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稚子面和解憂饃

吳詠與卓文宣三人分開後,就端著面盆和李氏一起來到廚房,現除了認識的卓弢姐弟和陳氏三人外,還有一對姐弟在。

從記憶中得知,卓家大奴李忠是跟隨李氏陪嫁過來的,當時可是轟動了整個復望裡,因為這時一畝良田才值數千錢,而一個壯奴的價格最低也要一萬錢,後來卓家又買來一婢女陳氏賜給李忠為妻,這對姐弟就是李忠夫婦的兒女,姐姐李採,弟弟李苗。

卓家廚房不僅面積比吳家的大很多,而且廚具佐料食材也要豐富些,吳詠在廚房轉一圈,不僅現了一口鐵鍋和一條醃鹿肉,還看到鹽、醬、蔥、姜、蒜、飴、蜜、油、醋等調料。

跟李氏確定一下可以動用的食材佐料,吳詠打算主食做蒸饃和麵條,然後再來個四菜一湯蔥花雞蛋、芹菜肉絲、清炒瓠片、蘿蔔肉、雞絲羹。

這些蔬菜都是儲藏在地窖中,一般都是接待重要客人才取出一些,日常自己家的人都捨不得吃上一口。

規劃好菜式,吳詠開始分配工作李氏和陳氏和麵,卓弢去吳家拿圓案板和擀麵杖,卓婧和卓姳負責洗菜,李採和李苗負責扒蒜剝蔥,他自己則是用恢復些許的精力點製作一個炒菜用的木鍋鏟和兩個蒸饃用的大小不一的竹篦。

這期間,卓弢回來,吳詠又指點李氏擀麵皮,切面條,同時教導陳氏揉搓蒸饃麵糰。

約莫半個時辰後,一切準備妥當,吳詠示意陳氏兩個灶臺同時起火,靠裡一個寬口罐倒入小半水,待水微熱,放入小竹篦,鋪上一層剪好洗淨的麻布,間隔放入五個麵糰,上方又放入另一個大些的竹篾,也是鋪上一層剪好洗淨的麻布,間隔放入七個麵糰。

不大一會,熱氣蒸騰,廚房裡充滿了濃郁的麥香味,惹得眾人不自覺嚥了咽口水。

吳詠則忙的腳不沾地,他不僅要趁著水微熱放蒸饃麵糰,又要將芹菜切成斜段、蘿蔔和瓠瓜切成菱形片狀,然後焯水一遍,還要切蔥花、薑絲、蒜末。

待配菜準備齊全,吳詠開始切肉絲肉片、攪拌雞蛋液,待一切準備妥當,開始起鍋燒油。

先炒個蔥花雞蛋,然後是清炒瓠片,之後是芹菜肉絲、蘿蔔肉,最後雞絲羹出鍋,恰好這時蒸饃也該出鍋了。

吳詠將十二個蒸饃全部取出來,這才拍拍手,鬆口氣道“好了,我先歇會,接下來的事交給叔母吧,剩下的麵糰應該還可以蒸兩罐蒸饃,麵條要剛出鍋的才好吃,可以等叔父他們吃一會後再煮。”

見沒人說話,吳詠抬頭望去,眾人都是一臉崇拜地看著他。

李氏畢竟先前經歷過一次,率先醒悟過來,瞥了一眼大女兒卓姳,誇讚道“詠兒真是好廚藝,以後若是成家,做妻子的都不用動手,就可以享盡美食。”

說罷,就開始將吳詠做的這些吃食分出三份,讓陳氏端到堂屋去。

不一會,陳氏回來,笑道“主家請吳家小郎到堂屋就坐呢!”

李氏又將吃食分出一份,看得眾小又是一頓咽口水,吳詠覺得有些好笑,就開口道“叔母可將蒸饃掰開,將炒菜夾在中間,分給弟弟妹妹們吃。”

李氏笑罵道“你這孩子身子才剛好,就知道收買人心了,難道叔母會餓著她們不成,趕快去堂屋吧,別讓你叔父等急了。”

吳詠嘿嘿一笑,在眾小羨慕的目光中來到堂屋。見禮之後,在右側矮塌跪坐好,就聽叔父卓文宣道“不瞞兩位賢弟,咱們這位吳家賢侄可是有大機遇的人,外人只道他痴傻十年,誰曾想他魂魄竟在太虛之境遊歷。”

李田典和朱裡典驚坐而起,不可置信的看著吳詠問道“此言當真?”

