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擊天下 第256節(1 / 2)

按照司馬珂的說法,“老子從來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他孃的你們這要是打不下石趙,都得給老子撞牆!”

西陽王為大晉第一美公子,又被評為古今四大美男子之一,不但相貌天下無雙,而且詩也做得極好,是個典型翩翩如玉的儒將,但是在眾將領面前說出這番的話來,眾將非但沒覺得粗魯,反而覺得特別的提勁。

就在此時,庾翼的三萬荊州兵,終於也渡過了黃河,然後過枋頭,抵達了蕩陰城下。

如此一來,蕩陰城的兵馬,已達六萬餘人,是開始對鄴城發起進攻的時候了。

…………

鄴城,在隋唐以前,也算是名副其實的“天子之居”,包括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和北齊在內的六個朝代曾定都於此。

從地形上看,鄴城處於太行山脈東麓,屬山川雄險之地,易守難攻,足以拒敵;從位置上看,鄴城據河北之噤喉,為冀州之腰膂,交通南北。優良的先天條件使得鄴城向西可以連線河東之地,向東可以溝通華北平原,向北可以窺視燕雲,向南可以威懾中原。更為難得的是,鄴城位於漳水河畔,土地肥沃,極易發展成為河北的天然糧倉,可以說鄴城滿足了王朝建都的所有條件。

春秋時期,齊桓公為爭霸中原,共建立五城,而鄴城正是其中之一。到了戰國時期,三家分晉,鄴城屬魏,魏文侯以鄴城為陪都,據有河北,虎視中原,魏國由此得以稱霸諸侯。

新朝末年,漢光武帝劉秀佔據鄴城,以河北之地為基,東征西討,建立東漢而擁有天下。東漢末年,袁紹又以鄴城為根基,雄踞冀、並、青、幽四州,一度成為最強的諸侯。

曹操擊敗袁紹之後,雄才大略的魏武帝迅速發現了鄴城的戰略價值,於是親自兼領冀州牧,並將大本營從許昌遷於此地,史稱鄴都,著名的銅雀臺就建於此。西晉“八王之亂”時,成都王司馬穎憑藉鄴城之險,勢力強大到一度把持朝政。

歷史上的石虎將都城由襄國遷至鄴城,只是因為司馬珂的北伐,使得石虎的遷都計劃也擱置了。但是鄴城因為土地肥沃,漳河圍繞,水運發達,經濟富饒,仍舊是石趙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其地位不亞於都城襄國。

司馬珂的大軍,依舊以鄧遐和王猛的一文一武的組合搭檔為先鋒,在前面開路,司馬珂自率羽林騎、陌刀營和虎衛軍為中路,庾翼的三萬荊州軍留下五千鎮守蕩陰,其餘兩萬五千人為後軍。

六萬大軍浩浩蕩蕩的開往河北,司馬珂一路往北,卻是越看越驚心。

這一路荒草連天,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那草叢中的白骨卻是越來越多,有的地方甚至是成片成片的。更恐怖的是,但凡有棵大點的樹,上面都會弔著一具白骨,很顯然是自殺而死。

殘暴的石虎,本身的策略宗旨就是要削減河北之地的漢人,沉重的徭役和賦稅不說,那些底層的羯人,更是變本加厲的欺凌漢人。有的強奪漢人的糧食,有的強迫漢人為奴,有的更是強行霸佔漢人的妻女,在河北之地的羯人數十萬人,高高的盤坐在漢人的頭上,拼命的盤剝和欺壓,使得許多漢人實在活不下去了,要麼反抗,要麼就只能自殺。

再加上前幾年,連續大旱,地裡顆粒無收,還要餓著肚子去服徭役,更是餓殍遍野。哪怕是上山抓鳥、地裡挖野菜、下水抓魚,也被羯人所搶,餓死的百姓又何止數十萬。

光蕩陰城到鄴城的路上,不過數十里,這一路的白骨,又何止數萬。

司馬珂讓將士們一路掩埋著白骨,雖然不能厚葬,但是也要挖坑三尺,讓泥土徹底覆蓋,而不至於一場大雨又露出土面,至少讓這些大晉的漢人子民們入土為安。

雖然說是薄葬,但是軍中刨土的工具不多,而且還要四處收集屍骨,掩埋起來的確極其費時,但是眾將士並沒有什麼怨言,反而對司馬珂愈發的敬重。

由於此時天氣極熱,司馬珂要求眾將士都是四更時分就起床行軍,到晌午太陽大的時候就停止行軍,再加上這一路要掩埋漢人的屍骨,一天也就走二十幾里路。但是蕩陰城到鄴城只有五十餘里路,到了第三天的晌午,司馬珂的中軍終於也抵達了鄴城之下。而背嵬騎及隨行的輔兵、民夫等上萬人,早已抵達,並已在鄴城之下安營紮寨。

司馬珂遠遠的便看到了太行山邊的鄴城,不禁微微吃了一驚。

鄴城的城池之大,絲毫不亞於洛陽,從南面望去,東西兩面長達足足有十餘里,光城門就有三個。若非他視力極佳,普通士卒視力差的站在南門城下朝兩旁望過去,簡直就是兩頭望不到邊,似乎橫亙在面前的不是一面城牆,而是一道長城。

