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孔子赴蔡(2)(1 / 2)

當然,這段歷史是有爭議的。那就留給歷史學家們去爭議得了,我們只需要知道,春秋走到了末期,蔡國仍是活著的。

雖然活得不那麼堅挺,但至少要比歷史上那些牛氣沖天的諸侯國要活得長久。

之所以說蔡國活得不那麼堅挺,那是歷史上蔡國是曾被滅過幾次的。

第一次當然是三監之亂後,當時定都祭地的蔡國因參與叛亂,最後得到的懲罰是國君叔度被流放,所封的祭地給了別人,這意味著最早的蔡國(即祭國)被滅。

後來,蔡仲憑功勞重新復了國。

第二次是公元前531年,楚國國君楚靈王將蔡國國君蔡靈侯誘騙至楚國的申邑,最後殺了蔡靈侯,宣佈蔡國滅亡。

但僅僅過了一年,即公元前530年,楚國爆發內亂,楚靈王被殺,其兄弟公子棄疾奪得王位,即楚平王。楚平王為博取國際良好形象,宣佈蔡國復國。

再次復國的蔡國從此淪為楚國附庸,當時的國君為蔡平侯。

公元前521年,蔡國發生內亂,蔡平侯去世後,世子被殺,蔡悼侯奪得君位。

三年後,即公元前518年,蔡悼侯去世,蔡國國君之位由其兄弟公子申繼承,即蔡昭侯。

按理,蔡國與楚國關係一向交好,尤其是進入春秋以來,一開始蔡國緊緊抱著中原傳統老牌大國宋國的大腿,經常參與宋國組織的諸侯爭霸。

後來,楚國崛起,作為楚國鄰國的蔡國,立即選擇了投靠楚國,成為楚國最忠實的其中一個盟國。

但誰能想到,楚國到了後來,居然把忠心的蔡國給幹掉了?

雖然後來楚平王讓楚國復了國,但蔡國上下有太多仇視楚國的人了。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到了楚昭王時,楚國又幹了一件讓蔡國人氣得北斗轉南的事。

這便是前面提到過的,蔡昭侯朝見新繼位的楚昭王時,因為沒有向楚國令尹囊瓦行賄,結果被楚國扣押了整整三年。

後來,蔡昭侯靠著獻出國寶獲得釋放,從此,蔡國就鐵了心要與楚國對著幹。

於是,在蔡國的策動下,先是晉國率諸侯聯軍討伐楚國。再是吳國突襲楚國,並終於將超級大國楚國給擊敗,甚至讓楚國差點亡國。

從此,楚國與蔡國,成了大敵。

楚國在休養生息了十來年後,此時已經重新站了起來。楚國的第一號敵人是吳國,那第二號敵人,當然是蔡國。

楚國向蔡國發起了軍事行動,蔡國怎麼可能頂得住?

公元前494年春,楚國發兵包圍了蔡國都城上蔡,蔡昭侯無奈,在國庫空虛實在無法獻上國寶的情況下,最後只能向楚軍獻上了大批奴隸,並表示臣服楚國。

楚國收下了禮物,看著實在無法壓榨出什麼油水的蔡國,楚國最後強令蔡國必須將都城遷至離楚國更近的長江、汝水之間。

這意味著,你蔡國如果還敢對楚國不老實,那將隨時遭到楚國更加便利的打擊!

蔡昭侯表面上臣服了楚國,但骨子裡更加堅定了抱堅吳國大腿的決心。公元前493年春,蔡昭侯悄悄赴吳國求救。

結果,吳王夫差兵倒沒派來,反而指示蔡國將都城遷至吳國邊境,這樣就有了吳軍的隨時救援,不用擔心楚國侵犯。

於是,蔡昭侯就想法將都城遷到了州來,即今安徽省鳳臺縣。

但蔡國國內,此時可謂內憂外患,整個國家都亂了。

朝政亂了,蔡昭侯的威望急劇下降,國內分成了親楚派和親吳派,兩派經常吵鬧打架。

民眾亂了,由於飽受戰爭之累,以及國家本就積貧積弱,百姓民不聊生,盜賊四起,有海外關係的很多逃向了國外。

對蔡國恨之入骨的楚國,並不想一把滅了蔡國,而是冷冷看著這個春秋十二之一的諸侯,慢慢在煎熬中死去。

對蔡國只有利用而無真心的吳國,並不想在急欲北上爭霸之時,真正給蔡國以春天般的溫暖,而是不斷忽悠。

楚國大兵入境,命令蔡國將都城遷至離楚國更近的地方。蔡昭侯又氣又怕,先是靠著獻上了一大批奴隸給楚國,再是承諾切實貫徹落實楚國命令,總算讓楚國暫時退了兵。

在遷都一事上,親楚派與親吳派吵成了一團。

蔡昭侯對楚國恨之入骨,他乾脆橫下一條心,寧願將整個蔡國獻給吳國,也不願再受楚國的氣。

公元前493年,蔡昭侯瞞著國內公卿大夫們,私下裡與吳王夫差商議,以遷都至吳國控制的州來為條件,換取吳國對蔡國的庇護。

要知道,此舉只是蔡昭侯的個人行為,根本得不到國人的支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