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章 激將大法

小說:滴血瞳 作者:丫丫不學語

崔明麗翻了個白眼,“韓小天,你真是有意思,我以為我說的這些你都知道呢,誰料到你這是真的糊塗啊……”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明麗,是這樣子的,有些時候,我的能耐跟你是沒有辦法比的,所以你不要拿你的標準來衡量我,可以嗎?”或許意識到我現在的心情不是很好,崔明麗便也不再多說什麼,只是輕輕地安慰了我幾句,“好了,其他的你先不要多想了,你只要告訴妮妮,或許我們找不到她的朋友,這樣子就可以了。”

一陣汽車的喇叭聲傳來,我們走到了仙佑堂的門前卻看到了坐在了車子裡面的姜帥,“走吧,師父,我們現在出吧……”我看著姜帥那一聲的行頭,頓時呆若木雞,連忙問,“等一下,你這一聲的衣服是從哪裡弄來的?”

姜帥微微一笑,“我訂做的啊,師父啊,你是不知道,我爹從小就教育我,做什麼就要有什麼的樣子,就像你們也是一樣,我們去抓鬼,肯定要有行頭啊。”

我照著姜帥的後腦勺兒上面狠狠地來了一下,“是你個頭啦,你趕緊把這聲衣服給扒了,讓人家看見,還以為我們在搞‘行為藝術’呢……”

姜帥倒是不認同我的觀點“師父,您這麼說就不對了,我認為我的這種做法需要你的支援,我直接把我的工裝都搞定了,你還有什麼不同意的呢?”

我拍了拍姜帥的肩膀,一把把他給拉到店裡面,“來,兄弟,我覺得我今天必須有必要來跟你講講這道袍的含義,你不要以為穿個長衫就成英叔了。”

道袍。有兩種含義,一種源自中國古代漢服“褶”,相傳周武王親制,在明代演變為道袍;是古人居家時的外衣,也可以作為襯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另一種則是道教服飾。

道教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以上服裝,均取肥大寬鬆,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又取直領,以示瀟散。道教道袍承傳有序從未斷代為道袍之正宗。

此類服裝皆為道士或者通道之人所穿故名道袍。而古代典籍當中,針對於道士的穿著也有很清楚地說明,“修靜立道士衣服之號,月破星巾,霓裳霞袖,十絕靈幡,於此著矣。”道袍是明代極其流行和典型的一種便服,在明代由於道教為國教,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無比把道袍當做日常穿著的主要服飾之一。

道袍形制為直領,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領綴有白色的護領,衣身左右開裾,前襟兩側各接一片內擺,打褶後縫在後襟裡側。道袍在明代的時候非常流行。幾乎就是讀書人的“標配”,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叫這種衣服叫道袍,因為讀書人懂得的道理多。隨著流行變化,道袍的衣身長短、袖子寬窄經常變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經展到有些誇張的地步,衣短才過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道教產生之初,道衣曾以氅也就是鶖鳥羽毛拈絨,然後編織而成,稱鶴氅。其製法早見於漢武帝時方士欒大穿著的。

羽衣,無袖披用,展如鳥翼,取神仙飛昇之意。南朝宋代6修靜定道服有披、褐兩種。披即披風類衣物,如講法師披於肩背的霞帔,褐即今所說的道袍。

其中這大褂也叫做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於膝者,稱為“中褂”。現在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會典》雲“道士常服青”。

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冠巾之後成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

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隨身。黃色屬土,土可化育萬物,戒衣採用黃色,除了示以莊重之外,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著用此衣。從前道教傳戒制有“三衣”,以供領受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別著用。現在傳戒是一次授完,所以僅用此種戒衣。

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繡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鬱羅蕭臺、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花衣,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面亦有各種繡花圖案,但較天仙洞衣顯得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眾經師著用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衲衣,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製,顯得笨拙厚重。過去雲遊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御風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數道士還儲存著過去代代相傳的衲衣。

現代道教的“道袍”作為宗教服飾,雖與世俗社會的傳統服飾道袍同源,但由於部分結構有所區別,因此兩者不能等同

隨著流行變化,道袍的衣身長短、袖子寬窄經常變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經展到有些誇張的地步,衣短才過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道教產生之初,道衣曾以氅拈絨,然後編織而成,稱鶴氅。其製法早見於漢武帝時方士欒大穿著的,羽衣,無袖披用,展如鳥翼,取神仙飛昇之意。南朝宋代6修靜定道服有披、褐兩種。披即披風類衣物,如講法師披於肩背的霞帔,繡雲霞花紋的短披風,已於元代之後消失,褐即今所說的道袍。以上服裝,均取肥大寬鬆,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又取直領,以示瀟散。

形制為通裁製,上下通直,不別衣裳,直領,右衽大襟,內襟多為直領斷衽,袖型窄袖大袖皆有。領子常鑲白色或素色護領,收袖口,以繫帶繫結,衣身兩側開叉,從外襟左側和內襟的右側開叉處分別接出一片布,打三道死褶或不打褶,納入後襟至中脊處,謂之“暗擺”。

其一是“不與俗移”,也就是說不管社會上的人穿什麼衣服,道士都保持自己的衣冠不變,這其實也是道士特立獨行的人格的表現。

其二是“不異服”,穿的都是黃帝所制之衣冠,也就是漢族服飾,不穿其他的服飾。所以道教服飾千百年來,其實變動是不大的。雖滿清剃易服,而道士以方外得以倖免,而漢人衣冠亦藉僧道之徒,得以留存至今。這也是道教對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

而針對道服的顏色,在古代典籍之中,也是有記載的凡全真服色,惟青為主,青為東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為青龍生旺之氣,是以東華帝君之後脈。有木青泰之喻言,隱藏全真性命雙修之義也。”可見道家選擇青色作為常服顏色,是有其根據的。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遙是與。虛白之室,可以居住。華骨之庭,可以步武。豈無青紫,寵為辱主。豈無狐貉,驕為禍府。重此如師,畏彼如虎。旌陽之孫,無忝於祖。

“服了師父……”姜帥在衝著我作揖,“我當真沒有想到就是一件衣服竟然還有那麼多的講究,我的天啦……”

“你知道,你這件衣服代表什麼意思嗎?”我點了根菸,遞給了姜帥一根。

而凡是入道門之人,則必須經由三戒,是由初真戒、中極戒,以及天仙大戒,初真戒是道教入道者必須遵守的金科玉律,是入道的門戶,是修道的起點。 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女真九戒等。《初真戒說》裡就制定初真的意義說得很詳細,目的就是樹立道心,弘道立德。 初真戒要求十惡不生,無思無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為師。

“這裡面的學問可多了去了,姜帥,為師也並不瞞你,這其中的九戒,即是我,或者是你師伯,我們都做不到!”聽到我這麼說,寢室的門卻被“吱嘎”一聲地開啟了,崔明伏走了出來,“草,說你自己都可以了,幹嘛要扯到我身上。”

“師伯,別說了,一句話總之就是越描越黑,我們這次行動,我看師伯您也不要參加了,您現在拖家帶口的,哪有我們這群人活的自在呢?”姜帥邊說邊搖頭,但是崔明伏卻走到了姜帥的身邊,倒是一把揪住了姜帥的衣服領子,“小兔崽子,反了你了,你說誰呢?為師我今天就是要讓你看看……”

喜歡滴血瞳請大家收藏滴血瞳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