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人生拐角處—彎道超車(2 / 6)

張平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把幾乎所有對於完美的追求集於一身。她是一位30出頭的女士,做快消品行業的獵頭,來找我做諮詢是因為出現了一個令她糾結的選擇:一個朋友想拉她一起創業,做教育培訓行業。她問我:要不要去?

我問她:你都考慮過哪些因素呢?

張平說自己其實是蠻喜歡教育培訓行業的,而且一直也在關注,但是關注了一段時間後,還是沒有看懂發展前景。自己目前的工作還算穩定,家庭經濟條件也不錯,出去創業並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風險和損失。

唯一的缺憾是:創業本來令人興奮,但這個機會看上去卻不是那麼完美,風險與機遇並存,自己進入之後真能如想象的那般成功嗎?萬一失敗了,怎麼辦?

要不要創業的問題,轉化成了對創業風險評估的問題。

“現在的把握有多大?”我問了一個她一定想過的問題。

“六成?七成?我還不好說。”張平顯得有點沒底氣。

我問張平:“創業把握是多大的時候,你就能夠欣然接受,毅然決斷了?”

“這個,”張平遲疑了,“還真的沒有想過。”

猶豫了一會兒,張平說:“怎麼也得達到八成把握了,我才敢創業吧。”

創業有風險,這也是其魅力所在。每個人都有其風險承受度,評估下,能為風險買單則入,不能承擔就乾脆斷了創業的念想。這個風險承受度與資源相關,與經驗相關,還與膽識和魄力相關。

然而,明知有風險,卻對結果依然有著絕對完美的期待,就會對選擇猶豫不決,告訴自己,不夠完美。這樣的期待不是真的期待,而只是一種妄想,超出目前資源能及的妄想,超出客觀事實可確定的妄想。這樣的妄想往往是一種逃避,由恐懼生出來的逃避,然後逃到完美那裡,把自己掩藏起來。

既然對風險有恐懼,為什麼還想創業呢?

我想知道,在逃避什麼?

成長的不完美

我問張平:“聽上去你的職業、生活狀態似乎不錯,為什麼還要創業呢?”

張平就開始了抱怨:現在的工作讓她感覺太沒意義了,都是非常煩瑣的內容,做的時間久了,缺乏挑戰性。希望透過創業這種有挑戰的事情來克服自己的缺點,追求更多成長,更大格局,從而實現完美。

為了自己的完美,去追求一種實現完美的路徑,卻因為這種路徑的最後結果可能不完美而受阻。好繞的邏輯啊!

但是知道了根源,問題也就變得容易解決了。

一個期待自己“完美”的人,從一開始就不可能擁有更多成長和更大格局:成長一定是基於“接納自己不完美”的基礎之上,是持續發生的,而不是一開始就瞄準了完美無缺。

我們是不是經常見到這樣的人?完美傾向折磨得他們謹小慎微,精疲力竭,苦大仇深。有人會說,這有什麼不對嗎?希望做得更好是對自己有要求啊。這正是“完美主義者”用來欺騙自己的藉口,這是兩回事:對自己有要求,不斷追求更大的格局和更高的境界,那是精進。精進不是以完美為目標的,而是以更好來要求自己的。

所謂追求完美其實是在與事實較勁,與自己較勁,是以消滅缺陷為目標的。很多缺陷可以消滅,更多的缺陷,其實只是優勢和資源的另外一面罷了,消滅缺陷,就是在消滅可能。

隨著我和張平的諮詢繼續深入,她慢慢接受了對於格局的突破需要更多關注興趣優勢,而不是盯著自己的限制和不足。

於是,最開始諮詢的問題,是否接受朋友的邀請去創業,開始轉化為:如何才能提升自己,持續成長?

至於創業,張平希望以成長的態度來看待。

計劃要一步一步實現

持續成長,要看張平自己對於成長的理解和興趣的特點了。

“我更加關注自我的內在成長,關注人,喜歡做助人的事情。”張平忽然想到了什麼,“職業生涯規劃就似乎不錯哦?”

