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 終於抵達

小說:滴血瞳 作者:丫丫不學語

我點了點頭,“看您說的,這幾天在寨子裡面住著,多有打擾,並且承蒙您的照顧一切都蠻好的,桑林婆婆是我們的親人,所以這寨子裡面的每一個人我們看起來都十分的親切!”這句話剛剛說出口,我頓時覺得自己的牙齒都快被酸倒了,我的那個天啦!沒有想到,有些時候,我竟然也可以說出如此虛與委蛇的話。

“那就好……”巫虺文做出了一副喟然長嘆的模樣,“還好有你們惦記著她,否則,這阿珠的一聲,豈不是太過於悲催了嗎?”

或許一路上眾人走的都有些勞累了,所以在原地休息倒也安安靜靜的。

“族長……”我清了清嗓子,喊了巫虺文一聲,他抬起頭,鷂子一般的眼睛看著我,不由得讓我的心裡面一陣的恐慌,我忽然覺得這傢伙的眼睛裡面貌似帶著一種鉤子一般的東西,可以直達我的心神,讓我幾乎都動彈不得。

“怎麼了小夥子?”這傢伙讓我十分敬佩的地方就是不論什麼時候,他的臉上都是掛著一種和善的笑容,但是鬼知道這笑容背後卻隱匿著一個嗜血的魂靈。

“不是說您這寨子裡面的懸棺葬都取消了嗎?我有一個哥們兒正是你們苗族文化的研究專家,還是他告訴我的!”為了防止巫虺文懷疑我是否知曉這村寨的秘密,我先一步講出了這句話,但是巫虺文卻哈哈一笑。

“怎麼會呢?小夥子,只要是好的東西,都是不會廢止的,這千百年來,王侯將相,達官貴人,甚至富可敵國之人,他們所追求的是什麼呢?”說到這裡,從他的一雙眸子裡面卻流出了一種讓人徹骨生寒的東西。

“是什麼?”我有些不明所以地問出了這三個字。

但是這巫虺文卻哈哈一笑,“小夥子,他們所追求的是長生不老,與天地齊壽,你懂了嗎?”說完之後,這傢伙便離開了,走到了隊伍最前方。

我看向了崔明麗,她也衝著點了點頭,崖葬難道和成仙有關係?

我也知道,恩施州的崖葬文化系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據有關學者考證,其族屬應為濮、僚、越,而這裡的濮、僚、越與巴文化和土家文化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崖葬大致可分為三種,第一是懸棺,是指在懸崖峭壁上釘樁擱棺匣,其詞源於梁陳間顧野王”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一語。恩施州的懸棺除了在懸崖上釘樁橫擱棺以外,也有將棺木置於崖墩的,以巴東的龍船懸棺遺蹟最為典型。

第二便是巖罅,又稱崖葬,即利用自然巖罅放置棺木。恩施州的巖罅葬在巴東、建始、恩施、宣恩、來鳳、咸豐等縣市均有現,單是咸豐縣境內就已現這類俗稱為”箱子崖”、”櫃子崖”、”仙人崖”的巖罅葬遺蹟達七處之多,均是以自然崖壁上的洞穴為藏柩之所。

第三便是巖槨墓,即人工”在石巖上穿鑿洞穴作為墓室”。恩施州的巖槨墓主要分佈於建始與利川境內,僅在利川齊嶽山以西地區就現此類巖槨墓遺蹟十餘處,均是在紅砂岩上人工開鑿洞室作為藏柩之所,以利川七孔子巖槨墓群最為典型。

懸棺葬的葬具多為整木挖成,有船形棺、槽式棺、盆形棺、屋形棺、鬥形棺、箱式棺等。恩施州崖葬多為二次葬,其中有單人葬,也有群葬,群葬多為先後幾次葬入。

而1992年8月3o日恩施州博物館在來鳳縣卯洞的仙人洞崖葬搶救性掘中,考古隊員冒著極大的危險進入洞內,懸棺葬全部集中在洞口。洞口高約3o米,寬約15米,洞深2oo多米。洞頂落下的巨大石頭在洞口形成了一個高臺,人們在臺上以大木柱為梁,上面鋪著木板而建成的”仙人居”,”仙人居”上面放置大小棺木十餘具,棺木分三種型別,即船形棺、槽式棺和箱式棺。

在一完整的箱式棺內現有一人頭骨及股骨,還有西蘭卡普碎片和絲織帶,根據現場觀察人骨是用西蘭卡普包裹起來,在用絲織帶捆緊後放入葬具的。在搶救性掘中共現隨葬品13o多件,時間跨越兩晉、隋、唐、宋、元幾個不同時代。

