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百世之師:和聖柳下惠,四大先賢之一,可知哪四大?

魯國,真的要走下坡路了嗎?我們在後面細細道來。只是,柳下惠卻是沒法看到了。

公元前621年12月3日,周襄王31年,魯文公6年,魯國曆史上一位傑出人物柳下惠去世,享年一百歲。

柳下惠是公認的春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魯國曆史上又一位聖人級別的大牛人。

魯國曆史上,總共出過四位聖人。第一位是周公姬旦,被儒家視為聖人。第二位正是柳下惠,被稱為和聖。第三位是孔子,人稱孔聖人。第四位是孟子,人稱亞聖。

和聖柳下惠,是與清聖伯夷、任聖伊尹、時聖孔子相併列的四大先賢,這是孟子的評價。用孟子的話講,伯夷是聖人之中清高的人,伊尹是聖人之中負責的人,柳下惠是聖人之中隨和的人,孔子是聖人之中識時務的人。

為什麼這樣說呢?

伯夷是商朝孤竹國國君長子,本應繼承君位。但他認為如今大商王朝施行暴政,天下到處是暴民,自己不願事奉,所以隱居到了北海邊,希冀著天下清平。

孤竹國君只好將君位傳給了伯夷三弟叔齊。但叔齊卻非得把君位還給伯夷,伯夷堅決不肯接受,最後逃亡去了西岐,叔齊居然也追到了西岐。

兩人都認為,商王朝都是自己要輔佐的王朝。但此時商王朝殘暴腐敗,故先隱居起來,等到政治清明國泰民安了,再去治理孤竹國。但後來武王伐滅了商王朝,伯夷、叔齊堅決不肯大周王朝的子民,最後雙雙餓死於陽山。

對伯夷來說,你周武王不是自己認定的天子,自己不會去輔佐;你大周王朝的百姓,不是自己原先大商王朝的百姓,自己不會去治理。

伯夷就是這樣一個人,天下太平,就出來做事;天下混亂,就退居田野。事奉君主,並不是為了權力和財富,而是要看是否值得自己輔佐。

這樣的人,相當於員工挑選老闆。用現代的話來講,清高了不是?但人家確實有才啊。不管如何,孟子認為,伯夷乃聖之清高也。

伊尹也是大商王朝的賢人能人,其道德、學問、經濟、事功俱全,擔任商王朝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的最高行政長官。伊尹整頓吏治,體貼民心,洞察國情,實現了大商王朝的經濟繁榮和政治清明,輔政五十餘年,為商王朝興盛富強立下汗馬功勞。

對伊尹而言,無論君主是誰,都可以侍奉;無論百姓如何,都可以治理。因此天下太平也出來做官,天下混亂也出來做官。伊尹很自信,相信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可以將百姓治理好,無論原來的天下是怎麼樣的,自己一定可以使天下太平。

這樣的人,就是視天下為己任,故孟子認為,伊尹乃聖之責任也。

至於孔子,我們以後會大講特講,綜言之,孔子就是努力追求上進,總希望一展胸中所學,為社稷百姓作出貢獻。但一旦他認為應該離開,就立即離開,絕不猶豫。一旦他認為捨不得離開,就會嗟嘆惋惜,希望有所轉機。

具體的例子就是孔子離開魯國時,可以說是一步三回,希望國君挽留,走時也走得慢吞吞的。他也曾經赴齊國求官,但被拒絕後準備離開。結果他的弟子說飯已經快燒了,米都淘了下了鍋,要不吃完飯再走。孔子卻要求將米從鍋裡挖出,大家立即收拾行裝離開齊國。

在孔子看來,該追求的要用心追求,追求不到了要立即停止。該幹就幹,該走就走。能做官就做,不能做官就走人。這叫什麼?這叫識時務。所以孟子認為,孔子乃聖之識時也。

孟子對四位聖人的評價是非常高的,認為如果他們能有機會治理一個大國,憑其經天緯地之才,一定能夠人心歸服,得到天下。但是,如果要他們去行一不義、殺一無辜而得天下,那他們都一定不會去做。

柳下惠,我們前面剛講了大量他的故事,概言之,柳下惠就是一位不論國君是怎樣的人,都願意侍奉。而且不論給予自己的官職是大是小,都能夠認真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當官時,他不隱瞞自己的才能,嚴格堅持原則為人處世。被罷了官也不怨恨,窮困時不憂愁,富貴時不炫耀,與誰相處都合得來。

這樣的人,就是隨遇而安,心平氣和,所以孟子認為柳下惠乃聖之平和也。

想想看,如果我們能夠與這位和聖柳下惠相處一段時間,會不會感覺到一種脫的為人處世氣度?如果自己心胸狹隘,應該會變得寬容大度;如果自己尖酸刻薄,應該會變得老實厚道;如果自己牢騷滿腹,應該會變得心平氣和!

這樣的人,當然足可以稱之為百世之師。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