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道家思想與道教(2 / 2)

小說:道教史許地山pdf 作者:許地山

佔道教思想與中國的人生觀底大部分,次於陰陽,就是五行說。五行或者也是陰陽家採用舊說或從當時一般的“五德轉移,治各有宜”底見解加以符應底說法而來。“五德轉移”即五行相生相剋底說法。在《莊子·外物》、《說劍》,《鶡冠子·夜行》,《墨子·經下》、《貴義》等章都有陰陽五行之說,而《貴義》所記很足以代表騶衍以前民間對於五行與實際生活底關係底見解。

子墨子北至齊,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殺黑龍於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聽,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謂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於西方,以壬癸殺黑龍於北方,以戊已殺黃龍於中方,若用子之言,是則禁天下之行者也。是臥心而虛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

從這一段看來,五行說已為當時底日者所應用,《荀子·非十二子篇》說子思“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可以見得這種見解底淵源很長。陰陽五行,有些學者以為中國古代從波斯底星學傳來底,用五色來分星次和方向也是西方諸古國所有,故這種說法我們雖不能準說是外來的,然而為天文家所主張是無可懷疑底。因為東方蒼龍,南方朱鳥,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星宿底顏色不同,以致各方對於顏色底好尚也不同了,所謂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都是從分野而來底。

天文家所主張底五行,講《易》底人將他與《河圖》、《洛書》底“數論”參合起來,便成為後來中國人一般的見解。“數”底理論,依《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三”推到無盡,變化隨其數之增減互動而起。《繫辭傳》上所謂“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即是此義。從“三”回溯到“一”為一切現象界底原狀,《老子》所謂“聖人抱一”(二十二)即是此“一”,故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為天下貞”。(三十九)“道’堤無形的宇宙本體,數是宇宙底現象,但不是物質。物質是從“數”再行綜合而起底。物質底起源,照後來的五行家及讖緯家底說法是由於天地底數互相配合而成。《易緯·乾鑿度》有天一地六生水,天七地二生火,天三地八生水,天九地四生金,天五地十生土之說,這五種就是萬物底最根本的原質,就是叫做五行。五行因相生相剋之故便產出宇宙一切的事物。《大禹謨》雖載“水、火、金、木、土、谷”六府,《甘誓》和《洪範》雖有五行底名字,究竟是後人附會底,故不盡與陰陽的“數論”相符合。五行相生相剋底說法,《春秋緯·文耀鉤》和《春秋繁露》都記載著。董子解五行底意義說:“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五行相生)。”他解“比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照他所說,五行底次序是木、火、土、金、水。“間相勝”即五行相勝底情形,就是“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上勝水”。《白虎通·五行》所載底也差不多。五行相生相剋之理,不但是騶衍一派底人喜歡說,就是先秦諸子也都很喜歡說。《莊子·外物》也載:“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統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這也是不完備的五行相生相剋底見解。《管子·五行篇》說:“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這也是五行說成立底本誼。

在一般中國人底哲學裡,陰陽五行永遠佔著很大的勢力,凡人生日用等等事物都呈現相消相長相生相剋底現象。一言以蔽之,凡歷史上的程序,無非是從陰陽五行所生底“運氣”底流轉。時令、歷史或“天運”,在中國人底感覺中是很容易領受底。“運氣”底吉凶可以應用到一切天時、地理、人事上頭。但運氣是什麼呢?“運”是從陽底性產出底,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氣”是從陰底質構成底,所謂初、二、三、四、五、終六氣。五運六氣底說法,依《內經素問》(卷十九)《五執行大論》及《六微旨大論》說,甲己為土運,乙庚為金運,丙辛為水運,丁壬為木運,戊癸為火運;六氣應五行之變,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則初、二、三、四、五、終六氣可以知道。看來,“運氣”或者是歷譜家底舊說也不一定。

我們底曆法是用干支底互配而成。干支底由來,依舊說,也是從《河圖》、《洛書》來, [註釋:道教對於《河圖》、《洛書》底見解,見《文昌大洞仙經》(《道藏》,冬上)。]前者生十干,後者生十二支。時今底運轉是根於干支底相配。干支含有陰陽動靜、五行生剋底性質在內。“性”屬陽,是五行底本體;“質”屬陰,是陰陽五行綜錯所生底六氣。六氣在時令上自“初氣”至“終氣”迴圈周流,終而復始。陽性隔五行隨著陰質底六氣執行,因其高下相合,升降相因之度而有變化,而有吉凶。故五運六氣底流轉,就是宇宙裡萬有底現象。運氣底流轉是有法則的,自一時、一日、一月、一年、一紀運(六十年),乃至一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都有一定的運氣。時間上運氣底吉凶,並不是人力所能改移,因為那是宇宙進行中除舊佈新必要的歷程。