按質地分有銅器、鐵器、瓷器、木器、陶器、皮革和絲織品;按用途分有兵器、漁具、樂器、文具、生活用具、生產工具等。如銅熨斗、銅盤、鐵刀、鐵砧、鐵馬鐙、柳葉形鐵劍、八耳鐵釜、陶瓷多足硯、四系瓷罐、木槳、皮革鎧甲、絲織帶和西蘭卡普即土家織錦等。

而生活在福建周寧、福鼎、柘榮、屏南等地區的畲族同胞,有一個關於懸棺葬由來的傳說:上古時,畲族的始祖盤瓠王與高辛帝的三公主成親,育有三男一女,全家遷居鳳凰山狩獵務農。因盤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後兒孫們就用車輪和繩索把棺木置於鳳凰山懸崖峭壁的巖洞中。

其後代代沿襲,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懸棺葬習俗。畲族的”畲”字,古時寫成”輋”字,也包含了這個故事的意思——在鳳凰山,有位大人物去世後,用車輪把棺木懸掛在峭壁巖洞中安葬。

所以,古人施行懸棺葬的用意,是為了”死不落土”。那麼,這種觀念是如何產生的,其他地區和民族的懸棺葬習俗是否也受同樣的觀念支配?就筆者寡見,目前似乎還沒有人從這個角度探討過。

相反,有人認為懸棺葬正是落土葬習俗的自然展,具體而言,它與新石器時代的土葬墓有密切關係。當時中國的土葬墓遍及全國,包括文獻記載的懸棺葬地區和考古現的懸棺葬地區。青海樂都柳灣馬廠型別墓葬的用木棍封門和齊家文化墓葬的獨木舟式棺材都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已經出現洞室墓和獨木舟船棺的萌芽。懸棺巖洞墓的出現,實質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巖洞的變化。

崖葬也有人認為施行懸棺葬是”孝道”的表現或是為了追求吉利。如唐人張鷟《朝野僉載》記載古人的崖葬習俗,”彌高者以為至孝”,以至喪家爭相掛高;元代李京《雲南志略》則載土僚人死後,懸棺以”先墜為吉”。

也有人認為古代越與濮及其後裔民族大多生活於高山僻壤中,把高山險峰、崇山峻嶺視為生活的依託,或因其難以接近、難以觸及而產生神秘感,進而把它作為神靈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頂禮膜拜,所以他們便把死者的靈柩置於高山峻嶺的崖穴之間,這樣不但使亡魂接近神仙天國,更重要的是使之易於皈附於神仙天國。

如清人董天工《武夷山志》就記有西王母宴請武夷山眾鄉親的傳說,並稱葬有懸棺的崖洞口附近架置棺材用的木條為”虹橋板”,認為眾鄉親就是從這些”虹橋板”上跨空赴宴的。有學者便據此推測這些木條的真正用途是在於溝通道路,虹橋跨空,好讓崖洞中的靈魂自由出入,歸返天上。

而縱觀懸棺葬遺存的分佈,幾乎都在臨江面水的懸崖絕壁上,表現出行懸棺葬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處”的特點,而葬具形式則以船形棺和整木挖鑿的獨木舟式棺材為主,如果再結合置棺方式、葬制和葬式等各種情況綜合分析,懸棺葬習俗當屬原始宗教中在鬼魂崇拜基礎之上展起來的祖先崇拜觀念的反映。

這些習於水上生活並以善於造船和用船著稱的民族篤信,祖先死後,鬼魂雖然到了人鬼相隔的另一個世界,但並未離開生前所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仍將與自己家人和後代長相廝守,並保佑他們繁榮興旺。

所以船形棺或獨木舟式的棺具之主要涵義並不在於如有些人認為的是普渡靈魂迴歸故鄉或駛向彼岸世界,而在於滿足祖先在幽冥中的生活需要;至於將棺木高置於陡崖絕壁,則是儘量避免人獸或其他因素對屍骸的傷害,這樣才能使祖先的靈魂得到永久的安息,並得到其在冥冥之中的賜福和保佑。

“啟程——”巫虺文的聲音從隊伍的前方出,帶著一股震動的波浪聲。

估計快要到了,但是我的心臟卻沒有由來地開始紊亂了起來,“你覺得這傢伙給桑林婆婆懸棺葬的待遇就是想讓她入天國嗎?”

我問崔明伏和崔明麗,還好我們三個在隊伍的最後,崔明伏搖了搖頭,“你覺得這個老傢伙會這麼好心嗎?並且這周遭都是他的痋術師,還把人寨子裡面的蠱師全部都滅了,我覺得他肯定沒有這麼好心,肯定是想搞事情!”

“是啊!”崔明麗也點頭稱是,“他的野心,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越是往前走,我越是覺得自己的後背在涼,我甚至有些牴觸前方的路,但是我們仍舊到了目的地。

“停——”巫虺文的聲音再次傳來,“列隊散開——”

喜歡滴血瞳請大家收藏滴血瞳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