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徐達回京

朱棣的燕王府是一座宏偉的建築,規模適中,既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與以前的皇宮小院相比,它的規模要大得多,房間數量也有所增加。這座王府設施齊全,有會客廳、書房、客房和大通鋪等,為朱棣的居住和辦公提供了舒適的環境。

在會客廳中,朱棣會接見重要的客人或官員,討論國家大事。書房則是他處理政務、讀書和休息的地方,環境寧靜雅緻。客房則用於招待來訪的官員或親友,大通鋪則是供王府內的下人居住的地方。

此外,燕王府內還有花園、池塘等休閒設施,供朱棣休息和放鬆。整座王府佈局合理,功能齊全,體現了當時皇家建築的精美與奢華。

在明朝初建之時,朱元璋尚未決定讓皇子們分封外地。工部因此按照舊時吳王府的格局,計劃翻新一座王府。他們拆除了戰亂遺留的破敗房屋,準備大興土木。然而,正當工程即將啟動之際,朱元璋的節約之念驟然湧現。

他轉念一想,這些王爺未來都要離京赴藩,那這新修的府邸豈不成了他們歸來時的歸宿?工部聞訊後一陣愕然,早知如此,何必在皇子們府邸動工之後才來搞這出?現在改建已然來不及,幾個大齡皇子的府邸都已初具規模。

為了節省銀兩並提高空間利用率,工部決定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縮建。王府周遭原本與王府相通的建築,紛紛被改造為商鋪或豪宅,對外出售。於是,福記錢莊和即將開業的福記酒樓便應運而生,與王府比鄰而居。

鮮為人知的是,工程竣工後,來福悄悄買下了部分房屋。他令人在地下挖出一個地下室,巧妙地與燕王府連通。當然,他並未貿然挖通,而是在關鍵位置留下伏筆,待到燕王入住後再行接通。

那時,明朝初立不久,戰火尚未完全平息,朱元璋忙於對外征戰與恢復民生。他未曾料到,日後錦衣衛成立時,四子朱棣會成為重點關注物件。而那時,居住在燕王府周遭的人,都會被視為可疑人物。

然而,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朱棣居然是一位重生者。他佔得了先機,一切盡在他的掌握之中。這王府雖小,卻是他崛起的大舞臺。在這歷史的旋渦中,他將如何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

自從他入住王府之後,人們現他變得極為神秘。大門緊閉,幾乎不踏出王府半步。除了偶爾前往皇宮向皇帝請安,以及與徐妙雲共度時光,他便深藏於府中,彷彿與世隔絕。

他對外宣稱,自己正在府中潛心讀書,修身養性。然而,這其中隱藏的真相,卻鮮為人知。每當有宮中的人前來拜訪,檢視王府所需,他們只看到朱棣在庭院中忙碌的身影。他挖土堆假山,製作各種物件,還親自種植了一些美麗的花兒。

這些花兒,據說是他要送給徐妙雲和馬皇后的禮物,一部分則是用來裝點王府的庭院。但事實上,這些土是從何處挖來的呢?誰也不知道,那些土其實是朱棣挖通地道所挖出的泥土。至於花的去向,的確如他所言,一部分送給了徐妙雲和馬皇后,一部分用來裝點王府。

然而,在外人看來,這個燕王已經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不再是那個鋒芒畢露,出盡風頭的人。他變得低調而神秘,彷彿在醞釀著什麼重大的計劃。而這一切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真相?只有朱棣自己知道。

在明朝的宮廷中,權力的爭奪和平衡總是微妙而複雜的。燕王朱棣,曾經的人們眼中的天賦異秉的少年,如今在京城中的存在感卻與他的聲望並不相符。他的王府護衛並不多,甚至比不上新晉開府的晉王。晉王一上任便要求宮中為他安排了十二名精壯的護衛,日夜操練,彰顯其武勇與威嚴。晉王放言,一旦就藩,他將依靠這些護衛來抵禦蒙古人的侵擾。

然而,晉王如此高調的行事風格,無疑觸動了朝廷中正在崛起的文官集團的敏感神經。他們看待晉王的目光中,既包含了警惕也夾雜著不滿。畢竟,一個王子如此明目張膽地擴軍備戰,是否真的只是為了抵禦外敵?

