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東番一夜秋風至(六)(1 / 2)

小說:表同作用 作者:平老爺

“你將我們的身份透『露』給澳洲人了?”

沈有容為人正直,但不代表他不通事故,不然當年在東海舟中便不會有贈刀之舉。光看這馬車的排場,也不像是明石能夠獨自安排的,不過再一想,他也並未要求對方保密,畢竟澳洲人對大明似乎並無惡意,他也還算相信明石的人品。

明石道友也不隱瞞,這本就是今日的正事,既然對方主動相問倒不妨直說。

“還請軍門恕罪則個,昨日回去後拙者便將軍門一行之事告知了長,不過軍門大可放心,其實長對軍門過往所行之事也是欽佩不已,有心想要結交的,故而今日才特委拙者前來嚮導,想與軍門一敘。”

“這麼說你們那位長倒是個急『性』子,這大清早的便要見客。”何喬遠笑著在旁搭腔。

“無妨。”沈有容倒是沒有拒絕,“見見也好,我也一直對澳洲人的腦有些興趣。”

明石道友卻道,“軍門不急,長早間也還有事,這才命我先帶諸位尊客去各處看看,等到午後再見長不遲的,而且,拙者也相信軍門會對此次見面滿意。”

沈有容想了想覺得如此安排倒也妥帖,正好可以瞭解一番澳洲人的各種事情,又兼聽明石所言也生出些期待,乃道“也好,那就有勞明石君了。”

見沈有容如此,明石道友便將常凱申的安排說了一番。話已言明,他也輕鬆了許多,便又繼續張羅起享用。

車窗內的竹簾放了下來,保溫瓶中的冰塊也倒了出來,接近3o度的氣溫頓時降低不少,也讓車廂中稍微清爽了些。他還取了幾塊小的分別加入玻璃杯中,那杯壁上旋即掛起一層冰霧。

沈家乃是宣城望族,硝石製冰法他自然知道,北京城中的冰窖同樣見過,然而卻沒有想到澳洲人居然在馬車上也準備了冰塊,而且是在如此荒僻的地方。

東番的地理他多少了解,此地跟福建相類,即便是內6山中也終年難見有雪,這冰自然不會是天然採集而來。那澳洲人多半也是用的類似硝石製冰的法子,之前只道他們從大明購入硝石是為了製造火器,沒想到也有用來享用的,只是這硝石製冰法所費甚巨,看起來澳洲人行事奢豪的傳言有幾分倒像真的。

再看這冰塊,應該是一早便放進去的,從明石道友的駐地過來,如今又行了一程,少說也有一個多時辰了,以外面這溫度早都化了。看來這容器似乎有保溫之效,這倒是一件極好的東西。

見車中幾人都盯著自己手中竹篾罩起的保溫瓶身,明石道友笑著解釋道“此物乃是澳洲長春瓶,不僅可以存放冰塊,滾水盛進去也可保終夜不涼,此所謂長春之名的由來緣故。”

眾人聞言莫不稱奇,明石又道此物如今在高雄官營的商場中已有賣,何喬遠當即便大感興趣地表示想要買上幾個。

在馬車上說著話,很快便進入了東面的市場,一入市街前的廣場,聲音也頓時嘈雜起來。

條石鋪就的廣場異常寬廣平整,向著周圍延伸開去,透過遮擋的竹簾,從車窗望出去整個市鎮都顯得乾淨整潔,這種整潔以往沈有容只在南都的城牆內見過,但與此地相比也是有所不如的。廣場周圍應該是一個簡易市場,這在包括福建在內的大明沿海港口也頗為多見,都是木質的棚鋪,但不同的是這裡依然更為規整,仔細看時每間棚鋪外都有寫明經營之業,這倒是有些別開生面。

叫賣聲此起彼伏,沈有容從往來的人流中大概能夠分辨出漢人與番人的區別,相較於漢人而言,雖然此地的商民似乎都穿上了一種簡單製作的棉布衣服,如口袋一般,但土人還習慣在頭頂『插』上幾根翎羽,沈有容早就聽說東番的土人喜歡養雞,但卻不吃,只取羽『毛』用來裝飾,看起來澳洲人雖然在此地移風易俗,但於這些小處還未涉及太多。

