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二章 陶俑跪地

小說:滴血瞳 作者:丫丫不學語

但是當我的手慢慢地伸向了這些竹子的時候,崔明麗卻一把拉住了我的胳膊,“等一下!”她猛地拉住了我,並且言之鑿鑿地看著我,“這竹林有些蹊蹺,咱們先觀察一下,等弄清楚再說,這些東西,先不要亂摸!”

我點了點頭,三個人便繼續往這竹林深處走了進去,越往深處走,這竹林當中越是飄蕩著一股乳白色的氣體,崔明伏猛地捂住了口鼻,“他孃的,真晦氣,這可別是瘴氣啊,韓小天,明麗,咱們還是回去吧……”

崔明伏一邊說著,一邊便要作勢往回走,可我卻覺得這貌似不是瘴氣。

瘴氣是熱帶原始森林裡動植物腐爛後生成的毒氣,主要原因就是無人有效地處理動物死後的屍體,加上熱帶氣溫過高,為瘴氣的產生創造了有利條件。 “瘴”並非一定就是“氣”。宋方勺《泊宅編》載“虔州龍崗、安遠二縣有瘴,朝廷為立賞添俸甚優,而邑官常缺不補。他官以職事至者,率不敢留,甚則至界上移文索案牘行遣而已。”中醫中的瘴, 指南方山林中溼熱蒸鬱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氣體,多指是熱帶原始森林裡動植物腐爛後生成的毒氣。

它是古代壯族地區的常見病,廣西素有“瘴鄉”之稱,——“瘴,兩廣惟桂林無之,自是而南,皆瘴鄉矣”,廣西氣候炎熱、多雨潮溼,是導致瘴氣的主要原因,宋代壯醫不僅對瘴氣的病因病機有所認識,而且進行了初步的分類,並運用當地的方藥進行治療。壯醫所說的瘴氣包括許多疾病,並不是專指某一個病。

故古人曰“南方凡病,皆渭之瘴”,瘴氣,壯醫按病季節分為青草瘴、黃梅瘴、新禾瘴、黃茅瘴;按症狀表現及性質分為冷瘴、熱瘴、啞瘴,在與瘴氣作鬥爭的實踐中,壯醫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除了唐宋時期的本草著作收載不少嶺南治瘴的藥物外,《嶺南衛生方》記載了大量的嶺南人治瘴經驗。

而湘西也多瘴,瘴氣是山林惡濁之氣,於春末,斂於秋末。各路的瘴氣都是清明節後生,霜降節後收藏,獨有自南交(越南南部)以南以西的瘴氣卻不如此,可以說四時都有的。四時不絕,尤其以冬天、春天為最厲害,與別處不同。

多瘴的地方,它那個山嶺差不多是純石疊成,一無樹木,雨淋日炙,溼熱重蒸,加以毒蛇、毒物的痰涎、矢糞,灑布其間,所以那河流溪水不是綠的,就是紅的,或是腥穢逼人的,這種都是釀成瘴氣之原因。此地山上,林樹蓊翳。空氣新潔,瘴氣自然無從而生了。

而瘴氣也分為有兩種。一種是有形的,一種是無形的。有形的瘴如雲霞,如濃霧。無形的瘴或腥風四射,或異香襲人,實則都是瘴氣。還有一種,初起的時候,但見叢林灌林之內燦燦然作金光,忽而從半空墜下來,小如彈丸漸漸飄散,大如車輪忽然進裂,非虹非霞,五色遍野,香氣逼人。

人受著這股氣味,立刻就病,叫作瘴母,是最可怕的。有些地方瘴氣氤氳,清早起來,咫尺之間人不相見,一定要到日中光景,霧散日來,方才能辨別物件,山中尤其厲害。所以居民曉起行路,必須飽食;或飲幾杯酒,方可以抵抗瘴氣,否則觸著之後,一定生病。夏天甚熱,揮汗如雨,但是居民終不敢解開衣裳,當風取涼,夜間就臥,必定密閉門戶,這些都是為防有瘴氣侵入的原故。

但是這瘴氣若是真中了的話,到也算是比較兇戾的一種疾病!

醫古文當中也有云夫嶺南青黃芒瘴,猶如嶺北傷寒也。南地暖,故太陰之時,草木不黃落,伏蟄不閉藏,雜毒因暖而生。故嶺南從仲春訖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訖孟冬,行黃芒瘴。量其用藥體性,嶺南傷寒,但節氣多溫,冷藥小寒於嶺北,時用熱藥,亦減其錙體,三分去二。但此病外候小遲,因經絡之所傳,與傷寒不異。然陰陽受病,會同表裡,需明識患源,不得妄攻湯艾。

