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五章 地無三尺平(1 / 2)

小說:家父隋煬帝 作者:圓盤大佬粗

第615章 地無三尺平

嶺南西道,一共劃分了八個郡,也就是桂州地區加上交州地區。

這兩個地方和廣州地區的最大區別,就是一個窮一個富,朝廷流放嶺南的罪犯,是往廣州流放的,再加上廣州的地理優勢,所以那地方非常富有。

《晉書》記載廣州包出大海,珍異所出,一篋之寶,可資數世。

所以廣州一直以來都是整個嶺南的府,而廣西的欽江縣,不過是老寧家家的地方。

桂州地區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除此之外,還有養魚、種果、種桑、育蠶,桂東地區還有大量金礦,但是因為靠近雲南,也就是東爨(net)和西爨,所以衝突不斷,死人的事情屢見不鮮。

開皇年間,雲南地區設定南寧州總管府,治所在南寧州,也就是現在的雲南曲靖,韋衝為總管,自從韋沖走後,這個地方基本上朝廷屬於半放棄。

沒法管啊漢人不願意去,水土不服,地方烏蠻又太野蠻,根本管不了,所以眼下雲南的情況是,東爨和西爨兩大部落,繼續掌控這裡,每年給朝廷上貢,叫土貢,就是你有什麼給什麼。

這兩大部族,基本上就是彝、納西、僳僳、白族的祖先。

所以在這個地方做行臺尚書令,是件苦差事。

楊銘當然知道李世民幹不了,所以他最近在東宮召開的會議,基本都是在談嶺南的事情。

“整個嶺南的在冊人口,只有四十九萬戶,戶均五人算,人口總計245萬,如果加上大量的隱瞞戶籍,人口也就三百萬多一點,”太子冼馬劉炫道

“而且主要集中在嶺南東道,世民所在的西道,在冊人口只有十五萬戶,總計75萬人,甯越郡為人口最多,為十五萬,這裡地廣人稀,其實比較適宜遷民開墾。”

李綱也認同道“嶺南西道,地廣人稀,有大量的荒地可以開墾,可從狹鄉遷徙百姓。”

大隋關於寬鄉和狹鄉的區分田多可以足其人者,為寬鄉,不足者為狹鄉。

中華自古以來耕地主要就集中在那幾個地方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關中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南方丘陵。

這其中,對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開,眼下正在啟動,歷史上經唐一朝,都沒有足量開,被宋朝開了,而東北平原開,是明清時期的事情。

所以眼下大隋的主要耕地,來自於華北平原、關中平原,以及正在開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

至於南方丘陵,還沒有開,這裡也是在宋朝才開的,這就是為什麼宋朝疆域最小,耕地面積卻不弱於隋唐。

楊銘問道“從哪裡遷徙比較合適呢?”

“應該從牂牁(zangke)郡、明陽郡、黔安郡、沅陵郡遷徙,”李綱道。

這四個郡加起來,面積非常大,開皇年間歸益州總管節制,現在嘛,屬於巴漢地區,在最南邊,其實就是貴州省。

巴蜀,是巴漢和岷蜀加起來的統稱。

貴州省直到明朝時期,耕地數量為91萬畝,同時期的浙江為5631萬畝,廣西1o32萬畝,可見這個地方確實沒耕地。

所以貴州被戲稱為“地無三尺平”,也就是說這地方一塊平原都沒有,不過在後世科學水平的支援下,貴州的耕地面積得到了很大的開。

“那麼遷徙多少人口合適呢?這四個郡,也沒多少人啊?”李百藥問道。

大隋一直都是北方人多南方人少,而南方人主要還集中在江南,貴州屬於西南地區,這地方也是少數民族的集中地,跟嶺南的情況差不多,都不好管。

但是,畢竟古代人民以食為天,食物從哪來,還是耕地,你只要答應給人家地,人家肯定願意去。

何況貴州和廣西本來就是鄰居,民俗雖有差異,但不像與北方那麼差距大。

李綱解釋道“不用多少的,五千戶就可以了。”

差不多就是兩萬五千人到三萬之間。

狹鄉的賦稅,與寬鄉比,是減半的,如今貴州算是狹鄉,廣西算寬鄉,所以遷徙過去之後,是要繳納全稅,對朝廷有益。

其實寬狹的區別,並不是固定的,如果你這個地方人口一直在增長,過了屯田數量,那麼就是狹鄉,如果人口大量流失,比如戰亂,人口少於田畝數量,那就是寬鄉。

楊銘點頭道“可以試一試。”

他現在是西南行臺省尚書令,貴州在他的管轄範圍之內,遷徙人口完全可以自決。

接著,楊銘又道“嶺南這一次,要循序漸進,不能再逼反地方,朝廷已經無力再派大軍鎮壓了,伱們議一議,誰下去合適?”

李密笑道“世民點名要房玄齡和杜如晦,不如就讓他們去吧。”

這倆人願意去嗎?願意個鬼。

我現在是太子近臣,正處在事業的上升期,你讓我去輔佐李世民?開什麼玩笑。

房玄齡皺眉道“安撫山東的事情,東宮一直都是我在處理,我走了,山東不管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