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不得膰肉:為何孔子在未得到魯定公膰肉賞賜後下了離魯決心?(1 / 2)

顏濁鄒在衛國有一位好師長,蘧伯玉。

可以說,顏濁鄒自齊國逃亡到衛國時,是蘧伯玉最先伸出了援助之手,並向衛靈公推薦了顏濁鄒。

蘧伯玉,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春秋時期衛國著名的賢大夫,在衛獻公初期就繼承父親蘧無咎大夫之職。

要知道,在衛國,蘧伯玉所在的蘧氏家族是衛國名門望族,歷代宗主都在朝中為大夫,蘧伯玉更是蘧氏家族的嬌嬌者。

蘧伯玉的政治主張是以德治國,無為而治。他倡導上至國君下至大夫,都應該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以此感化、影響百姓。

貌似,治國沒什麼難的,只要執政者自己做好了,百姓自然會跟樣,一切都好了。

這就是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重要核心思想之一,但這個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亂作為,尤其是不要亂折騰。但無為的前提必須是有讓百姓遵循的東西,百姓得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

儒家認為百姓應方遵循的是禮,法家認為是法,道家認為是人。至少蘧伯玉認為是德行高尚的人。

從某種意義上講,道家、法家、儒家,以及其他的什麼家,說到底都是為了如何治理國家而誕生的,這是共同的根。

蘧伯玉一生的實踐不但令衛國人讚美,也令在大周王朝圖書館的那位老子先生非常欣賞他。

老子是孔子最佩服的人之一,也是孔子的老師。所以,孔子自然也得知在大周王朝的同姓諸侯國衛國,有一位叫蘧伯玉的大賢。

孔子把蘧伯玉視為自己的良師益友,雖然他們從來沒見過面,但孔子在給蘧伯玉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的敬仰之情,不止一次。

蘧伯玉也在回信中表達了自己對孔子的敬仰之情,也不止一次。

可惜,這兩位那個年代同屬最偉大行列的思想家的書信沒能傳世。但可以相信的是,兩人之間的互相敬重是自肺腑的。

於是,孔子和蘧伯玉就成了朋友,分屬兩個國家的朋友,而且是忘年之交。

蘧伯玉長孔子三十來歲!

此時的蘧伯玉,已經快9o歲了。

衛國的蘧伯玉和顏濁鄒,魯國的孔子、顏回、仲由這五位大佬,就由這樣關係相連了。

如果孔子要離開魯國去國外展,最好的選擇看來就是衛國了。

但此時的孔子還在魯國,他實在捨不得離去。

當仲由勸他可以走時,孔子滿腹惆悵,嘆了口氣道“再等等吧。”

孔子在等什麼?等這次郊祭。

郊祭是國家最重要的祭祀活動,分祭天、祭地、祭日、祭月,其中冬至祭天於南郊,夏至祭地於北郊,東郊和西郊分別祭祀日和月。

這次在南郊舉行的這次冬祭,規模最為盛大,是一次祭天活動,魯定公必須親自參加,而且還要在祭祀以後親自分膰肉。

膰肉,用於祭祀上天的熟肉。將膰肉賞賜臣子,是當時最高規模的國君賞賜。

孔子對仲由、顏回等弟子道“丘知道汝等之意,也知國君之難,更知國君知丘之意志,只是季氏、叔氏、孟氏為一己之私,國君和丘實在舉步維艱。

尤其國君,肩之重壓,可想而知。

但丘還是希望國君能回心轉意,不懼三桓阻撓,繼續推行禮制。如此,那丘及汝等尚可為國為君竭精盡力,魯國復興有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