六氣到後來,由初氣、二氣等,變為胎、生、壯、老、死、化六個宇宙進行底時期。[註釋:見《性理會通·洪範皇極內篇》。“胎、生、長、老、化”,或者是道士假借印度僧伽瑜伽學派所持宇宙六段“有變易”底說法而來。六者:一、生;二、有;三、長;四、變;五、衰;六、化。]宇宙在一“元”底時間中都具有這六種運氣。現在的“元”底運氣,照王圻《三才圖會》底演算法,今年是第六萬八千九百四十四年。元是天地終始訊息底運氣,其計法以三十年為一世,十二世為一運(三百六十年),三十運為一會(一萬零八百年),十二會為一元。這與《春秋緯·元命苞》所記自開闢至春秋獲麟凡二百二十六萬七千歲,共分為十紀底說法不同。要了解我們現在的元底歷史程序,可以看下列底圖表。

[插入圖表]

圖表中,鏃形表示時間進行底方向。菱形上表本元六氣,下表十二會。開即子會,閉為醜會,建為寅會,除為卯會,滿為辰會,平為巳會,定為午會,執為未會,破為申會,危為酉會,成為戌會,收為亥會。菱形者,表示宇宙萬物從過去元入於虛無,從虛無進化直到壯為廣延極盛時期,過此則漸次收縮復至於虛無。為是漲縮,周流無盡。

今表中,表示天地底運氣自虛無入於子會,至“甲”而天成;入醜會,至“乙”而地立;至寅會第六千年“丙”,而人始生,那時人得天地之氣未足,形狀性情只與禽獸略異。到了巳會第六千年“丁”,而黃帝出。現在是午會,“戊”是今年,民國十六年,天地底運氣已漸漸入到衰老底時期了。過此以後,入未會第三千年至“己”,就到了地老天荒之運。到了酉會第六千年“庚”,而人與神仙俱滅。到了戌會第三千年“辛”,日月星辰不行,第五千年天大昏,六千年天闔,一萬年“壬”而無壞盡。亥會第六千年“癸”而地壞。過此,則天地人俱滅壞,復歸於無,迴圈到未來的子會,再紀新元。這樣的見解很合於天文家對於日星生滅底推測,雖然所計底年數不對,但在非科學的時代,我們底古人能夠這樣想,就算了不得。

一元底始終就是三才底“大生死”。生死就是造化,故說“造化以日新為德,正須迭用生死”(《快書·秋濤》)。拉丁諺“死是生之門”(Mors janua Vitae),正是道教底生死觀。在每年、每月、每日、每時底運氣中也各有各店生死,陰陽家和建除家因此立“月建十二神”配十二辰於十二日,週而復始,觀其所值以定吉凶。他們以為在這十二日底執行中,各日都和宇宙萬有日月星辰等有關,故每日都有值日底星辰。十二神即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建除”之說,依《淮南子·天文訓》說,“寅為建,卯為除,辰為滿,巳為平,主生;午為定,未為執,主陷;申為破,主衡;酉為危,主杓;戌為成,主少德;亥為收,主大德;子為開,主太歲;醜為閉,主太陰”。又《六韜》有“主開牙門背建向破”之說,《越絕書》(七,外傳記範伯)有“黃帝之元執辰破巳”之文,其起源雖託於黃帝,其實是秦漢間陰陽家底成說。《王莽傳》載“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師古注“於建除之次,其日當‘定’也”。可見建除底應用, [註釋:建除之法,以年統計,以時統月,以月統日。如民國十六年,陰曆為丁卯年,正月大,建壬寅,以壬寅日(十二日)起建,順行至庚寅日(二十四日)復值建日。每月交節,則疊兩值日,如正月初四立春,為定日,此定是疊初三底定,又如二月己亥日為驚蟄則初三與初二同為成日,餘類推。坊間通行底曆書可檢閱。]在漢時已經是很普遍了。十二神有吉凶,吉是除、危、定、執、成、開;兇是建、破、平、收、滿、閉。故訣說:“建、滿、平、收,黑(黑道);除、危、定、執,黃(黃道);成、開,大吉立;破、閉,不相當。”

