建築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肇始於環太湖地區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團,他們參與了環太湖地區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創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現證實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幹欄式建築。

趁著還沒有進村子,這德叔也開始跟我們介紹起苗寨裡面的一些禁忌,他說算是友情贈送給我們的,“你們要注意,進苗寨,尤其是黑苗寨子之後,不可以胡言亂語……”

黑瓦房通常分五柱四掛、或四柱三掛。木製結構,兩側用竹子編封外糊泥牆。木板房上蓋小青瓦,樑柱板壁全用桐油反覆塗抹,風吹日曬,烏黑亮。屋前砌有青石板小坪,擱有農具,風車等,屋前後栽有鳳尾竹,楓香樹或芭蕉林。

進門跨過“虎口”是堂屋。正中埋有“龍寶”,堂上供有“家先”;左側廂房築有青石火塘,供炒菜煮飯,右側廂房擺放傢俱;左右廂房靠後都擺有兩張大床,外用青色藍色土布大蚊帳罩住。帳內設有壁櫃;主人家凡值錢的東西多藏在大蚊帳內。 苗家的吊腳樓飛簷翹角,三面有走廊,懸出木質欄杆。

欄杆雕有萬字格、喜字格、亞字格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懸柱有八稜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繡球、金瓜等形體。吊腳樓通常分兩層,上下鋪樓板,壁板油漆光。樓上擇通風向陽處開窗。窗欞花形千姿百態,有雙鳳朝陽,喜鵲鬧海、獅子滾球等。吊腳樓的下層多作貯藏糧食的穀倉或擺放傢俱農具。

樓上則為主人居室或客房。樓外長廊為婦女們繡花、挑紗、織綿、打花帶、晾紗、晾衣的場所,和土家吊腳樓不同,苗家吊腳樓上樓的梯子一般設在屋內,而不像土家吊腳樓設在屋外。 不論是黑瓦房,或是吊腳樓,苗族民居照例少不了青石火塘。

火塘上懸有杭杆,掛滿了薰黑的臘肉、野味。火塘中間立有生鐵鑄的三角架。每當夜暮降臨。勞作歸來的苗人圍著火塘煮飯炒菜,跳動的火苗映紅一張張憨樸和善的笑臉。好一幅溫馨、寧靜的田園風光圖。

如遇親朋好友來坊串門,圍火塘飲酒放歌,唱一曲古老、煽情的山村野調,更是趣味無窮。 苗族民居落成,通常要舉行傳統的“接龍”儀式消災祈福。這是這個古老的民族對黃河故土的眷戀和嚮往。 苗家的接龍可分為大型的村寨接龍和家庭接龍。兩種活動僅是規模大小有別,其過程基本相同。

“接龍”多在黎明時分進行,儀典隆重而熱鬧,新居的堂屋燃滿燈燭,鋪開大竹簟,擺好紅、黃、黑、白、青五匹彩布、五色紙,閃亮的銀飾,花綠的苗裝……正堂遍插彩旗,旗下襬有“龍粑”酒肉等祭品。

*的祭臺上擺有一隻小花豬,一隻小黑豬和一隻大白公雞。 祭祀開始時,身著大紅袍的苗巫一手舞銅鈴,一手舞柳巾,繞祭壇狂跳,嘴裡唸唸有詞。充當“龍女”的女主人則著盛裝,佩戴各種銀飾靜坐一旁。

苗巫從龍的始祖唱到龍子龍孫,虔誠地代主人向龍神祈禱…… 祭龍儀式完畢後,眾人便抬著女主人,扯起五彩布,跟著苗巫去小溪或水井邊接龍。走的線路一般是東方道上去西方道上歸。因為按照苗家的習俗;接龍只接東方的青龍,西方的百龍,或北方的黑龍,而南方的赤龍和中方的黃龍這兩條龍是不接的,這古老的禁忌深印著歷史的沉重烙印,使人不禁聯想起遠古生在中原蚩尤與炎帝、黃帝那場爭奪土地的戰爭。

苗巫在水井或溪流、河谷取回一壺“龍水”交盛裝的女主人提回家,眾人吹吹打打,一路遍插五彩旗,簇擁相隨。女主人一路叩拜回到新居,男主人遠遠點燃鞭炮,地銃相迎。 苗巫提“龍水”繞屋行走三週,再跪拜“安龍”。

安龍鬚用上好的瓷碗兩隻;一隻盛滿龍水,內放銀粉硃砂在下,一隻覆蓋在上,深埋於正堂的地穴中,然後掩土,再用一青園珠石封牢。這樣就算把“龍”接回了家裡,便可保佑家庭消災去邪,年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龍寶”是苗家的命根子,是苗家的禁地,朋友,入鄉隨俗,進苗家做客,您可得千萬小心別拿腳去採那聖潔的“龍寶”,否則會惹主人家生氣的。

“嘖嘖嘖……”崔明伏聽到之後,不由得咋舌嗟嘆,“德叔,您怎麼了解這麼清楚,請問您是哪族的?”

喜歡滴血瞳請大家收藏滴血瞳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