朱棣只有除開劉五外只有六名護衛,但是這六名護衛由劉五親自考核,有兩個是宮裡帶出來的,有四個是來福在外面尋找後經過劉五考核推薦給兵部(藩王的護衛的軍餉由朝廷劃撥,在兵部備案登記)。朱棣出門只帶兩個,其餘均在府邸待命,這得到了文官們的讚賞。

身為太子的朱標,對於這些兄弟們的奇怪的想法和行為早已司空見慣。他曾因某事差點與朱棣決裂,因此深知兄弟間的矛盾若不及時化解,後果將不堪設想。他決定吸取教訓,對晉王的行為採取一種寬容的態度。只要晉王不做出格之事,他便不會輕易插手。

朱標也對幾個弟弟的性格和野心有著深入的瞭解。在他看來,若論真正的奪位實力,朱棣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朱標也看得出,至少在目前,朱棣對皇位並無覬覦之心。否則,他也不會公開誓表達自己的忠誠。而對晉王,志大才疏形容是完全匹配的,朱棡之所以這麼做,無非就是與朱棣比而已。以前在宮中,有母后疼愛著朱棣,父親認可,老師喜歡,大哥關照。而今大家都出來獨自生活了,自己過自己的日子了。朱棡就不信自己以後會比朱棣差、他腦補朱棣根本就不知道北方兇險,所以只要了那麼一點護衛。而且一天天的幹什麼種花。還要去送什麼徐妙雲。真的是被宋先生給教傻了。

朝廷上下,此時正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傳奇謀士劉伯溫離世,使得朱標和朱元璋忙於處理他的後事,以及商討國家的未來走向。在這樣的時刻,朱標實在無暇再去關注晉王和朱棣之間的紛爭。身為國之儲君,他明白自己的責任重大,必須以國家大局為重。

劉伯溫在處理太子和燕王之間的矛盾時,已是疲憊不堪、力不從心。他曾多次上書請求辭職,但朱元璋因事務繁忙,又需制衡淮西集團,其中以李善長為,所以一直未予批准。

淮西集團的部分武將對於劉伯溫頻繁干預內政事務十分不滿,常與之針鋒相對。實際上,劉伯溫的長處在於奇謀和協助制定大戰略,本不應過多介入內政事務。但很多事情並非他能左右,加之與淮西集團的關係緊張,使他不得不深入介入。

在國朝初建的時期,許多分工並不明確,一些本應由宰相承擔的工作也落在了劉伯溫的肩上。然而,他缺乏李善長那樣的豐富經驗和人脈,只能事必躬親,最終導致身體完全垮掉。相比之下,李善長則保養得很好。

劉伯溫的困境和勞累,既體現了他對國家事務的盡心盡責,也反映了初建國家的種種弊端和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太子的寬容、燕王的低調和淮西集團的強勢,都只是這複雜紛爭中的一部分。國家的未來,將如何走向,還需時間的見證。

在處理好劉伯溫的身後事後,李善長也有一種兔死狐悲的感覺,他的年紀也大了,之前也是代表著淮西集團不得不在丞相的位置上坐著,如果他不做,就可能劉伯溫坐,那是不可容忍的。但是,現在劉伯溫去了,自己的培養的接班人,也成長起來了。而這個接班人則是後來大屠殺的開端,胡惟庸。但是李善長也不敢馬上辭,這不是告訴朱元璋,對手沒有了,我就可以走了。李善長需要為胡惟庸奠定一些基礎。