建除之意:建為一月之始,故從建立起義。建次為除,為除舊佈新之意。“一生二,二生三”,三為數之極,故名滿。過滿則溢,故必使之平。平則定。定則可執,故繼之以執。執所以守其成,故繼之以成。物無成不毀,故繼之以破。既破而後知危,故繼之以危。心能知危,事乃有成,故繼之以成。既成必收效,故繼之以收。自建至收而數全,但數無終極,當以理開,故以第十一底“開”為首。開即開始,一始,自此數到三,復為建。故建實生於開。開即是生氣。氣始萌芽,不閉則發洩淨盡,而物不能生,故受之以閉。惟其能閉,故能建立,於是第十三複為建日。自建到閉底歷程便是一切萬物進行底公式,故每日做事底宜忌都要照著值日底建除而行。 [註釋:古時又有“叢辰說”。星命及選擇家以二十辰所隨底眾辰有善神惡煞之別,如兵福、小時為建;吉期、兵寶為除;福德、天巫為滿等。詳見《協紀辨方書》。叢辰家對於吉凶宜忌與建除家言互有出入,但通俗都不用前者底說法。現在的通書都用建除說。道書中,《神樞經》、《洞源經》專講此義。]這於《易》理,應用得何等精密!最流行的《玉匣記通書》、《諏吉便覽》等,都把這星佔底式例列得很詳細。他如屬於太乙、 [註釋:太乙,星名。取太乙數以行九宮,故名“太乙數”。《史記·日者傳》記術數九家,太乙居其一。《漢書·藝文志》,五行家典籍中有《泰一陰陽》二十三卷。大概此術在戰國時已經有了。現在通行的書有唐王希明底《太乙金鏡式經》十卷。太乙數法以“一”為太極,因而生“二目”,二目生“四輔”,又有計神與太乙合成“八將”。以歲、月、日、時為綱,以八將為緯,三基、五福、十精為經,佔內外災福。九宮者:天蓬星,太乙,坎水白,天芮星,攝提,坤天黑;天衡星,軒轅,震木碧;天輔星,招搖,巽木綠;天禽星,天符,中土黃;天心星,青龍,乾金白;天柱星,咸池,兌金赤;天任星,太陰,艮土白;天英星,天一,離火紫。]六壬、 [六壬:五行始於水,故稱“壬”;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稱“六”。此法本《易》六十四卦列為六十四課。《隋書·經籍志》已載其書,現在最通行的為明人撰《六壬大全》十二卷。]遁甲、 [遁甲,又作“循甲”。此法起於《乾鑿度》太乙行九宮法,盛行於南北朝。法以十干中底乙、丙、丁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為“六像”,以甲統領它們配於九宮而視察其加臨之吉凶,使人知道趨避,故名“遁甲”。因乙丙丁在九宮中為三奇門,故此法又名“奇門遁甲”。]禽演 [禽演者:以星禽推知人事底吉凶及其嗜好情性。唐宋以來,此術極為盛行。此書多列入《道藏》。普通所見,有《演禽通纂》二卷。]等書,都是一般星相家底寶典。坊間所刻通書為各家所必備,雖然不識字,也得買一本擱著,干支對於我們日常的生活是何等的大!

干支影響於歷史人事既如上述,它與人身底關係最顯著的是“十二辰肖”底說法。這是秦漢間方士所倡。 [十二生肖或者不是中國舊說。趙翼《陔餘叢考》(三十四)說:“此本於北俗,至漢時呼韓邪款塞,入居五原,與齊民相雜,遂流傳入中國。”看來此說乃從西北胡人介紹入來底。西域及天竺、緬甸諸國都有十二生肖之說,肖獸有不同,而大意不異。印度人對於此說,可參看《十二緣生祥瑞經》,又中國原有“困敦”、“赤奮若”、“焉逢”、“端蒙”等干支名,都不像中國話,像是突厥的方言,他日學力稍足,當再從事研究。]其立說宗旨,大概是因各支底性質選立一禽以為標識。這個陰陽家叫做“求象”。求象底事實最初因於時令,說如《鶡冠子·天權》“四時求象,春用蒼龍,夏用赤烏,秋用白虎,冬用玄武”。《月令》“季冬出土牛”也是以牛為“醜”底表識。《說文》以“巳”為蛇底形象。求象底事實在漢時已大行,故王充於《論衡·物勢篇》辯論五行相用相害之氣底荒謬兼反駁十二辰肖和星辰與人生感應之理。但那時這種信仰已很普遍,甚至有人說人底身體各官也和星辰有關,《內經素問》專闡明這個道理《漢書·翼奉傳》說奉治歷律陰陽之學,曾上封事與元帝,論歷律與性情底關係,有“觀性以歷,觀情以律”底話。性有五而情有六。五性即五行干支在身體裡底性,其說為:“肝性靜,靜行仁,甲己主之。心性躁,躁行禮,丙辛主之。脾性力,力行信,戊癸主之。肺性堅,堅行義,乙庚主之。腎性智,智行敬,丁壬主之。”六請即廉貞、寬大、公正、奸邪、陰賊、貪狼是。

五行干支底運氣不但影響於人身,即如地底形狀也與它有關。講求這種知識便是“風水”,或堪輿學、形學。“堪輿”二字,人多解為“天地”,孟康說是造圖宅書底神名。《漢書?藝文志》載有《堪輿金匱》十四卷,列入五行家底典籍裡頭,足見風水之學也是從五行家倡出來底。所謂“堪輿”,是說人生於土,歸於土,故卜居、卜葬,當合乎五行底運氣。堪輿家以為地是方的。這方是翕於天中一個六面體的方形,故四維能上應列宿之位。列宿底佈列,古今有異:現在以星、張、翼、軫、角、亢、氐為東方七宿;房、心、尾、箕、鬥、牛、女為北方七宿;虛、危、室、壁、奎、婁、胃為西方七宿;昴、畢、觜、參、井、鬼、柳為南方七宿。因為天運底差移,所以吉凶底遭際也就古今不同了。這樣的差移也影響到“龍脈”上頭,故地理底災祥,今與古亦不同。甚至一年一日底運氣也可以影響到地理上頭。一歲之運為春生、夏榮、秋枯、冬死;一日之運為晨溫、晝暖、暮涼、夜冷;故堪輿之興替當因樞鬥旋轉而異,地理不能離開天象。