但轉念一想,只是一眼看來便有如此多番人已經到高雄生活貿易,與以往東番的情形可是大有不同了。看來在澳洲人治下漢人番人還真是和睦相處,而且此地的景象也當得起一句安居樂業,若是福建地方此時再想來驅逐澳洲人,恐怕是很難做到了。他暗想此番回去定要向商相公建言,對東番的澳洲人要小心應對,切不可輕起邊釁。

而在廣場外更遠些的地方,一些整體刷白的房屋也漸漸映入視線,看這房屋造型倒和紅『毛』番的建築有些相似,看在何喬遠這等人眼中就有些難看。倒不是說房屋質量不好,只是這統一的建築標準讓人看去總覺得少些神韻。房子外牆除了塗白之外便沒有任何多餘裝飾,線條全是橫平豎直,無一曲回可言,與隔海相望的福建大相徑庭,即便是在沈有容的老家宣城,縱然民居線條會比福建更平直些,但也不會如這裡一樣連飛簷脊獸之屬也無一樣。

但看起來又有不同,此地的房屋許多都有二層,這本不奇怪,大明城市中但凡大些的街巷也多有二層的臨街鋪戶,但很快他便看到了許多三四層的‘高樓’,甚至在路上還看到兩三座過五層的,東番這裡土地並不稀缺,畢竟即便按照明石道友的說法,港市之外也還有許多荒地的,對於澳洲人為何如此修造倒是明石也不大清楚。

他想這澳洲人修房卻像是在造塔一般,讓人看不明白。

不過不明白歸不明白,卻也覺得這樣一看倒也別有一番規整的意味,或許澳洲人做事就如他們練兵一樣吧。

明石道友也隨時對沿途指指點點,這些人負責清掃街道,那些人負責維持秩序。

澳洲人對城市的治理為人稱道,聽得沈有容與何喬遠都不時點頭,兩人都看得心有所思,只是在經過人流密集的商業街區時沈壽嶢似乎現了一些問題。

“澳洲人的牛車馬車怎麼都靠在道路一側行駛?”他正好看到前面一輛拉著貨物的牛車,走的頗慢,馬車從左側過牛車後迅又回到了右方的一側道路上,這一舉動馬上引起了少年人的興趣。

經兒子提醒,沈有容也反應過來,方才便一直存在的違和感是因何而來,原來這澳洲的車輛並未如大明一般走的是道路正中,而是一直靠著右側而行。

明石道友笑道“小軍門倒是好眼力,不光馬車如此,行人也是一樣,據說自長在南洋行此法以來,無論港中市中交通都便利了許多,這正是是澳宋的一項德政。”

眾人再仔細看時,才現果然行人也是一般靠右而走,而且自進了市街之後,這街道上也用白線畫了記號,似乎是刻意而為。

沈壽嶢若有所思,但馬上又道,“可如此說來應該靠左才對啊。”

“小軍門何有此言?”明石被說得一愣。

“你想,馬伕揮鞭子多是右手,若是靠右而行,路邊上的行人豈不是更易被傷到?”

“這……”明石道友一時語塞,但轉念又道,“想必長們如此做必有道理。”

來到高雄之後,這還是沈壽嶢第一回找到澳洲人做事的不妥帖處,讓他心中不免有些得意。

明石道友自然也不可能知道元老院此舉是為了以後,為汽車時代的到來所做的準備,畢竟以人體對汽車的『操』作習慣而言靠右行駛才更為科學。既然對未來有了科學的規劃,自不必如後世英國人那般為了適應馬車到汽車的過渡而刻意保留靠左而行的傳統,實際上只要馭者加以注意,城市中也不是需要時時揮鞭的。

馬車很快停穩,下車之後,展現在眾人面前的是一座頗為壯觀的建築,雖然這建築不過兩層,但卻足有尋常四層樓高,且僅從正面看去俱是石造的門臉。雖然線條依然如故的簡潔,臨街的高大窗戶卻都裝著大幅的平板玻璃,顯得甚為奢遮,這也是沈有容初看此建築便覺得壯觀的原由之一。而這建築前密密如織進出的人群也在映襯著這樣的壯觀,僅以往來人流而論,比起方才的街市可謂繁華了數倍有餘。

再看那建築正門頂上似乎是用鐵架支起了四個紅漆大字——永珍商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