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精練策數比張良(1 / 3)

小說:存亡之秋 作者:學者鳳鳥

曹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鎮守淮南的徵東大將軍諸葛誕接得朝廷詔令,入朝任職司空。

之前諸葛誕見好友鄧颺、夏侯玄被誅殺,後又有王凌和毋丘儉亦被夷滅三族,於是越不滿司馬氏的擅權。當他接到詔令後即十分害怕,擔心執政者司馬昭會加害自己,於是五月,殺揚州刺史樂綝,佔據淮南壽春城而叛變。又派長史吳綱領兒子諸葛靚和牙門子弟到東吳請求援兵。此次事件便是曹魏後期在淮南地區生的第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即淮南三叛。

為平叛,七月,司馬昭攜皇帝曹髦及郭太后,兵淮南。

關於這場戰役的規模。

司馬昭徵調二十六萬大軍,諸葛誕約有十五萬左右叛軍,文欽、唐諮率領三萬吳國援軍,另有孫綝、朱異、丁奉、黎斐等八萬以上吳國後援。

司馬昭軍、諸葛誕叛軍,吳國援軍,三方五十萬人云集於淮南壽春城內外,這便是三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

鍾家之鐘毓、鍾會兄弟這次隨司馬昭來到淮南前線。

而在司馬昭兵淮南之前,他徵詢身邊人是否需要親征。當時,吳將孫壹因吳國內亂而率眾歸降魏國,於是魏國群臣認為吳國目前沒有能力援助諸葛誕。但鍾毓對司馬昭道“應該從敵人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現在諸葛誕以淮南之地投降吳國,孫壹雖降,但他帶來的百姓不滿千人,士兵不過三百,這對吳國來說不算什麼大損耗。如果壽春不能迅平定,而吳國內亂已經停止,吳國也想得到淮南之地及淮南之軍,那麼怎麼可能不出兵救援呢。”司馬昭贊同鍾毓的觀點,於是決定親征。

當戰役開始,諸葛誕用兵保守,司馬昭果斷進軍,於是叛軍及吳國三萬援軍很快被司馬昭團團包圍於壽春城內,另外司馬昭又派軍隊擋住吳國後續援軍。

壽春被包圍後,諸葛誕倚仗自己兵力雄厚,且擁有堅守一年的糧食,及外圍吳國後援,繼續堅持抵抗。

十一月,將軍蔣班、焦彝認為吳國是坐觀虎鬥,靠不住,建議諸葛誕趁現在將士軍心還沒完全渙散,士氣還在時,集中兵力突圍,決死求生,也許還有一線生機。而文欽反對突圍,堅持固守待援,於是雙方爭執,諸葛誕想殺掉二人,蔣班、焦彝感到害怕,於是乘夜翻牆出城投降司馬昭。

司馬昭接納蔣班、焦彝,給與任用。

這時,吳國內部的變故又幫了司馬昭的忙。

全琮,是吳國的右大司馬、左軍師,娶孫權長女孫魯班,亦是孫權的女婿。可以說孫、全兩家關係非常密切。全琮去世後留下兒子全懌、孫子全靜、侄子全端、全翩、全緝等人。恰好這些人在淮南三叛時,隨吳國援軍來救諸葛誕,都進了壽春城。另外全懌兄長的兒子全輝(一作全禕)、全儀留在建業。但這二人此時惹上官司而獲罪,於是二人帶著母親和數十曲部渡江,投降司馬昭。

司馬昭接見全輝、全儀,大喜過望,於是上表給二人拜官封侯,二人便為魏臣。

這事鍾會看在眼裡,私下找司馬昭談話。

鍾會道“大都督,我有一計可使壽春城中全氏將領盡數來降。”

司馬昭邀其入座,道“請講。”

鍾會道“既然全輝、全儀兄弟來降,何不寫一份家書,書中說吳主因全懌等人不能拿下壽春而暴怒,要殺盡他的家人,家人故而逃往北方。且家人已經在北方受到封賞。此書信交由全輝家人命其帶入壽春城中,交給全懌。全懌等人見事已至此,便會開城投降。”

司馬昭聽後大悅,道“此計甚妙!”