堪輿與形法也有關係。《漢書·藝文志》載:“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凶,猶律有長短,而各徵其聲,非有鬼神,數自然也。然形與氣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無其氣,有其氣而無其形,此精微之獨異也。”所述相宮宅地形就是現在堪輿家所做底事。他們以山底形狀附會五行,如以直形為木(∧),尖形為火(∧[此處見163頁]),橫形為土(⌒),圓形為金(∩),曲形為水( [見163])是。他們說人所居處底宮室也與五行有關,以為各宅都有其陰陽八卦,干支底方位。乾將三男(震、坎、艮)屬於陽位,坤將三女(巽、離、兌)屬於陰位。以東面為辰南,西面為戍北之位,從此斜分為陰陽之界;因宅底坐位而有陽宅陰宅之別。凡有所建築,當以該宅底陰陽與本年星宮底運轉對勘,如有衝犯就避免或用法祈禳。相地時當視察金、木、水、火、土五星和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九曜與卦氣相值時吉凶底現象為趨吉避凶之計。王充於《論衡?四諱篇》辯“西益宅不祥”之誤,於《詰術篇》駁圖宅術之非,足見相宅之法,在漢時已很盛行了。至於卜葬乃始於古時相土之法,本不求與天運相孚,但自漢魏盛倡風水, [漢魏六朝人信堪輿家言者,見《後漢書·郭鎮傳》、《袁安傳》,《魏志·管輅傳》,《晉書·徐邈傳》等。]這種信仰於是大行。有名青烏先生者,作《葬經》,相傳他是漢朝人,精於地理陰陽之術。在他之前,還有秦朝底樗裡子、朱仙桃。樗裡子有傳,載入《史記》;朱生平不詳,《地理正宗》載他作《搜山記》。晉郭璞也著一部《葬經》,闡風水之理,說:“所謂葬者,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蓋生者,氣一聚,凝結而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內骨,以蔭所生之道也。……《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陰陽之生氣運於地中而生萬物,子孫底身體與祖宗底遺骸是一氣所貫,所以禍福也能互相影響。這就是風水信仰底根本。

在術數之外,匯流入於道教思想底有方技家底神仙說。《漢書·藝文志》對於神仙家底評論說:“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求於其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生死者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然而或者專以為務,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非聖王之所以教也。”方士底長生理想與原始的道教不同,因為前者偏重在尋求肉體不死底方法。傳說自周穆王時,海上神山底存在,已為一般人所樂道,王於是遍行天下,為要找著那“不死底國”,卒在西方得遇西王母。穆王后四百年間,是靈王御宇底時代,求神仙底人日見其多。當時所謂東方三神山即是現在的日本,故出海向東去求仙底人很多。秦始皇二十八年乃從事於大規模的尋求,遣徐福領了幾千童男女出海。日本慄田寬作《氏族考》稱述蕃別 [日本姓氏,彼邦人士向分三別,一為神別,二為皇別,三為蕃別。蕃別為外國人在彼落戶者之子孫。]姓氏中底山田、御井、志我、長野、廣野、三宅六氏為靈王后裔,章炳麟說是太子晉之胄,因“王子求仙海,但確有可靠之處。[參看《太炎文錄》一,《太子晉神仙辨》,日本蕃別姓氏中今日還有些少周秦漢底姓,如林、周、田、宋、秦、吳、南、梅等是。但他們底初祖是否很早就到東國就很難說了。]

神仙思想底起源本出於燕齊方士。這兩國為當時近海底開明國,海邊底景象,如蜃樓雲氣等,給他們一神仙山底暗示。自方士底神仙思想盛行後,一般學“道”底人因為它底“不死說”與老氏底“長生論”名字上適合,順著時勢底趨向,遂將它與道家合而為一。故此後所謂“黃老”, [黃老之名當起於漢初,依夏曾佑說當以竇太后為本派之初祖,漢時民間凡壬、禽、占驗之術皆目為黃帝書,見《中國歷史》。]無不與神仙有關係。神仙家深信肉體不死之說,主張用藥力來補充後天的缺陷。這與原始的道家底“真人”思想就不同了。《莊子?大宗師》說:“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謩士。若然者,過而弗海,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噫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 [造字,見165頁。],悽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原始的道家以為在這“虛形”裡頭有個與大化同流底真我,能超然於物質之外,忘形於時間之中,如莊子《逍遙遊》所說底姑射神人一樣。故初期的道士只說“尸解”,“蛻化”,並沒想到“白晝飛昇”這一層。道家底“真人”思想,不但不是肉身永生說,並且主張身體底生死是必需的。《莊子·大宗師》說:“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明生死是理所常具,何能逃避得了?所以要注意寄寓在這虛形裡底“真人”要使他(真我)回到自然底道里頭。道是“有情有性,無為無形”底,所以它能超脫一切空間時間底牽制,而自由去來。

