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二章 利在千秋(1 / 2)

小說:家父隋煬帝 作者:圓盤大佬粗

正所謂下雪不冷消雪冷,真正難捱的日子到了。

整個洛陽周邊,冷風蕭瑟,寒冷刺骨。

這要是放在後世,這樣的天氣是沒辦法勞作的,但是在大隋不行。

禦寒的冬衣,取暖用的柴禾,大量短缺,而且是那種根本補給不上的短缺。

地面更是堅硬無比,一鋤子下去,鋤子崩裂,地上卻只能刨出一到淺痕,就這麼堅持了三天後,出現了洛陽營造以來,最大規模的減員。

屍體一車一車的從工地上被拉出來,凍得僵硬,他們不會被送回老家掩埋,而是在距離洛陽三十里外的一處地方,挖個深坑,集中埋了。

面對每天都在新增的減員數字,加上楊銘這邊給的壓力,宇文愷迫不得已之下,選擇暫時停工。

這樣的天氣,別說是民夫了,就連那些督工的官員也頂不住,叫苦連天。

今天晌午,上百官員坐在大監府的大廳,商討接下來的施工步驟,人人身上都披著斗篷,廳內爐火擺了二十多個。

“熬至初春,應該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了,介時我們需加快進度,朝廷那邊一直都在催,”楊達小口抿著熱湯,雙手端著湯碗不肯放下。

民部侍郎柳肅,也從豫章郡趕回來了,他原本是負責荊、揚兩州的宮殿大料供應,如今的大料已經全部運抵洛陽,

只聽他說道“總算是不負陛下所託,宮城基本上算是完工了,接下來的郭城雖然最耗時間,但在九月之前,肯定是能夠完成的,朝廷那邊打招呼了,新京皇城以東,共二十九里坊,全部劃歸官員住宅,至於怎麼分配,最後還得是殿下來定,我這裡,倒是有個民部初議的方案,請殿下過目。”

整個工地停工,民夫歇著了,但是他們這些人歇不了,很多事情都要是議的。

洛陽做為將來的東京,肯定會有很多官員常駐於此,關中各大豪閥也會來此劃分領地,開闢宅院。

宇文愷最初的規劃,洛水以北,西為皇城,東為官宅,也就是說,未來的洛陽,以洛水為南北分界線,北邊過了河,跟老百姓沒有任何關係。

這與大興非常相似,大興城是過了九三線,就跟老百姓沒關係了。

楊銘接過徐景遞來的民部方案,在桌子上展開,仔細瀏覽著。

雖然柳肅嘴上說,最後得楊銘來定,實際上也就是走個過場,人家既然定好了,楊銘這邊就不好太作更改,不然就是掀民部的臺。

官宅也是分等級的,眼下的官宅區域還沒有建,所以他們必須早點商量出一個方案,好讓宇文愷參照圖紙,劃分各家的宅基地。

第一梯隊,肯定是親王公主,大致會分佈在最靠近皇城的五個裡坊當中,政道、光道、化清、德立、福承。

其中楊銘爵位最高,楊麗華資格最高,所以他們倆的宅邸,面積最大,其中楊銘的秦王府,佔地48o畝,在光道坊,幾乎佔了三分之二的區域,剩下的三分之一,有三個侯爵。

一個叫元壽,現任太府寺卿,隆城縣侯。

一個叫韋德政,襲了他爹韋師的井陘縣侯,現任門下省給事郎,妹妹嫁給了楊勇的長子楊儼。

最後一個是郭榮,蒲城縣侯,現任左候衛將軍。

這三人,會成為楊銘的鄰居,楊銘本來是可以改一改,給自己換個鄰居,但是他覺得,民部這套方案,多半是上呈父皇預設的,所以沒有改的必要。

第二梯隊當中,宅邸面積最大的,無疑是楊素,現在應該叫楚國公府了,另外還有許國公宇文述,宋國公賀若弼,梁國公蕭琮等等。

整個方案,楊銘只有一處變動,將齊王楊暕的府邸,從化清坊挪到了德立坊。

這小子無德,是得立點德了,想來父皇知道以後,也不會說什麼。

郭城內的工程,進度一定會很快,畢竟裡坊這種設計,就是出自宇文愷之手,有了大興城的經驗,可謂是輕車熟路。

關鍵是民夫足夠的多。

糧食問題,基本上已經不是問題,大隋對於糧倉的管控,是空前的,雖然也冒出一些貪墨小吏,但影響不大。

也就是說,楊銘接下來的日子,會很好過,幾乎沒有什麼可操心的事情了。

所以他的注意力,已經開始挪到了大運河上面。

等到眾人散去之後,楊銘單獨留下了宇文愷。

最早的時候,開挖運河的事情,就是宇文愷在朝會上提出來的,而將來負責開挖運河,也必然是宇文愷,楊暕不過是名義上的工頭。

“陛下的意思,除了黃、淮一線之外,還有沒有其它的念頭,”楊銘笑問道。

這個時候,宇文愷沒必要在藏掖了,畢竟朝廷那邊已經給他傳來訊息,讓他隨時做好準備,監工洛陽的同時,負責督建運河事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