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問野心(1 / 3)

小說:我真沒想當 小說 作者:北三行

朱佑樘一句開經筳,秦墨也是懵了。

經筳起自漢朝,宋朝已成為固定的制度,每月自有大小經筳。明初沿襲了經筳制度,但並不規範。

畢竟是給皇帝講課,明初時候朱元章一天到晚處理國事,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親自過目,哪裡時間聽一幫儒臣之乎者也。

但治天下還是得尊文臣,經延制度還是逐漸向著規範演變,從不定期變成了一年兩期,也就是“春講”和“秋講”。

每一講都是三個月,每月三次經延。

並且從大明戰神朱祁鎮時期被制度化,也沒辦法,朱家人皇帝沒幾個活得長,易產少年天子。

朱祁鎮繼任大統時只有1o歲,朱右樘繼位時和他父親一樣都是剛成年,少年天子不僅要臨時擔負家國重任,更需要不斷學習。

自大明戰神之後的三任皇帝皆是長於後宮婦人之手,對於少年皇帝的學習一事基本都由皇太后點頭做主。

明朝天子所學的東西和天下計程車子大差不差,除此之外可能會多一些理學的經典書籍需要研讀學習。

例如朱見深以前給當朝皇帝朱右樘特地編寫的《文華大訓》等定製版讀物,還有一些關於駕馭人心之類典籍道理。

但經延的作用就很有限了,大部分有效的經延都是較為隨意的日講,而大經延一般都是用來對外表明帝王虛心受諫的大型表演。

大經延肯定是輪不到秦墨一個毛頭小子上去賣弄的,一般都是一些學問深厚的大臣文官。

朱右樘所言的後天經延大機率就是日講,日講的地點在文華殿。一般主持日講的基本都是文臣閣老,要麼就是九卿大公。

不僅如此,日講的人選基本都是由內閣擬定的,禮部與翰林院遞摺子,內閣批准。最後才輪到皇帝選擇,權利其實還在內閣手裡。

現在朱右樘卻直接在早朝之上當眾點名秦墨主持日講,這明顯不符合禮制。一是秦墨資質不夠,二是皇帝繞過了內閣。

這怎麼行?

天下大小事,若是皇權繞過了內閣,這就是文官集團的失敗。

要知道早在十年前,最招朱右樘厭煩的那個老傢伙王恕就曾不停的上摺子對朱右樘的生活指手畫腳。

當時號稱兩京十二部,唯有一王恕。

弘治三君子中,王恕也是脾氣最大的。以國家利益為導向,充分貫徹了領導算個球的信念。

朱右樘寵幸宦官,王恕站出來說皇上你錯了。太皇太后想兒子,孝順的朱右樘剛準備答應,王恕又跳出來說藩王不得隨意入京。

常說伴君如伴虎,脾氣再好的老虎也是虎。秦墨早就知道朱右樘和內閣這些年鬧了不少矛盾,朱右樘也不止一次的用帝王權術擺弄過文官集團。<.

文官作大,外相與內相鬥爭的結果就是出不了名將。天下百姓還是那一批百姓,武勳貴族卻被養成了軟骨頭。

說實話,弘治時期的大明的武德還不如成化年間,即使明憲宗在文官中風評不好,但好歹也是幹了點實事的。

這次,秦墨完全是被朱右樘拿捏住了,直接被拿來當槍使,試探內閣的反應。皇權與內閣的矛盾已經突顯,毫不避諱的放到了臺前。

想通關鍵的秦墨站在殿下,渾身如同爬滿了蝨子一般難受。心道這特麼是什麼狀元?小媳婦也不受這夾板氣!

他自己也明白,皇帝看重他,和親近那幫宦官沒什麼區別。反正都是制衡內閣的力,肯定不會任由他躲在一旁討清淨。

大殿之內百官沉默了十秒之後,馬東昇第一個站出來了。

“皇上,此法不妥。日講侍官人選內閣早已擬定,皇帝不可隨意破壞體制。”說著,馬東昇再拜。

“還請皇上收回成命!”

馬東昇話剛說完,幾個官員就站了出來,手執笏板附議道。

“懇請皇上收回成命!”

殿上的朱右樘沒有話的意思,殿下又跳出幾個御史開始和馬東昇唱反調。朱右樘只是看著,臉上一副古井無波的樣子。

他對於這個自己十幾年的老部下馬東昇已經不信任了,也不去想那幾個跳出來的監察御史裡有幾個是真的反對馬東昇的。

監察御史罵完,還有他朱右樘什麼事?難不成再對老臣苛責嗎?那豈不是要寒了百官的心?

朝廷之上,是人是鬼誰能完全分得清。

朱右樘有些乏了,他的目光掃向剛提上的兵部尚書劉大夏與左都御史戴珊。即使劉大夏是馬東昇向朱右樘提名的,但並不代表兩人和睦。

比起馬東昇,朱右樘更信任劉大夏和左都御史戴珊。

劉大夏見狀站了出來,沉吟說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