道家底長生思想,不是貪生逃死,乃是為知生而生,知死而死。宗教能夠成立都是在乎對付生死。對付人生,有倫理學就夠了。要有“人死觀”加在人生觀上頭,才能說得上宗教。世人無一不死,卻沒有一個善於死底。這都是因為他們不善於養生底原故。道家底修養就是要預備死,故要“究理儘性而至於命”來理會生生死死底真際。求長生不過是我生底時間短,不能儘量享受罷了。但百年底壽命不為長,千萬年底壽命亦何嘗長得了多少?時間不過是真我因住在虛形中而生底主觀感覺,在道里頭,本無此事。造成時間底主因,是在我們底虛形中可以感得血脈底跳動,事情底繁簡,光陰底更迭等等。凡我感得繁雜迅速底事物,便覺得時間短,而簡慢的便覺得長。監裡底囚犯,下床盼暗,上床盼明,在獄中度日如年,沒有什麼事情可做,故他們底時間比別人底長。市場裡底商人,收幌子底時候,總覺得剛掛上不多時,因為他底生活忙,所以覺得光明如箭。“黃粱夢”底經過只在瞬息間,而其經歷已是幾十年底工夫了。因為夢中情事純是主觀的,沒有外界情境與它比較,故能於一瞬間周曆幾十年。這樣看來,真時間便是無時間,因為時間是從虛形中造出來愚弄人底。“山中七日,世上千年”還不是真時間,要能“體道合變,忘心於寒暑”才可以。故莊子說“天時,非賢也”,明要把時間忘掉乃可以為真人,為賢者。一個人能夠事無所事,心就虛靜,而無憂慮;無憂慮,故沒有年壽不永底恐慌,那麼,日月就可以延長了。不能長生底原因就是犯了“時病”。進一步說,肉身底生死,本不礙於長生;就使肉身不死,也不過是“與天地同休”, [註釋:《神異經》載“九天玉童玉女與天地同休息”,道教徒都信神仙底壽命是如此。]天地還有休滅的時候,何況肉體?“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況於人乎?”(《老子》)故《太玄經》說:“忘於目,則光溢無極;泯於耳,則心識常淵。兩機俱忘,是謂太玄。”又說:“養其真火,身乃長存;固其真水,體乃長在。真真相濟,故曰‘長生’。天得其真放長;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壽。世人所以不得長久者,養其外,壞其內也。” [註釋:《道藏·洞真玉訣》,收下。]

自神仙辟穀服丹之說加人道教,於是所謂“真人”一變而為肉體飛昇說。這樣的思想無疑是受了佛教輪迴論底影響,並且變本加厲。《鍾呂傳道集》裡,鍾離權對呂岩說:“人生欲免輪迴,不入於異類軀殼,當使其身無病者死苦。頂天立地,負陰抱陽而為人,勿使為鬼。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傳道集》以陰陽定人鬼仙三途,說鬼是純陰無陽,人是陰陽相雜,仙是純陽無陰。故人可以為仙,也可以為鬼。仙有五等,所謂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是。 [註釋:這樣說法,也許與印度思想有關。印度人對Rishi(仙人)底見解也是神透過人,且其數常以七為率。《楞嚴經》(八)所舉底十種仙也不是純粹印度思想,但自六朝以後,佛教相互底關係卻很顯然。]修到鬼仙還不為功,到人仙乃為小成,地仙為中成,神仙為大成。鬼仙不免輪迴,人仙與地仙只可免死,要到神仙方能身外有身,脫質超凡。天仙是得“道”後,傳道人間,仙行圓滿返到洞天底神仙。這個明明是採取佛教對於菩薩底見解。

人所以不能長生底原故,因為他犯了三種毛病,就是時病,年病,身病。時病是勞逸過度,冒寒涉暑,其結果為“患”。年病是恣情縱意,散失元陽,其結果是“老”。身病是精神消散,其結果是“死”。人要解脫愚、老、死,就當修養。最先當要絕了時病底根源;要免身病,先要使年病不生。所以修養的工夫要貫注在年病上,使身體不老,然後不死可求。這個就產生了“煉丹”底方法。

六國和秦時的方士早已講求“不死之藥”底製法。《鹽鐵論?散不足》載秦始皇好神仙,信 [同上文前面,造字,示字旁,右邊為“幾”]祥,於是“燕齊之士釋鋤耒,爭言神仙。方士於是趣咸陽者以千數;言仙人食金餘珠,然後壽與天地相保”。“金餘珠”即是從金中所得底“丹”。初時底丹不過是從石類中底硃砂取汞(後來名為砂子、陽龍),從金類中底黑鉛取銀(所謂銀母、陰虎),使銀汞相合,取其精為“金餘珠”。後來更附會以陰陽五行之說,以龍虎居坎離之位,離上坎下為水火未濟,坎上離下為水火既濟,水火交和則丹成。方士以為人身底構造本應天機,一身之中乃是一個小天地,故當依著陰陽升降之理煉就純陽,使之脫質昇仙。他們有外丹、內丹,或煉形、煉氣兩樣丹法。