卓文宣假裝生氣道“卓某豈是妄言之人,案上的吃食就是明證,兩位可曾見到,或是聽過這樣的吃食。”

吳詠這時也開口肯定道“好叫兩位叔父得知,侄兒確實在一處幻境中游蕩十年,只是這期間,侄兒因為思念祖母,一直在到處尋找出口,所得甚少。”

兩人聽後,不斷惋惜吳詠錯失機遇。

卓文宣卻是哈哈一笑,“福兮禍兮?兩位賢弟太過執著了,詠兒正是有這般穉子心,才能獲得太虛機遇啊。”

接著話風一轉,“兩位賢弟若是這般一直糾結下去,這太虛吃食可就涼了,到時莫怪愚兄招待不周啊。”

兩人告罪一聲,各自拿起一個蒸饃,咬一口,仔細品嚼,越嚼越香甜,不禁讚不絕口起來。

卓文宣也是第一次吃到蒸饃和炒菜,當下也顧不及已經吃過一次晚餐,跟著一起大吃起來。

等到陳氏將麵條端上來時,三人案上的吃食已經絲毫不剩。

卓文宣在吳家已經吃過麵條,這時倒沒有其他兩人急切。

等兩人吃完麵條,這才面色一肅問道“兩位賢弟以為太虛吃食可否讓詠兒傳名於鄉里?”

兩人對視一眼,李田典先開口道“兄長也知曉,你我三人俱不是官身,位卑言輕,此事還需稟告三老、有秩、嗇夫、遊徼和亭長。”

卓文宣嘆口氣道“哎,只怕到時你我皆身不由己,致使詠兒埋沒才名是小事,咱們復望裡不知何時才能興起啊?”

三人沉默一會,朱裡典拍案道“不如我們先制人,用這太虛吃食先將吳詠賢侄的名聲傳出去,之後再上報官府中人!”

三人商量一會,李田典問吳詠“賢侄,這些太虛吃食可用名稱?不知推廣起來是否容易?”

“叔父是說這麵條和蒸饃嗎?尋常人看一眼便會做了。”

“為何叫蒸饃,可有什麼典故?”

這可把吳詠問住了,他也不知道後世為什麼叫饃?不得已只好亂編道“大概是因為是水蒸出來,又大小一樣吧。”

“叫麵條和蒸饃,有些俗氣了。沒有典故,傳名也有些難啊!”

“吾記得《史記·五帝紀》有記載舜以夔為典樂敎稺子,麵條又是太虛吃食,實乃天授,不如就叫穉子面吧!”

“老子曰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穉子心最為純粹,以吾看可行矣。”

“孟子曰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蒸饃不如叫解憂饃!”

……

吳詠聽他們講典故,不由有些頭大,可事關自己,又不能單獨離開,只好神遊物外,起呆來。

三人你一言我一語,敲定麵條和蒸饃的名字後,又詢問吳詠是否願意教鄰里鄉親們做穉子面和解憂饃。

見他久久沒有反應,卓文宣以為他在介意以前被孤立的事,於是勸解道“咱們復望裡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雖然你小時候受到一些稚童輕視,但那都是小事,你祖母因為要照顧你,無暇分心,你家的田地都是你叔伯兄弟幫忙耕作,分毫未取。”

吳詠這時也回過神來,急忙道“非是小子私心,三位叔父儘管吩咐便是。”

三人又商量許久,眼看夜深了,吳詠有些瞌睡,卓文宣這才止住話題,道“天色已晚,今天咱們就商量到這吧,兩位賢弟早些去休息,明天早上還要勞煩兩位挨家挨戶通知鄰里鄉親們到里門處集合。”

喜歡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請大家收藏人在漢末,種田起家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