假令宿患痼熱,今得瘴毒,毒得熱更煩,雖形候正盛,猶在於表,未入腸胃,不妨溫而汗之。已入內者,不妨平而下之。假令本有冷,今得溫瘴,雖暴壯熱煩滿視寒,正須溫藥汗之,汗之不歇,不妨寒藥下之。一日二日,瘴氣在面板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若寒氣在表,汗及針必愈。三日以上,氣浮於上,填塞心胸,使頭痛胸滿而悶,宜以吐藥,吐之必愈。五日已上,瘴氣深結在髒府,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

瘴氣,惟東南之域乃有之。蓋嶺南地氣卑溼,霧多風少,且以冬時常暖,則陰中之陽氣不固,夏時反涼,則陽中之陰邪易傷,故人有不知保重而縱慾多勞者,極易犯之,以致熱頭痛,嘔吐腹脹等證。蓋重者即傷寒,輕者即瘧疾,第在嶺南病此,則均謂之瘴耳。然陽氣外浮之鄉,必內多真寒而外多假熱;陰氣不固之人,雖外有邪證而內必多虛,此則嶺南瘴疫之大概也。

但予未經其地,此不過億度之見耳。及閱諸家之論,最多得理,足徵予言之不誣也,謹詳錄在下,以資擇用,庶臨證者可無惑,而病此者得所賴矣。又細察諸論,亦已詳悉,第病其用補之法猶有未盡,若值內傷虛損之甚而病此將危或難愈者,必以前瘟疫門治法參而用之,則庶乎有濟!

可是面前這一團乳白色的氣體,我卻怎麼也不覺得這就是瘴氣,我努力地嗅了嗅,這氣體卻沒有任何的味道,可卻帶著一股不尋常。

“韓小天……”清脆地童聲響起,同時也伴隨著一聲清脆的蛙鳴,嘟嘟和黃金蛙便又再次出現在我的面前,黃金蛙的兩個鳴囊也逐漸地變大,嘟嘟也鼓起了自己的小胸脯,他們竟然朝著前方慢慢地飛了過去,引得周遭的樹木沙沙作響!

“這裡有股死人的味道……”嘟嘟一邊朝著前方飛著,一邊悠悠地說著,這下子搞得我們三個的心裡面也開始變得毛毛的,我的個去啊!

在竹林當中走著,乳白色的煙霧變得越來越淡,我們也逐漸地走到了林子深處,只見地上跪著一群人行的陶俑。

“靠,這裡怎麼這麼多的鬼東西啊?”崔明伏一邊罵著,一邊閃了一個趔趄。

陶俑在古代雕塑藝術品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墓葬雕塑藝術品的一種。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開始將泥捏的人體、動物等一起放入爐中與陶器一起燒製。到了戰國時期,隨著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七千多兵馬俑氣勢壯觀,令人歎為觀止。山東陶樂舞雜技俑、四川陶說唱俑、河南技樂俑等等形象真實,栩栩如生。

俑的使用是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繼續如生前一樣生活,所以俑真實負載了古代社會的各種資訊,對研究古代的輿服制度、軍陣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義。而且中國古俑在其盛行的從東周至宋代的約15oo年中,彌補了同時期地面雕塑在種類及完整性上的重大缺憾,為我們勾勒出古代雕塑藝術展的脈絡以及歷代審美習尚變遷的軌跡,成為了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不可或缺的珍貴實物資料。

商周時期的陶俑給人以樸拙疏略,處於雕塑藝術的初級階段,春秋戰國時期簡潔生動,秦代已經達到了準確寫實的嫻熟程度。漢代陶俑的種類、數量、材質、水平等都達到了新的高度,陶俑造型優美,動作滑稽可愛。

隋唐時期陶俑的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仕女、牽駝、牽馬、戲弄、騎俑、胡俑成為這一時代的常見種類。尤以色彩斑斕、奇偉多姿的三彩俑凝堪稱中國陶俑的壓卷之作。及至五代,陶俑之風大變,鎮墓的神怪俑受到重視。宋代以後,葬俗轉易,尤其是焚燒紙在喪葬中的盛行,陶俑的使用驟減,至清初遂告絕跡。

隨著收藏者的增多,製假者已將目光轉向陶俑,他們主要是利用真俑翻制模具,用古人曾用之原土製成陶俑,埋於地下,使其生有土鏽,或用白芨(中藥)熬成稀水,刷在假俑上,再撒上原土,如此數十次,與真陶俑難以分辨。鑑別真偽,主要觀察土鏽,古代陶俑必有土鏽,且與原物凝結一體,難以刮掉。作偽陶俑則輕易可去除。

但是面前的這些陶俑,卻是都跪在了地上,並且從它們那細微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來,這些人俑都是痛苦的神色,彷彿如同受刑似得跪在了地上,並且從他們的型上來看,這些人明明就是我們當代人。

“我擦類……”崔明伏往後閃了一下,差點撞在了我的身上。

“我靠,老崔,你他媽站好行不行,你這是想幹嘛?”我沒好氣地吼道。崔明伏卻用手指戰戰巍巍地指向了前方陶俑的身上……

喜歡滴血瞳請大家收藏滴血瞳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