外丹所以煉形。照道士們底講究,採藥後,精選入爐,用從日取得底真火,從月取得底真水鍛鍊。丹爐三層,外方內圓,一切都依卦氣而造,共高二十七寸。藥放在爐裡煉過三年為小成,服之可絕百病;六年為中成,服之可以延年;九年為大成,服之可升舉。煉到第九年底丹名“白雪”,又名“玉液”;第十二年名為“神符”。《銅符鐵券訣》:“一粒一服三期後,周身九竅自光明。白雪人口身生羽,神符吞下足生雲。”言服了第十二年底丹便能得駕起雲頭上九天底本領。又有所謂“紫金丹”, [註釋:《石函記·聖石指玄篇》說求仙向東,東為扶桑,出金烏之精,生得紫金丹。]乃得自扶桑,服之能使聾者聰,瞽者明,枯骨生肉,頑石成金,河化乳,華不落,等等功能。自古以來,煉丹服丹底那麼多,現在應當有無數神仙駕著雲頭游來游去才對,但實際上,我們只見雲而不見仙!這是什麼原故?道士又給我們一個解釋,從鍛鍊上說,丹本沒煉成,修者倉卒服了。丹所以不成底原故,第一是藥材不好,第二是火候不足或不對,第三是時機不合。從修煉底人身上說,他還短了煉氣底工夫,因為單煉形是不夠底。《靈飛經》、《銅符鐵券》、《靈寶畢法》、《火蓮經》諸書不過是教人煉形,並沒注重到煉氣那層。修者過於注重煉形,雖專用許多“旁門小法”如齋戒、體糧、採氣、漱咽、離妻、斷味、禪定、不語、存想、採陰、服氣、持淨、息心、絕累、開項、縮龜、絕跡、看讀、燒煉、定息、導引、吐納、採補、佈施、供養、救濟、入山、識性、不動、授持等,終不能飛昇;必須形氣並煉,用內視法,先使身心達於清靜虛無之境,然後鍛鍊內丹,使外內調和才可以。內觀者,先於“無中立象,以定神識”,繼則“一念不起”,以保其“清”,使“靈臺無物”,以保其“淨”。能夠這樣,才可以講內丹底修煉。《性命圭旨》專講煉形煉氣之法,但已融通三教,不盡是道教玄理。

人身是個小天地,所以萬物皆備於其中,無需再向外求。身體裡有三個區域,所謂三丹田,是神、氣、精寄寓底地方。上丹田為神舍,中丹田為氣府,下丹田為精區。三丹田中自有妙藥,能夠自煉自還。所以內丹底講究在“還丹”,即將丹田煉成底藥(龍虎)還到丹田。這丹藥是要降伏心腎底龍虎,即制色慾忿怒使心火下降,腎水上潤。制色止怒即是降伏龍虎。身中底水火,乃從腎生真水,心生真火。水為乾父,生奼女;火為坤母,生嬰兒;二者交媾而生黃芽,即真龍真虎是。由此存想內觀,以應陽升陰降之象,乃至絕念無想。自凝神息慮,歷過小還丹、大還丹、七返、九轉、金液、玉液,諸還丹後乃得真念與真空,然後可以入到超脫底境界。還丹是還吾身中底日月去和天地造化同途底意思。內丹之法,歸根是要“煉精合氣,煉氣會神,煉神合虛”。一到虛無,生死自了,而仙境可得。這比配金精石液為夫婦,得“河車”而飛行天外底丹法就強多了。看來,內丹也和禪定或定息底方法沒甚分別,大概是採用佛法底結果。

煉內丹不成是因為道上身心中有九難十魔底阻礙。九難者:一是衣食迫逼,二是尊長攔阻,三是恩愛牽掛,四是名利縈絆,五是災禍橫生,六是師長約束,七是議論差別,八是志意懈怠,九是歲月蹉跎。十魔是:賊、富、貴、情、恩愛、患難、聖賢、刀兵、女樂、女色。能避掉這九難十魔,方能修仙煉丹。

講還丹底書最好讀《參同契》,現在將其註釋中引一句來做結語。“人之一身,法天象地,與天地同一陰陽也。人知此身與天地同一陰陽,則可與論還丹之道矣。”(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

在神仙家之外,還有兩派屬於方技底醫家與房中也與道教有關係。從中國醫書中所立陰陽底理論可以看出其中底道家思想。醫藥一科在道主底功課上也是很重要的。房中之術,《漢書·藝文志》雖列八家,但其書已不傳,小說中載道士擅於此術底不少。[房中術附於道教,但後來煉丹者有些不主張此法能得長生,故“採陰”、“御女術”等為修內丹者所排斥。參看《石函記·太陽元精論》、《修真十書》等。]

