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羈旅同舟期共濟(四)(1 / 2)

小說:表同作用 作者:平老爺

【國慶大假結束,請各位書友踴躍投票】

到了第三日上,船轉過一處大灣後,兩岸便漸漸多了人煙,西南群山之間的荒涼換作了漸次展開的平原,赤水河的水流也變得平緩了許多,當真是安樂了起來。

“前面再有十里便是仁懷縣城了。”

施老兒說話間眉開眼笑,過了仁懷,便是一路的通衢,只要到了瀘州境內,再如何也不必擔心有強人。從仁懷到合江,一天的時間怎麼也能到了。到了合江,便能將酒都換成鹽,小半船的鹽貨回到仁懷時便能出脫,剩下的大半沿途的碼頭邊走邊賣也能也能出個淨盡,倒是一點風險都沒有。

施老兒正在高興,卻見前面不遠的一處淺灣已經攔起了幾艘竹筏,手尾相連的橫在河上,雖看去只是淺淺的一道,卻已擋住了好大一片水面。

眼見著透過無望,施公四隻得照著岸邊人的招呼慢慢靠向了碼頭。

王星平看著施公四忐忑的模樣,問道“這是縣裡的鈔關?”

所謂鈔關便是稅關的一種,以徵收商稅銀兩為務。

就聽背後許盡忠笑了起來,說話更是不客氣“仁懷區區一下縣,設的哪門子鈔關?赤水河一年才走多少船?夠養岸上那些貨?”

天下稅關,最出名的都在京杭大運河上,也只有漕運的巨量貨物才能支撐得起這些鈔關的日常開支,更不用提還要為國家和地方支應財計,其中的種種雖也不為外人知悉得清楚,但絕不是靠著如今這赤水河上的稀鬆船隻能夠撐持,畢竟加上施家這條船,總共被攔在碼頭上的也才四條而已,還都是破破爛爛。

只是看碼頭上都是公人模樣,再思及之前許盡忠對此地官員的輕蔑言詞,王星平覺得多半上岸便不會有什麼好事。

“看來是要徵用民船,不知是哪裡又有戰事了。”

不想許成名不鹹不淡的一句卻像是點醒了施公四,原本還在慢慢靠岸的老兒動作便慢了下來,如沒頭蒼蠅般的嘮叨起來,也不知是在求告還是訴苦。

“整整一艙的好酒啊,這可如何是好?”

顯然,久在赤水河行船的施家船東比船上的兩位少爺更清楚差役的秉『性』,自己差不多近半的身家都在這船酒貨上,如何能不懊惱。

許老爺頗為持重的安慰了幾句,畢竟前方已經沒有道路,往回走,岸上更不會有縴夫幫忙,進退兩難之時,其實選擇並沒有太多。轉念一想,好歹比遇上強人好些,至少不用擔心『性』命,橫豎是折些錢財,再說,究竟如何,也要靠了岸才能清楚。

“天成覺得這是要做什麼?”

三四天的同船生活,無論許盡忠還是許成名,對於這位貴陽王家的少東家已是另眼相看,無論是言談中流『露』出的才學還是見識,都當得起這兩位的青眼。而就在昨天,王星平也答應了許老爺,等回了貴陽便去赤水衛設一分號,商量開辦軍器廠的事情。是以如今遇到了事情,一貫沉不住氣的許盡忠便問起了王星平來。

王星平倒是老實,呵呵笑道“小弟又不是天上神仙,如何能夠知道,橫豎靠了岸,自然就明白是什麼事了。”

施公四還想聽幾位客商拿個主意,但既然主顧都這樣說了,也沒奈何,只得靠了上去。

離著碼頭還有一兩丈寬的水面,便已有纜繩扔了上來。

…………

穿過了七拐八彎的小路和城廂外破敗不堪的房屋,便是一處獨立於民宅之外的空場,一個番僧打扮的年輕人走完這一段路程,終於回到了空場盡頭的院中。

縣中沒有迎賓館,即便是有,也住不下這許多人,只得把城外的朝天宮給徵了下來,那寺廟本也不大,且已是失修多年,前後兩進的土牆在夏日灼烈的陽光照耀下更顯破敗不堪,房間只能勉強住人,連帶著大殿和院中都給搭起了氈篷。

原先還有兩個火工頭陀,如今也都在給貢使打雜,早先縣中戶房許下了一人五百錢的公使銀,卻是連個影子都沒看見。而因為這幫貢使的緣故,連帶著常來的香客也好些日子沒再過來,反倒還要虧去許多進項。兩人如今也只盼著這隊番僧能夠早些啟程,好還自己一個清淨日子。

“上師。”

進了門,見到正坐在屋中的鎖南堅參,年輕人馬上放輕了腳步,小聲稟道。

“是嘎達裡啊,這麼快就回來了?”

鎖南堅參雙目微睜,看著嘎達裡的目光中透著睿智和慈悲,族中的子侄輩中,就這一位是他最為看重。今日天還未亮,嘎達裡便被他派去了縣中催促著今日的安排,因為桃花汛耽誤了不少時日,又繞路來到了這荒僻的仁懷縣,本就耽擱了行程。眼看著還沒到重慶,接下來從重慶去揚州,再沿著大運河北上京城,這幾個月的時間遷延下來,恐怕就真的趕不上當今天子的萬壽節了。

漢歷八月十七是大明皇帝的生日,也是此次入貢的由頭,說起來離著現在也只有三個多月,可這時間真要細算起來,還是緊了些,這幾年天候著實詭異,烏斯藏入川的道路化凍比早些年晚上了許多,自然路程也就趕了不少,高原上的部族中都在傳說這是災異降臨的預兆。

“方才我去了城南的碼頭,那裡徵調的船隻才不過三四艘,還是不夠我們使用。”

嘎達裡的回答中帶著一絲不滿,雖然憑著勘合,官府不會不管使團的用度,但縣中的驛船在冊總共也就四條,其中還有兩條早已失修。不靠徵調民船,這許多人和貢物是斷不可能裝下的,可若是官府早說了是這樣,沿著安樂溪從仁懷到合江的官道,有個三四天也已是到了。

但吳縣尊卻說什麼為防滋擾地方,也是為了貢物的安全,還要使團再等上兩日。在嘎達裡看來,不過就是縣中又在藉著由頭盤剝下民罷了,雖然到這裡不過才兩三天,這位吳縣尊的官聲可是早就聽說了。

貢使走水路原本是朝廷的一項轄制之舉,畢竟官府控制的各處水關碼頭比起甘、青那邊的驛路更好管控,但也並非不能變通,這麼多年,貢使私下改變線路的時候又不是沒有。再說什麼滋擾地方,烏斯藏各部的使者歷來封貢都是衝著朝廷的名分和好處,在內地惹了事,別說朝廷中樞,就是地方的督撫使個眼『色』,高原上的部族多的是願意幫老爺們分憂的,是以就算是鎖南堅參這等身份尊貴的高僧,到了內地也要夾著尾巴做人,對於手下更是極力約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