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廣施教化不為功(一)

小說:表同作用 作者:平老爺

【今日第三更,爭取儘快鋪墊好劇情】

‘原來如此’,這是張小弟這幾日心中說得最多的一句。

‘空中的水氣能將陽光分作七彩,就像先生手中的三稜鏡一樣。’這話並不難懂,每到雨季來臨,被洗透的天空中常見的彩虹,不是七『色』又是如何?

‘一件物品,若是比同樣多的水輕,就會浮起來。’海邊長大的小子,哪個沒見過如宮殿般大小的大夾板船漂浮在海上遠涉鯨波,中間還得裝下上萬石的貨物,而比拇指大不了多少的銅錢,即便只是放入一碗水中,也會沉底,若是扔到海里,也只夠聽個響的。

‘不同的物品,無論重量多少,從同樣高處落下,也會同時落地。’只有這個稍微難懂,但是先生在海邊找了一處高崖,一塊木頭和一枚銅錢分別從雙手同時放開,卻都是幾乎同時在下面的海水中綻起了浪花,看來這道理也不會有錯了。

張小弟覺得沒有什麼是傅先生不知道的。

就拿前些時候的火星逆行來說,都城中人心惶惶,連著先生們到此的事情一番宣揚,都說是什麼災異。可傅先生卻說不過是星星執行的快慢而已,就如自己平日與夥伴在城們玩耍,跑得快了,街上的房屋便像是往後在躲了,只是尋常間的道理,平時並不去注意而已。

星星竟然是自己在天上飛?若不是傅先生講的,說出去誰信?但是現在張小弟已經信了八成。

坐在靜室之中,偌大的課堂,桌子一排排整齊的碼放著,牆上開著大窗,卻都是一人大小的平板玻璃,外面的陽光透過玻璃照進屋中,光亮和他一般大小的男女還有三十多人,年紀小的不過七八歲上下,大的應有十一二了。卻都是一般無二的聚精會神,內中幾個認識的夥伴,都坐在自己前後,平日裡尋常玩耍也沒見如此情形,只是因為太有趣了。

自家老子從來都在海上討生活,也不知來了這渤泥國多少年了,張小弟只記得他出生在東邊距此數百里的斷手河,當地有坐中國城,原本都是福建過來的鄉人在彼淘金,不過目下金子也已不好挖了。於是自己五歲上時,父親帶著一家老小來到國都謀生,這幾年生意也益的不好做。

正好在港口看到自稱宋人的短『毛』招工,這短『毛』最是喜歡漢人,是以父親張大春便有了一份差事,據說宋人開的工價很是不錯,卻只提了一條——讀書。

只要將家中尚未成年的子弟送入宋人的書院讀書,每月便可再領到五斗糙米,且子女就學期間的一應開銷也都有宋人的長們一應承擔。一般在明國,所謂讀書人都是要進學的,若是考得一個童生或是秀才,便能在鄉里橫著走,可這南洋荒僻之地,原本都是因為在家鄉窮困慣了,才到這裡謀生,讀書進學更是幾輩人都沒有過的想法。

不過能識文斷字,總是好的,何況不光不用給先生脩金和節禮,就連在海橙老家時也未曾聽說有這樣辦學的大戶。凡來就學的都一日三餐的管飽,還給安排住所,謂之住校,再加上每月的進項,盡不比做工稍差了。張大春便暗下決心,待小兒子年紀稍大些,只要宋人還在,也一併送來混口糧食。

自家父親不過二十六七出頭,和傅先生的歲數相當,但看上去卻像是隔了半代人。這念頭也只是在張小弟心中一閃而過,他現在需要的是認真完成學業。按傅先生所教,每日先學認字寫字,先生還會在課餘講些格物道理,頗為有趣。

待多認得些字便可再學算學及其他大宋的學問,若是能夠進學,將來還能跟著先生們出海。

姿娘坐在教室最後排,往前面看,只能見到高高低低的肩膀和腦袋,傅先生的話都要用聽得。原本在這裡讀書的就她一個女孩子,爹孃心裡打著什麼心思,小小年紀的她也有幾分明白,不過小姑娘並不覺得什麼。

爹孃早幾日都在為宋國的老爺們做工了,爹爹在碼頭上搬運,做慣了苦力,從未遇到像大宋老爺們一樣出手闊綽又講信用的,說好的工錢,每天都給,從不短少,活做得好,還有犒勞。娘娘在商站後廚做些粗使雜貨,也不累,還常有老爺賞賜下的吃食,與自家在此的一日三餐俱是一樣。因為自家是個女兒,老爺們也不便留宿,每日都能回家去歇息,不過看爹爹孃孃的意思,再過兩年,說不定就想將自家許給宋人的哪個老爺。

小姑娘十二了,天資聰明,爹孃的心思瞞不過她,但她心中也歡喜,先生教她認字,講各樣故事都是有趣,姿娘心中從未這般快活,原來在小小的婆羅洲外,還有這樣大的世界,北面的大6,是應被稱為祖籍的地方,原本只在家中聽爹爹偶爾說起,現在再聽先生說法,竟是如此廣袤的國家,真想去看一看。

…………

這時節的納閩島,天氣已經漸熱起來,孤懸在婆羅乃灣北口的小島依然是當地人的禁區。基地北面山腳下的一幢建築的二樓上,東府——也即是前面所定下的政事堂——的幾名執政們正在會商,商議的內容無非是近期的形式及應對。