上頭所說只在道教對於修養之方法及宇宙人生底見解,現在當略述其對於神靈底信仰。這是使黃老道成為今日的道教底關鍵。原始的道德家並沒有明白地說這世界有沒有主宰它底神。天地在他們底心目中只是一副大機械,也可名之為“玄機”,作善作惡底果報乃是自然的機械性使它如此,並非由於大神底賞罰。漢初底道家還有些依照舊說底,如淮南子說:“禍之來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又說:“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人間訓》)這還是《易·坤》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同一語氣。鄒衍雖談五德組始之運,卻也沒有說到天志。《鶡冠子·學問》所記底“九道”,似為秦朝前後底道士所必學,其存到今日底還可以找出“道德”、“陰陽”、“天官”、“神徵”四道來。神徵是講天人感應底,這與道家底思想是很晚出,也不是固有的。

天人感應在先秦時代主張得最熱烈的便是墨子。墨家思想在漢時為儒家所壓制。當時能與儒家抗衡底便是黃老道,許多派別都在它底蔭下得以儲存,故墨者也就歸附在裡頭。道教和墨教底關係在它底感應論。我們將《太上感應篇》來和《墨子》底《法儀》、《天志》、《明鬼》諸篇比較一下,就覺得其中相同的觀念很多。》墨子·非攻》文裡列舉許多 [同前文造字。示字旁,右邊“幾”]祥,《天志》明告以“知天鬼之所福,而避天鬼之所憎,比求興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明鬼》說:“今吾為祭祀也,非直注之於汙壑而棄之也,上以交鬼之福,下以合歡聚眾,取親乎鄉里。”《感應篇》開首一句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這與《法儀》“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日殺不辜者,得不祥焉”是一樣的意思。又祈福底事,亦為墨者所不禁,這在《天志篇》裡說得很明白。祈禳本為宋國所重,墨子生於宋,故他底門徒多習祝史之事。道德家本不主祈禳,因為這是巫祝底事,不是學清靜無為底人所當為。但自墨道參入後,祈禳幾乎佔領道家實行方面底全部!秦漢間底方士都能祈禳,《淮南》有土龍求雨之文,董子甚且以儒家實行這事。祈禳之法到後來越盛,依《神仙傳·王遠傳》所記,則漢桓帝時,學神仙底已教人用符法禳災治病了。漢魏道教徒所知底神仙不過如《神仙傳》所載九十二人, [註釋:葛洪底自序中提到秦時阮倉所記有數百人,劉向所撰又七十餘人。]著者把墨子也入仙班,是一件很可注意的事。到五代時候,道士中還有會“墨子術”底,我們在史乘中找出底下一段話。

是時魏州妖人楊千郎用事,自言有“墨子術”。能役使鬼神,化丹砂水銀。莊宗頗神之,拜千郎為檢校尚書郎,賜紫。其妻出入宮禁,承恩憲,而士或因之以求官爵。(《新五代史》卷十四,太祖子)

墨子曾否能使役鬼神,化丹砂水銀,我們不知道,但從傳說中,我們知道他底技術很好,能做木鳶和軍用的器具。宋道書中還有《太上墨子枕中記》一卷,言慝形幻化之術,可見墨子也被道教徒當做神仙看待。

黃老道家既和墨家信 [同前文造字。示字旁,右邊“幾”]祥祈禳和感應說,於是後來底道教做出滿天神靈來。道教今日所奉諸神,一方面是從古代的神話流衍下來,一方面是從陰陽五行底禳星禮斗發展出來。中國古人底崇拜物件說是天地,其實是以日為主,故《祭義》說“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日是天底代表形象,是生生之本,故為祭祀底主體。所以天子封禪每祭日,盟會諸侯時亦指日為誓。古時祭日應在東方,時間在春,因為東方是“震”地,為《說卦》所說萬物出生之向。拜日星底禮,由來是很早的。古時致祭之地多在高處,《史記·封禪書》說:“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其語不經見,搢紳者不道。”那時所祭底帝是“東君”、“東後”、“東皇”,即後來五行說流行時底“青帝”。自秦襄公為諸侯(周平王元年),始因雍州舊畤作西畤,祠白帝;秦宣公時,國基已固,始僭禮祭青帝於密畤;靈公三年(周威烈王四年)作吳陽上畤、下畤以祭黃帝、炎帝:於是雍東四畤具備。

秦最先祀白帝,大概是秦底世系出於少皞,再溯源而祭太皞、軒轅、神農,初不過是本著舊時祖先崇拜底形式,所謂嚴父配天之老例,本沒有什麼以木德王或以士德王等說,到齊宣威之世,五德終始為五行家所倡之後才有五行配五色帝底說法。秦始皇因為五行家與神仙家底說法,也就採用了“陰陽主運五行相次”底理論。五行相次自然引起天上五行星底敬仰。道教底成立,從秦漢間拜星底禮儀得了許多幫助。漢人也是篤於祭祀求福底,桓寬在昭帝時亟論其過於注重,說:

古者庶人魚菽之祭,春秋修其祖祠,士一廟,大夫三,以時有事於五祀,蓋無出門之祭。今富者祈名嶽,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舞像;中者南居當路,水上雲臺,屠羊殺狗,鼓瑟吹笙;貧者雞豕五芳,衛保散臘,傾蓋社場。