洪武八年,朱元璋招回徐達,他需要徐達坐鎮金陵一段時間,協助自己協調內部一些事情。同時要把朱棣和徐妙雲的婚事給辦了。他也聽馬皇后說了徐妙雲去看朱棣的事情以及徐妙雲對朱棣說的話。對此也十分感動,把常氏和徐妙雲對比,朱元璋真的無語了。後來朱元璋屢屢給予徐妙雲賞賜,就是為了表揚她。

這一天,徐達回到京城,向朱元璋詳細彙報了他在北平囤兵防禦的情況以及加強邊境防線的構想。朱元璋對徐達的計劃表示了贊同和支援。他對徐達說:“朕和你從小就是好兄弟,如今更是即將成為親家,真是親上加親。不過,如今的朝廷內部情況頗為複雜。劉伯溫已經離世,李善長可能也有退意。只要胡惟庸能夠獨當一面,李善長就會退下來。淮西的勢力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直至永遠。”

朱元璋的這番話讓徐達不禁感嘆,淮西的兄弟們確實眼光長遠。但同時,徐達也感到一絲不安。他雖然是淮西集團的一份子,但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並不深入參與集團內部的事務。他與淮西集團的其他成員僅保持表面的禮貌往來,真正交心的只有從小一起放牛的兄弟湯和。

聽到朱元璋的這番話和那冷笑聲,徐達背上不禁冒出一股冷汗。他深知,如今君臣名分已定,自己必須更加小心行事。這已經不是小時候的玩耍,而是關乎權力與地位的複雜鬥爭。徐達決定,今後更要謹慎行事,以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煩之中。

朱元璋在和他閒聊了幾句,徐達也詢問了下馬秀英的健康,在得知身體健康有點問題的時候,也不由得有些擔心,但是想著宮中的禮數也不好就此去看望,還有自己剛回京城,還沒有去家裡呢。朱元璋看出了徐達的擔心,他告訴徐達只是馬秀英只有些慢性疾病,不用擔心,先回家去,改天馬秀英再宣召他們進宮團聚。徐達聽了也就放心了,隨即告辭回家去了。

當徐達從宮中返回時,家人早已得到了親兵的報告,並做好了迎接準備。他們熱切地期盼著徐達的歸來,因為他長時間在北平訓練軍事,防禦北元,每次回來都是匆匆忙忙的,難得有長時間的陪伴。

徐達先沐浴了一番,洗淨了征塵,然後召集子女來到跟前,關心詢問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他深知自己作為父親和將領的責任,不僅要在戰場上保衛國家,還要在家庭中盡到父親的關愛和教導。

在得知一切安好之後,徐達心中寬慰了許多。這時,僕人來稟報說飯菜已經準備好,一家人可以開飯了。徐達與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著這頓團圓的飯桌時光。他們談笑風生,分享著彼此的故事和思念。這頓飯,雖然簡單卻充滿了家庭的溫馨和幸福。

對於徐達來說,這是他難得的與家人共度的時光。他知道,身為國之重臣,自己肩負著重要的職責和使命,但也深知家人的支援和理解是他在戰場上奮勇向前的動力。在這團圓的時刻,他感到無比的滿足和幸福,也更加堅定了為國家和家人而戰的決心。

飯後,徐達還調侃了下徐妙雲,說她快嫁人了。還說自己好好的一朵花就被朱重八的四兒子給拱了去了。徐妙雲面上雖羞惱,卻又隱隱有些期待。也恭賀了徐允恭得了個散官銜,也誇獎他忠心為國,為君父分憂。

在家人都安睡之後,徐達把徐允恭單獨叫到書房,想要了解更多關於信中提及的藍玉襲擊朱棣的詳細情況。

徐允恭深知隱瞞不住,便將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如實告訴了父親,包括自己在朱棣來訪時的感受,內心的糾結以及最終為何選擇遵守禮法等情況。他坦誠地分享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希望得到父親的指導和建議。

