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王族去哪兒了?(1 / 2)

木船的工藝很是複雜,但對王偉來說卻只是個小意思。

王偉的木匠手藝是透過手環學習的古代木匠工藝。

木匠手藝並非是中國獨有的,但唯獨被中國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全世界最大的木構建築紫禁城,北京紫禁城角樓巍峨的宮殿能夠令人歎為觀止。

那複雜的程度,和一艘不要求美觀好看,只需要結實耐用,全部都用整體的大料拼接的木船比起來,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所以當一些複雜的工序完成後,學了一個多星期的眾多木匠學徒們也逐漸的找到了門道。

這一個多星期,王偉沒日沒夜的將時間磕在這些木頭上,木船最難的框架已經弄好了,剩下的就是一些繁瑣的打磨,注膠,上板子了。

王偉將這些事情交給了那些學徒,而自己,則是去了陶廠選好了的地址。

那裡的雜草已經被清理乾淨了。

放眼望去,四周都被燒得黑漆漆的,雖然不好看,但視野卻是開闊了許多。

以前部落在地面做標記,都是用擺放石子或者插樹枝的辦法,不過今天王偉帶來了一樣新的東西。

那就是石灰。

這一個星期的時間,磚窯除了又出了一窯磚,不過第三窯暫時將打好的磚坯放在了一邊,改燒石灰了。

石灰石這種東西就像是泥土一樣常見,幾乎大部分的山體都能採集到。

而燒石灰的溫度並不高,只需要九百到一千一百度就行了。

王偉嘗試用磚窯燒了一批,除了品相差一點,顆粒比較大外,其餘的問題暫時都能忍受。

這一批的石灰很快就派上用場了,燒過的土地上用石灰圈起來,能夠有效的預防夜晚毒蟲毒蛇爬入圈內。

而白色的石灰在黑色的土地上看起來格外的顯眼,用石灰畫出來的線再也不用擔心會被挖偏了。

在地勢最高的地方,王偉畫出了一個四米寬五米長的長方形。

按照這個形狀,需要挖出來一個三米深的大坑,這裡的地勢較高,下面應該不會挖到石頭。

六十立方米的土壤在沒有趁手工具,只有木橛子挖掘的情況下,每人每天連挖帶運能夠挖出兩立方米的土。

五個人,只需要十二天的時間就能挖完。

這個坑是用來製作陶窯的,王偉算過,若是從平地建造起一個陶窯,光是燒製所需要的磚塊就需要半個多月的時間。

而現在,採用挖掘的方法,建造一個半地下室形狀的陶窯,一萬兩千塊磚頭用來封頂差不多就夠了。

現在部落的人手嚴重不足,為了能夠節省一些人力,王偉已經到了不得不精打細算的地步了。

就在王偉帶頭破土動工的時候,一行足足有二十多人的隊伍已經順著大河,來到了王族的領地。

這些人,是處在王族下游的幾個部落聯合派遣的使者。

領頭的,是一名身材魁梧不輸王壯的漢子。

這名漢子叫做石頭,是石族的使者。

石族距離王族有兩天的路程,是一個比較強大的部落。

在合歡節上,他們石族用四個男人和王族換到了一個魚籠。

回去後,靠著魚籠捕魚,很快就讓部落的食物豐盛了起來。

而分到的陶罐也成了他們部落老人和孩子們的心頭寶。

在這個時代,人們對於牙齒的保護並不是那麼到位。

每個人都明白牙齒的重要性,沒有一副好牙口,遲早是要被淘汰的。

那些牙口不好的老人在有了陶罐之後,每天進食也不是那麼受罪了。

加了鹽的魚湯喝過後渾身都充滿了力量。

而母乳不足的女人在喝了魚湯後,奶水明顯的充足了起來。

就算依舊沒有母乳的,也能給哺乳期的孩子餵食一些魚湯了。

這個時代沒有那麼多的講究,孩子能不能消化,喝湯有沒有害處,都得讓他們先活下來才成。

身體虛弱的孩子出生不久就會死去,這是時代的選擇,畢竟不是每個部落的孩子都能喝上鹿奶的。

而現在,魚湯也成了這些孩子們的另一個選擇。

但在半個月後,王偉最初送給他們的餌料已經沒有那麼香了,魚籠抓到的魚也一天比一天少了。

不僅如此,當初分到的那些食鹽也很快的用完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