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武舉的必要性(1 / 2)

這段時間又生了許多事,李賢因身體不佳三次請辭後,告老還鄉。

連中三元的商輅補充進來,內閣一把手由陳文擔任,不過吏部尚書卻懸而未決,沒了吏部天官加持,內閣輔也就成了有名無實。

內閣跟六部的聯絡,再次被掐斷,涇渭分明。

小恆子出了皇宮,不過朱見深對其很優待,在中官村給其購買了一片地,並建了宅院,還賞賜了不少錢財。

新任司禮監掌印太監,改換成了一個叫懷恩的人。

與此同時,萬貞兒也封了貴妃,百官卻出奇的沒有打鬧,朝局短暫平靜下來,至少表面上如此。

四月初,朱見深下達了登基以來,第一次正式詔書,加徵商稅。

準確來說,此詔書並未下達,因為到了禮部就卡那兒了,繼而百官鬧騰起來。

大罵皇帝不體恤黎民百姓,稱加徵商稅最終損害的是百姓利益,而非商賈。

這一點,他們倒也不是胡說,加徵商稅,確實會一定程度上損害百姓利益,只不過…商賈受損更重。

但這就是大明的官場,在廟堂上,百姓是最重要的,但在民間……呵呵。

百姓往往只是他們的籌碼,用以對抗皇權,為自己謀私的籌碼。

非但如此,他們還善於在民間製造輿論,百姓愚昧,往往會覺得滿朝忠臣,皇帝昏庸,殘暴,不顧及他們死活。

到頭來,百姓只得到一丁點實惠,甚至都沒得到實惠,但都會感念誰誰誰的好。

而皇帝……卻永遠是捱罵的那個。

在這個皇權不下鄉的時代,地方官員可操作性太強了,加之他們和朝中官員關係密切,到頭來妥協的大多是皇帝。

除非……如朱元璋那般,根本不逼逼,說砍你頭沒商量。

但朱見深不是朱元璋,即便他想那麼做,也沒那個政治土壤,如今的大明,已經不是洪武年間的大明瞭。

誠然,它變得更好了,更強大,更富足;然,它也變得更壞了,更腐敗,更黑暗;大明依然是那個大明,卻又生了巨大轉變。

稱不上壞,但也算不上太好。

可就是這樣,它依然可稱作盛世,因為新作物的引進,百姓不用餓肚子了,因為海商的開啟,百姓也有了活計。

在封建王朝時代,對生活在這時代的百姓來說,它就是盛世,即便它有很多陰暗,但它依然是。

沒辦法,歷朝歷代都是這樣……都習慣了。

這樣,已是極好。

朱見深妥協了,最後只象徵性加徵了一成商稅,百官也沒有過於得寸進尺,詔書很快頒佈下去,得以實行。

就這樣,朱見深又成了好皇帝,體恤黎民百姓的好皇帝。

事實上,現在的大明雖然富足,但朝廷卻很窮,因為隨著生活改善,勞動成本也提高了。

最直觀的體現就軍隊,以前有飯吃,再隨便給倆小錢,就能讓人賣命,但現在行不通了,有了更好的選擇,誰也不想再過腦袋別褲腰帶的日子了。

以前他們沒得選,現在他們想過安逸的生活。

這沒錯,但問題是都想過舒坦日子,最後的結果,必然是誰都過不上舒坦日子。

李青也在思索對策,卻毫無頭緒,從表面看,最理想的策略就是廢除軍戶制度,改募兵制。

但募兵制也有個重大缺陷,那就是太燒錢了,真要那麼做,僅是額外支出的白銀,每年都多達數百萬兩。

打仗是會死人的,當然要比做工要高許多,這是沒辦法的事。

一年數百萬短期咬咬牙,還是能支撐的,但長此以往下去,財政赤字太大了,搞不好就會崩潰。

這還只是客觀因素,更可怕的是,一旦廢除軍戶制度,大明軍隊立時就會分崩離析!

從區域性開始搞?

別開玩笑了,不患寡患不均在哪兒都適用,在軍隊這麼弄,屬實是茅坑打燈籠。

思索再三,唯有一法——搞武舉!

開啟武將的上升通道,抬高武將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提高人們從戎熱情,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大明軍隊的實力,才能跟日益壯大文官體系抗衡。

這個權力場,不能只有一種聲音,但隨著文治展,戰事的減少,文官的話語權越來越大了。

其實武舉自洪武朝,朱元璋就開始搞了,但一直沒什麼成效,無他,大明不缺武將,且過剩。

到了永樂朝也是如此,朱棣的班底很強,武舉同樣沒得到展,仁宣時期著重文治,而到了正統時期,朝局岌岌可危,也沒顧得不上,景泰朝主打一穩定。

因此,大明的武舉從未得到應有的展。

但現在,重開武舉的必要性,已經迫在眉睫。

乾清宮。

李青、朱見深相對而坐,氣氛較之以往,和諧了太多。

朱見深看李青更順眼了,隨著時間推移,他愈覺得絕大數文官比李青更討厭,且不是一點兩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