城樓之上,兇悍的羯人林立,一眼望過去,光南門城樓這一面,值守計程車卒便有數千人之多。

而更令司馬珂頭疼的是,整個鄴城西面臨太行山,南面、東面兩面都是護城河,而且那護城河引漳河之水而入,極其寬廣,僅僅只能透過幾座石橋才能跨過那護城河。

這果然是一個易守難攻之地,怪不得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地方割據勢力都選擇以鄴城為都。

第389章 出使乞活

鄴城。

西面是太行山,也是石虎的千里獵場所在。

不到鄴城,司馬珂雖然知道石虎的殘暴,卻不知道石虎是如此的殘暴。千里的獵場是什麼概念,那就是一箇中小型的國土全部被用來蓄養野獸,以供石虎打獵為樂。

這千里的獵場不但有山川河流,還有大片大片的耕地,百姓的居住區,全部被劃為獵場。被羯人所殺的漢人,也全部扔到了鄴城以西的獵場,用來餵食野獸。

從那西面的方向,雜草叢生之中,不時的傳來虎豹的恐怖的吼聲,令人不寒而慄。

晉軍的營寨立在鄴城之南,當夜就有一隻斑斕猛虎來造訪,大搖大擺的走向轅門,驚動了整座大營的巡營士卒,最後出動了二十餘人,還傷了一人,才亂箭搞定了那隻斑斕猛虎。

這群野獸是吃過人肉的,故此知道對人的攻擊性極大,看到人類就像看到鮮美的食物。

司馬珂抵達之後,當即組織獵殺野獸,司馬珂自己也親自參與了狩獵行動。狩獵的主要兵馬是背嵬騎,還要部分重甲步卒,兩者都揹負十石大黃弩,不同的是背嵬騎手執的是五米長的馬槊,而重甲步卒是手執六米長的竹矛。眾將士都是成群結隊而行,又手執長達五六米的兵器,猛獸根本無法近身,即便真的有近身的猛獸,還有重甲保護。而虎豹熊野豬等猛獸,雖然極其兇猛,終究是血肉之軀,在十石大黃弩的勁射之下,中之便倒。

由於石虎近期許久沒來獵場,而且獵場內的野獸不允許任何人傷害,哪怕是被投石也要被除以極刑,故此獵場中的野獸數量極多。一連五六天下來,眾晉軍獵殺的大大小小的野獸多達數百隻,也算是給晉軍額外補充了一番肉食。野味的味道雖然在當時的烹飪條件之下,做得味道並不好,但是好歹也是肉。

司馬珂兵臨鄴城,沒有攻打城池,反而率眾打起獵來,很顯然一開始就沒做強攻的打算。

鄴城一面環山,兩面是寬廣的護城河,羯人只要以重兵堅守北門即可。若是強攻的話,不知得拿多少人命來填,還未必能攻得下,司馬珂自是不會做這種蠢事。

他令背嵬騎和一萬虎衛軍在鄴城南面紮營,餘下一萬虎衛軍、陌刀營、羽林騎和庾翼的三萬荊州軍全部駐紮在鄴城的東面,沿著漳河西岸,綿延六七里。

由於鄴城西面是太行山和獵場,守住了南面和東面,羯人只有北面一條路可以撤逃,也算是圍三闕一。同時令羽林騎出動,每天在北面方向來回逡巡,截斷羯人的運糧通道。

司馬珂以重兵守住漳河一帶,如此晉軍運輸船隻便可從白溝及蕩河進入漳河,糧草輜重等物資便可綿綿不絕的運送而來,就算跟羯人耗個十年八年都不成問題。

而且漳河以西,是華北平原大片大片的麥田,此時已到了農曆七月中,再過一個多月,麥子就成熟了。晉軍擋住了東面,羯人想要割麥就食是不可能的了,這些麥子只能落入晉軍的手中。

鄴城之內,足足有五六十萬人口,沒有東面的麥糧,又被截斷糧草,是堅持不了多久的,如果沒有援兵的話,自然是不戰自敗。

但若是有援兵,除非石虎將襄國的兵馬外加黑槊龍驤軍全體出動,否則援兵來了恰好讓背嵬騎來一波經典的圍點打援。

再說,對於鄴城內的石遵來說,姚弋仲的羌兵就是個大麻煩。姚弋仲連續兩次不戰而逃,出工不出力,就算掩飾的再好,石遵又不是傻子,自然心知肚明。羯人和羌人的矛盾遲早會衝突,就算不發生衝突,姚弋仲也不可能陪著羯人在鄴城之內坐以待斃。

所以,對於司馬珂來說,此戰是穩操勝券,鄴城也是囊中之物,根本無需用將士填命來換取勝利。

而為了進一步坑一把石趙,王猛又向司馬珂獻計,前往河北廣宗聯絡李農的乞活軍,威逼襄國,令石虎腹背受敵,分身乏術,這樣破鄴城的勝算則更大。

李農雖然曾經是羯趙的官員,甚至位居一品的司徒,但是東燕城之戰大敗之後,擔心被石虎懲治,直接逃到了廣宗。李農利用其在羯趙的身份,加上是乞活軍昔日的領袖李惲的族侄,便成了廣宗數萬乞活軍的領袖。

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雖然李農曾跟隨羯趙,但是卻是個漢人,而且跟羯趙已經鬧翻。而乞活軍則一直是跟羯趙在抵抗,也一直認同大晉政權,所以可以拉攏為盟軍,增加一股牽制羯趙的力量。

…………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