古者德行求福,故祭祀而寬;仁義求吉,故卜筮而希。今士俗寬於行而求於鬼;怠於禮而篤於祭;嫚親而貴勢,至妄而信日,聽馳言而幸得,出實物而享虛福。

古者君子夙夜孳孳思其德,小人晨昏孜孜思其力,故君子不素飡,小人不空食。世俗飾偽行詐,為民巫祝,以取厘謝,堅 [造字。左邊“名”,右邊“頁”]健舌,或以成業致富,故憚事之人,釋本相學,是以街巷有巫,閭里有祝。(《鹽鐵論·散不足》)

重祭重巫就是促成道教成為一個有組織的團體底原因。當時底巫祠很多,都是與五行有關係底。

漢高帝二年因秦未立畤祀黑帝,乃立北畤以湊足五帝底數目。劉氏,據《左傳》所記世系出自高辛,並非高陽,依五行論,他是以火德王,應當祀炎帝,依祖先崇拜,應當祀帝 [造字。見174],故知立北畤只為湊足五帝之數而已。我們因此可以知道用青、黃、赤、白、黑諸名加於古帝名上是出於五行論盛行之後。由祖先而附麗於方位,由方位而上同於五星,故漢代祭祀底物件幾乎全是星辰。高祖四年所立底祠,除河巫祠底祠,南山巫祠祠秦二世外,其餘如蚩尤祠、梁巫祠、晉巫祠、秦巫祠、荊巫祠、九天巫祠乃至各郡國縣所立之靈星祠都是以祭星為主底。武帝時方士又奏打太一,說:“天神貴者太一,佐曰五帝。”太一依《春秋合誠圖》和《樂汁徵圖》,是紫微垣底一星,因其居北極天樞,為眾星所拱,大有君臣之象,所以說五帝為太一佐。

漢朝拜星與現在道教所奉諸神有關係。群星底人格實現,是漢人最普遍的信仰。《拾遺記》載劉向校書天祿閣,有黃衣老人自言是“太一之精天帝”;《搜神記》載董永取織女, [註釋:董永傳說是董仲舒之父。《異聞錄》說蔡州西北百里平輿縣界有仙女墓,為仲舒為母追葬衣冠處;又說是仲舒藏神符靈藥及陰陽秘訣之所。]諸如此類,不能細述。張角作亂,亦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辭。蒼天、黃天即九天巫祠所祠,實際也是祭星底。祭星禮斗為漢人一般的宗教,道教湊巧成立於這時候,因此用來號召百姓。現在所謂“玉皇上帝”、“文昌”。、“鬥姆”、“司命”、“福德”等等,無一不是從那時候底拜星禮節留下來底。關於道教底神聖,名號無數,尤其是在佛教密宗傳入後,道士們為要與佛爭雄,隨意造了許多難知難解的天尊與元君底名字。《諸師真誥》、《上清眾經諸真聖秘》、《三洞讚頌靈章》等書滿填了他們底名字,有工夫底人可以一讀。

方士講長生用藥方和祈禳是開道士用符咒底先河,道教有今曰的組織也是在此。《後漢書》(一百一)《皇甫嵩傳》載鉅鹿張角奉事黃老道,自稱“大賢良師”,畜養弟子,跪拜首過(懺悔)。他用符水咒說療疾,因百姓底信服,乃遣弟子於四方傳“善道”數十年。又《劉焉傳》(《後漢奶一百五)載張陵之孫張魯於順帝時客於蜀,學道於鶴鳴山中,造作符書,受其道者出米五斗,故名“五斗米道”。此道傳自張陵(第一代天師)。陵傳子衡,衡傳於魯,遂自號“師君”。學者初名“鬼卒”後號“祭酒”,領部眾多者曰“埋頭”,皆教以誠信,不聽欺妄,有病但令首過而已。諸祭酒各起義舍於路邊,專懸米肉以給行旅,以為食者當量腹取足,過多,鬼就能使他生病。熹平中,妖賊大起,其中以漢中有張修持五斗米道,張角持太平道是最著。太平道師特九節仗為符祝,令病人叩首思過,因以符水給病人喝,若病好了就是通道,若是不好,便是不信底徵驗。張修則施靜室使病人思過,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人都習,號“奸令”。又立“鬼吏”,使主為病人祈禱,書寫病人名字,說服罪之意,使病家出米五斗為公用。這兩派底道教才是現在道教底正祖。道教底天師世居江西龍虎山,傳到六十三代張錫齡,於民國十六年,為政府驅逐,去天師號,天師底流傳從此可算斷絕了。

道教思想和道教底形成我們已在上頭略知一二,我們從所知底看來,道教底成分,雖然非常地複雜,可是教中一切禮儀與思想都可以找出他們底來源。好像北京底磨刀匠,同一是種職業,而他們當中有搖驚閨葉底,有吹喇叭底,從他們底幌子可以知道前者是從前為閨秀磨鏡或繡剪底,後者是從前為軍營磨軍刀底,現在兩樣職都變一樣了;道教底形成也是如此。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底晶體,一切都可以從其中找出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