於是鍾會模仿全輝筆跡,代寫書信,交於司馬昭過目,司馬昭感到滿意。司馬昭於是從全輝家人中挑選可靠之人,吩咐命令。

第二天,全輝家人來到壽春城下,表明身份,便進城。

全懌見家人到來,非常感慨,又見家書內容,內心即產生恐懼。於是全懌、全靜、全端、全翩、全緝等人私下商議,覺得不能再為吳國效力了,不久,全家將領率數千人出降。

於是吳國開國名臣全琮子孫後代七人,即全懌、全靜、全端、全翩、全緝、全輝、全儀等與家人、曲部、將士悉數投降司馬昭。

司馬昭對降者加以安慰,上表推薦全懌為平東將軍,封臨湘侯,其他全氏兄弟皆封侯。

全懌等人的投降,使壽春守軍恐懼不安。

第二年正月,壽春城中糧食逐漸枯竭,諸葛誕與文欽、唐諮拼命突圍,傷亡慘重,不能成功,前後戰死及投降者達到數萬人。

此時諸葛誕與文欽產生矛盾,諸葛誕殺死文欽。文欽之子文鴦、文虎聽到父親死訊,投降司馬昭。

司馬昭身邊有人要求殺文鴦、文虎,司馬昭以大局為重,赦免二人死罪,又表薦文鴦、文虎作將軍,賜爵關內侯,讓二人率領數百騎兵巡城,對城中守軍大喊“文欽的兒子都不被殺,其他人有什麼好怕的!”這使城內守軍士氣更加渙散。

二月二十日,魏軍總攻壽春城,一戰破城。大將軍司馬胡奮的部下殺死諸葛誕,諸葛誕麾下數百名不願投降士兵全部被殺,諸葛誕被夷滅三族。吳將於詮戰死,唐諮、孫曼、孫彌、徐韶、王祚及萬餘吳軍將士全部投降,司馬昭上表給他們加封爵,封唐諮為安遠將軍。士卒飢餓有病的,供給糧食醫藥。有人說吳兵必然不肯為我們效力,請求把他們活埋。司馬昭說“放其回去,才能顯示出大魏的寬宏大度。”於是沒有殺害,後來將他們遷徙到三河。

淮南三叛,從曹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五月諸葛誕於壽春城反叛為始,至曹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二月二十日司馬昭攻克壽春城為止,歷時十個月,最終以司馬昭的全面勝利告終。

整個平叛期間,鍾會為司馬昭出謀劃策最多,於是眾人都將鍾會比作西漢名臣張良,即稱‘再世張良’。

司馬昭大軍回京後,朝廷欲升鍾會為太僕九卿之一,但鍾會堅決拒絕。他以中郎官的身份在大將軍府任記室,成為司馬昭的絕對心腹。因為討平諸葛誕有功,鍾會被授予陳侯的爵位,但他亦反覆辭讓。

於是皇帝曹髦下詔“會典綜軍事,參同計策,料敵制勝,有謀謨之勳,而推寵固讓,辭指款實,前後累重,志不可奪。夫成功不處,古人所重,其聽會所執,以成其美。”

通俗意思為“鍾會主官軍隊事務,參與謀劃策略,料敵制勝,有謀劃的功績,但堅持推讓恩寵和封賞,言辭懇切誠實,先後數次,他的志向不可以改變。凡是居功不傲的人,自古以來受到尊重。現在就順從鍾會的堅持,以此成全他的美德。”

後來鍾會升遷為司隸校尉,司隸校尉這個職務負責監督朝廷大小事務及地方官吏的任免,身邊還配有一支規模不小的隨從護衛,於是鍾會的地位權勢顯耀於世。

然而,當司馬昭平定了諸葛誕,即遇到了新的難題,這個難題為嵇康。

嵇康,字叔夜,譙國銍縣人,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眾。他娶魏武帝曹操曾孫女,沛穆王曹林之孫女長樂亭主為妻,便為皇親,拜官郎中,後授中散大夫,人稱‘嵇中散’。

嵇康是竹林七賢的領袖,與阮籍等人共倡玄學新風。

他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

通俗意思為越過等級名分的清規而聽任自然、知曉一個人的價值高低而通達事理人情。

嵇康工詩善文,其作品風格清峻,反映出時代思想,並且給之後的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啟。又注重養生,著《養生論》。

嵇康是當世的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

有意思的是,此時曹魏的兩個才子,嵇康與鍾會,之間還有些故事。

幾年前,鍾會寫了一本書,叫《四本論》。鍾會自認為寫得不錯,於是想將它拿給當時社會名流閱覽,以此獲得關注度與好評。而當時社會名流中,嵇康是代表人物,於是鍾會決定找嵇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