正在說話的周太閣,向來是決策圈子裡態度強硬的,此時不過又在老調重彈,“我以為還是應該在軍事上有所作為,渤泥國內情勢複雜,既然早晚撕破臉,何必在這裡繼續扮兔子,徒耗精力。”

周太閣的話代表了相當的觀點,是以軍事相關的部門多有支援。

但羅克理與梅凱西也有自己主張,還是勸到“這段日子以來,只著落在科教文衛幾件事上,有此基礎,局面已算是開啟了,沒有必要過於激進,渤泥國主享國二百餘年,還是有些根基的,老周你要記得,戰場上敗敵容易,如何統治才是大事,既然天命在我,則宜緩不宜急,急則不能長久。”梅凱西觀點一向如此,以軍事實力論,穿越軍備為核心,周邊土酋為脅從的話,南洋區區之地,旬月可定,可一旦圍繞在身邊的土著利益集團形成,便有尾大不掉之勢。遠如秦、隋,皆是二世而亡,近的如大家的來處,因著‘解放’太快,混入了多少投機之人,又有多少要職因為幹部不得培養而被那有才無德的竊據。只是現實如此,肚子餓了時,手中捏著火槍,看見兔子就在眼前卻不讓動,著實是得罪人的。也好在大家對政事堂諸人信任多年,才能壓制得住,是以一旦有了情緒,就只能依靠溝通解決,若是強勢,則只會適得其反。

今日爭論不過又是老生常談,周太閣與好友王峰,一參政,一副樞,在政事堂與樞密院一唱一和,圍繞在身邊的還有四五十相善的兄弟,都有軍隊服役經歷,用他話說,只要中央點頭,半日之內,攻下婆羅乃城,都不會廢半點氣力。

…………

三月正是旱季,天空中難得有雨水,偶爾海浪的撲打,也不過只當作餘暇的一味調劑,沒有大風的催,並不會有什麼危險。入夏之前,此地的『潮』流皆是自東北而西南,故而從呂宋一路西下蘇祿、渤泥的商船所在非少,除了那等慣於『操』縱的帆船和老練的水手,是不大有人願意逆流而上的,一來要看風險,二來也要算算收益,兩樣都沒好處,便沒有多少海商會去做。只是在偶爾經過的商船隊伍間,儘管隔著老遠,依然能看見耀著鱗光的海面,穿『插』了一艘形制奇特的快船,並非這船外貌多麼古怪,海上行船,即便看在眼中,多也在十里開外,是以多麼古怪的外形都不會看得太過分明,只是這船不僅逆著『潮』流而行,且比順風順水的帆船們還要快上不少,只是若這些商船到了婆羅乃城停靠補給,便會被當地人小小的鄙視一番,這幾日,這能逆流而行的快船已是見怪不怪了。

在婆羅乃港登岸的當日,東路小分隊便出了,隊伍的組成實在是簡單,禮部侍郎判文部司李曉、錦州團練副使領南洋東路都巡檢熊太白、禮部員外郎同知外務司事史布蘭、工部員外郎知匠作監鍾翼和妹妹戶部員外郎知厚生司事鍾靈,再加上一個本地招募的通事,區區六人而已,說來也是寒酸,除了土著一人,船上再無一個親隨跟著。

偽託大宋官職,眾人當然不會全無創新,總是在實用上有所權變,就拿新設中樞來說,也有三省六部之制,不過都有或多或少的改易,所謂幾塊招牌一套班底。

政事堂下設了鳳閣、鸞臺和文昌臺,這些也都是聽了梅凱西的建議所定,若非要說是私人的惡趣味,也無不可,不過將職司分說明白後,並沒有人反對,畢竟來這世一回,總不能還照著過去那樣,還是要有點新鮮的東西,更何況梅凱西還抓著復興華夏的大義,就說以往很多『政府』機構,多是沿用的西方規制,想要恢復漢唐盛世的穿越者絕非少數,斷不可能再接受這樣的世界觀設定。

當然,機構雖然新設,卻也並非只是擺設。

鳳閣主定策,各類研究機構也在其中,如歷史、文化、地理、宗教的資料皆存放其中,還有幾個學究級的老人在,以備中樞隨時諮詢,梅凱西如今就在裡面負責。

鸞臺主審議,類於舊世人大常委會,若是有重要決議需要全體穿越者參與的,則要召開鸞臺評定,而參與評定的全體成員實際屬於的是當下大宋的最高權力機構——元老院,穿越者們今後無論職司如何,都是議政一級,或稱為元老、長的。

文昌臺主行政,乃是中樞與各部聯絡之用,類於中辦。至於相名頭,當然就順理成章的定下了鳳閣鸞臺平章事的稱謂,這也是早已想好的。此外還有獨立的御史臺,掌監察審計之職,以及情報部門通進銀臺司。

七位常委,或稱為參知政事的,六人分管六部,相則統掌行政之權。吏部掌組織、考績,禮部掌文教、外交、宗教,刑部掌刑名、訴訟、治安,工部掌建設、交通、水利,而六部之中,戶部職司最多,故而由亞相負責,總掌衛生醫療的厚生司,總掌財政收支的度支司,總掌農牧水產的勸農司,總掌民政消防的厚德司及總掌金融商貿的大藏司皆在其中。只有兵部不同,只管任務執行與軍事排程,軍略決策自有樞密院,樞密院下又單設了四司,曰武備、轉運、宣政、參謀。

至於地方行政則也分了路、州,城鎮更是按照規模分為都、府、縣、鄉,一番折騰過後,算是初立了文法。

喜歡標銅請大家收藏標銅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