成長性、價值感、持續創新、資源整合和遷移等,一路分析出來,張平似乎還真的可以把職業生涯規劃師作為自己探索的一個方向。

她想了想,說出了自己的困惑:不知道怎麼處理主業和副業之間的關係。在獵頭公司自己是一個合夥人,在職業規劃行業還是個新兵,做起來也必然會佔大量的時間,我不知道該如何平衡它們之間的關係了。

這是新的完美主義,執行中的完美主義會把所有事情集中在一起,希望“畢其功於一役”。我問她:你是不是期待這樣一個結果,既能把現在的本職工作做好,又能創業成功,然後實現華麗轉身,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且成就感爆棚,物質精神雙豐收?而且還在同時實現?

這樣的場景太好了,張平不禁笑了,是不是有點貪心了?

不是貪心,是會帶來焦慮和拖延。一切設想得太完美,就會因為難以達到預期而遲遲不能行動。把所有事情集中在一起,就會讓人產生焦慮感。

處理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用階段性的思維來各個擊破,每個階段找到一個重點,一個一個來。

當我們一起把一個三年的實施計劃定下來的時候,張平立刻就釋然了:原來是可以在三年裡逐步實現的,那我就沒問題了。

很多人只知道自己拖延,知道自己有選擇焦慮,知道自己優柔寡斷,甚至還有些表面上深惡痛絕,而內心喜不自勝地標榜自己有完美主義傾向。但是,他們是否知道,他們的所謂完美,只是給自己找了一個看似高尚的藉口而已。完美,不僅是貪婪,還是恐懼,是缺乏接納和改變的勇氣。

既然完美的根源在於恐懼,我們要做的就是從根本上消除恐懼。消除恐懼,有兩種方法:

方法一,直面困難,直接解決問題。當然,前提是要先分析出來恐懼是什麼。比如張平就是擔心創業結果未知,擔心自己沒有成長,擔心自己平衡不了主業和副業。既然這些擔心都在這裡,那就看一看,哪些是可以解決的:要提升創業結果的確定性,就需要進一步提升創業能力,積累資源;希望成長,就要有方向地提升;平衡主業和副業,就要增加投入的資源。不迴避問題,是一個面對恐懼的基本態度。

方法二,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接納它們。或許有完人,但總是“別人家的”。接納需要的不是胸懷,而是智慧,是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個體可能性的希冀。開始接納的時候,一個人就開始了與環境的融合和對自我的真正關注。世界本來就很完美了,缺陷也是完美的一部分。

執著於追求完美,會讓本可以璀璨各異的職業生涯到處是陷阱,而任何一個完美的陷阱都可以讓人難以自拔。在“追求完美”這個自欺欺人的幌子背後,你有面對恐懼的勇氣嗎?

轉彎看見

完美主義是一種聽上去“不那麼有害”的思維模式,有人甚至會拿來給拖延遮羞,實則是對於目標的貪婪和自己無能的恐懼。克服的方法有兩種:回到目標問本心,在本心那裡,目標就多樣了;執行計劃加時間,如果不是一蹴而就,就切分到最近可以開始的行動。

駕馭能力馬車

我們每個人的能力都不是單一的,是多樣性摻雜在一起,就像馬廄裡的馬,良莠不齊,形色各異。一個駕車高手,熟知馬匹的習性,善於調配,從容有度,能把駕車技術玩成藝術。職業生涯的發展不僅僅只是依靠能力的提升,更要懂得能力策略,學會統率能力。

困惑的浮雲

小北進入職場已經五六年了,從民企做到外企,從外語轉公關,從小公司做到大公司,現在一家國際知名的廣告公關公司工作。這幾年她沒少吃苦,懷著對公關的夢想,生澀而稚嫩的她進入一家民企。從做第一個文案開始,她經歷過老闆的鄙視,客戶的苛責,經過一天天的熬夜、加班,幾年下來終於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她的職業發展越來越好,兩年前進到行業內最好的這家公司。

她找到我,是因為職業出現了危機。

“我可能要離開這家公司了。”她一見面就這樣說,“我最近總犯錯誤,領導已經很不滿意我了,我快做不下去了。”她急匆匆的話語中帶著一種絕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