徐達仔細聆聽著兒子的敘述,不時地點頭思考。他對徐允恭的誠實和坦白表示讚賞,但也嚴肅地指出其中的風險和不足之處。他教導兒子在面對複雜情況時要更加冷靜和明智,權衡利弊,做出更加符合自己價值觀和家族利益的決策。

徐達感嘆道:“有些事情真的是身不由己,這個事情中可能憑著自己熱血上頭幹事的只有燕王和藍玉了,只是燕王是謀定而後動,藍玉是被利用了。”

徐允恭提及了朱元璋正式下旨賜婚的事情,表達了自己對未來太子黨和燕王爭執的擔憂。他擔心家族會因此陷入困境。

徐達沉默了很久,深深地嘆了口氣。他告訴兒子,自己其實非常厭惡這些政治鬥爭,但身不由己。這次,他需要留在金陵,協助朱元璋鎮守京城。同時,朱元璋也希望他能在政務上制衡淮西集團推薦的李相的接班人胡惟庸。

徐達自嘲道,他和朱元璋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出身,投軍後才逐漸學會認字和寫字。他承認自己並不擅長政務,更擅長打仗。但無論怎樣,他和兒子都要牢記忠君報國的信念,堅守本心,遵守禮法。至於世人的評價和是非功過,留給他們去評說。只要他們一家人團結一心,特別是有了女兒的存在,徐家就不會走到絕路。

這番話,既是徐達對兒子的告誡,也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在權力與地位的鬥爭中,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和原則。而這份堅守,也成為了徐家在風雨飄搖中的明燈,指引著他們前行。

次日,徐達帶著徐允恭、徐妙雲前往朱棣的王府。他離開京城已經好幾年,想要親自了解一下這位即將成為自己未來女婿的燕王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雖然他明白自己無法阻止這門親事,但親自去了解一下還是能讓他更加放心。

徐達與徐允恭一同騎馬前往,而徐妙雲則坐軟轎。沿途他詢問了徐允恭當日護衛朱棣的具體情形。徐允恭詳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包括朱棣的謀略、行軍章法等。

徐達聽後,不由得感嘆道:“這個朱棣確實謀劃無遺漏,行軍章法頗有門道。若真有那麼一日撕破臉,究竟鹿死誰手還真的很難說。”他心中也明白,劉伯溫所說的確實有道理。從朱棣離開太子府的那一刻開始,太子和藍玉就已經陷入了被動。

但他並沒有把話說出來。其實他心裡更加在意的是,朱棣在外面有援手,而且不止一個。否則,一個孩子怎麼可能迅到達自己的府邸呢?街上的那些人力車伕肯定與這件事脫不了干係。還有,朱棣怎麼會那麼恰巧在鑼鼓巷堵住了藍玉,並且搞出了那麼一齣戲,還驚動了湯和。這一切的背後,肯定有著更加複雜的內情。

這一路走來,徐達不禁感慨萬分。他知道,這個燕王絕非等閒之輩,未來必定會在大明王朝的政治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而自己的女兒,也將成為這段歷史中的一部分。

到達燕王府後,徐達準備讓人徐允恭去通報下,這是禮儀,一般拜會高階官員以及有地位的人,都會準備名帖,請門房通報,得到主人的同意後,要麼主人前來迎接,或是門房帶去客廳用茶與主人家見面,主人因故不見面,自己要知趣走人。或是留下要說的話和事情,一旦主人家不在,門房會告知去向以及回來的時間,訪客要麼就在耳房處休息,要麼被帶到客廳喝茶等候。但是徐允恭卻說不用,他朝妹妹努努下巴,意思讓徐達看徐妙雲的操作,徐妙雲從轎子裡下來直接就進去了。門房在耳房看了一眼後什麼也沒有說,只是望了望外面站著的徐達等人。徐達困惑的望了望徐允恭,意思是這是怎麼回事,徐允恭嘆了口氣說,對於我們妹妹而言就沒有講禮法的道理,我們是不用通報的,因為就沒有其他人來。除了送東西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