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決戰鄱陽湖(1 / 2)

大明正德十六年,四月。

江西湖口石鐘山,本來是鄱陽湖通往外面的樞紐,同往常一樣,驢鳴馬嘶,人聲鼎沸,

《石鐘山記》有云“……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

宋代大詞人蘇軾寫下了《石鐘山記》。

此處不是重點。

前元滅亡,陳友諒與朱元璋爭奪天下,雙方水軍會戰於石鐘山下的鄱陽湖中,朱元璋最終險勝,雙方死傷極其之慘重。

那一戰之後,鄱陽湖中沉船無數,魚蝦食了其中的腐屍變得格外肥大,說怪也怪,百年以來,石鐘山下的氣候也變得極其異常,據老人說,是因為這片湖面之上的怨氣始終不曾散去。

這幾日,天氣一直忽陰忽晴,好容易太陽才出了半日,忽然雨雲一卷,大雨如同傾盆,鄱陽湖的湖面之上白浪滔天,如同巨龍翻滾,船戶不敢行船。

這場雨幾日不停,又引了泥石流,山體上的泥沙滑落,將四處所有進出通道全面阻塞,湖水漸漸漫過堤岸,將地面水位不斷抬高,許多要渡河去南昌的客人們都給阻在石鐘山上,無法啟程。

石鐘山雖然也有幾家客店,但這幾天滯留的客人眾多,客店早住得滿了,後面再來的這些客商們叫苦不迭。

鎮上最大的一家客店,肯定叫作“悅來客棧”,因為客房乾淨,價格合理,而又安全,是客商們常來的歇腳之處。

到今天,悅來客棧猛然增加這麼多散客,掌櫃的也是費盡唇舌,在每一間房中加床,或者是改成了通鋪,這才勉強多擠了幾十名住客,再後來的二十來人,客棧中委實無可安置,又不便逐客,只得由著大家在大堂上圍坐。

由於地處湖區,晝夜氣差極大,門外大雨傾盆,湖風裹脅著潮溼的氣息,從門縫中刮進來,雖然己是人間四月了,這股森寒之氣仍吹得散客們陣陣抖。夥計們只好搬開桌椅,在堂中生了一堆明火。

眾人無聊之中,一箇中年人手拉胡琴,用一股濃重的湘音為大家唱一段“鄱陽湖決戰”。

內容是前元至正二十三年,石鐘山下,鄱陽湖中,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這一帶的湖區,展開了一場惡戰。

當時,陳友諒從九江率六十萬大軍,向朱元璋控制的南昌起圍攻。

朱元璋聞訊,被迫率二十萬水軍從南京千里回兵救援。

八月,兩軍在康山水域接觸,第一場戰鬥開始。陳友諒鉅艦相連,樓船高十餘丈,艦隊成陣,展開達數十里,氣勢逼人。

朱元璋針對敵我雙方的形勢,利用陳軍“鉅艦尾連線,不利進退”的弱點,決定用火攻。

第二天,朱元璋大將徐達率艦向陳軍猛攻,擊敗陳軍前鋒。緊接著朱軍乘風射火炮,陳軍死傷甚眾,但朱軍傷亡也不小。

恰恰在這時,徐達座艦被對方火炮擊中,陳軍乘勢反攻,陳軍猛將張定邊向朱元璋座艦直衝過來。

朱艦掉頭就逃,慌亂中,戰艦在沙灘上擱淺,眼看朱元璋就要成為俘虜了,正在這緊急關頭,朱將常遇春一箭射中張定邊,朱軍隨之冒死來救,朱元璋這才僥倖脫險。此時天色已黑,雙方收兵。

第三天,朱元璋親自率艦隊進攻,由於陳軍戰艦高大,朱軍船小,朱軍失利,右翼開始後撤,朱元璋雖連斬十餘名隊長也不能阻止敗退。下午,東北風起,朱軍就乘風放火,陳戰艦相連行動不便,陷入火陣。

一時,鄱陽湖上煙焰張天,火光燒紅了天和水,朱軍轉敗為攻,全線出擊,陳軍損失慘重。

第四天雙方再戰,不分勝負。

第五天,陳軍擊碎朱元璋座艦,朱元璋逃移它艦,陳士氣為之一振,但至下午,陳軍支援不住,開始敗退,退守鄱陽湖西岸的渚溪;朱軍則進軍湖東岸左蠡,切斷陳軍退路。

兩軍在渚溪左蠡相持其間,由於陳軍曾圍攻南昌兩個多月,出師太久,士兵疲憊,軍心動搖,朱元璋又不斷誘降,陳兩員大將投敵。

這樣,陳軍士氣更加低落,至十月初三日,陳軍糧草殆盡,率軍冒死突圍,但左衝右突,均被事先作好準備的朱軍擊退。

陳無法,率部向湖口方向逃跑,朱軍又用火舟火筏攻擊,血戰一日,陳軍仍無法逃脫。

不久,陳友諒被箭射死,龐大的艦隊隨之覆沒,朱元璋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這一仗,有關於朱元璋與陳友諒這兩大梟雄的生死存亡,大明史料中有極其詳細的記載,又是在石鐘山下生的事情,這中年人用湘音娓娓道來,將這一戰唱得是跌宕起伏,高潮迭起,半個時辰下來,眾人聽得熱血為之沸騰。

唱至陳友諒中毒身亡,嘎的一聲,胡琴聲停住了,眾人一時無語。

天色越來越暗,雨卻沒有一點變小的意思,忽聽得馬蹄陣陣,停在客棧門口。

掌櫃子苦臉皺眉,道,“又來人了,這可如何是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