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奏(1 / 2)

小說:晚唐浮生 作者:孤獨麥客

邵樹德騎著馬兒,慢跑在會寧縣的鄉間。

鄉間土路甚是狹窄,兩匹馬並行就是極限了。親兵們欲下到農田之中,在兩側保護,被邵樹德拒絕了。

“大帥,可以奏復會州了。”趙光逢騎馬跟在後頭,建議道。

“可,盧書記便寫一封捷報,給朝廷上奏吧。”

“遵命。”

朝廷的關注點,與邵大帥其實有些不太一樣。聖人百官看的是有沒有收復土地,邵大帥注重的是有沒有實際消滅敵人。

他不會在會州停留多少時日了,出征已經半年,將士們想回家,他也想回家。

昨日黃河對岸來報,定遠軍使王遇率軍攻佔烏蘭關、烏蘭縣,降吐蕃部眾千餘。至此,會州兩縣全部收復,至少城池是收復了。

其實吧,以會州的人口體量,野外那些土地、草場根本不重要。這是昨天趙光逢對自己說的。他認為,會州最大的價值就是會寧關船渡,而會州城則是保護會寧關的東南屏障。

這個說法倒挺新鮮。

會寧關、烏蘭關是兩個渡口,圍繞這兩個渡口的烏蘭縣、會寧縣、新泉軍都是外圍守備要塞。趙光逢建議,重修會寧關碼頭,建倉城、貨場,附近雪山那邊亦可建個伐木場。他們只需控制這些要點就行了,碼頭、州城中間可以適當開墾田地,將還堅持耕作傳統的天寶遺民遷移到這邊種地,可就近保護,免得再被吐蕃人掠去。

其餘那廣袤的草場,全部交給羈縻部落,比如白家。讓他們去和昑屈氏爭鬥,定難軍只需經營好會寧關船渡即可。

這個思路其實非常務實。會州就六七千唐人,耕作了五六百頃農田,出產的糧食可有可無,不如全數遷到西北邊,六百頃農地怎麼也能騰出來。前面有定遠軍保護,後方會寧關那邊再由重建的會州州兵照應,昑屈氏很難過來劫掠。

他要打劫,去打劫白家好了。

但邵樹德還是有點想法的。放棄會州城附近的現有農田非常可惜,而且會州離蘭州那麼近,不過三百八十里,若能多出產些糧食,也能減少從靈州調運糧食的壓力。

再者,將那麼大一片地都讓出去,上萬平方公里呢,全讓給吐蕃人遊牧,著實也不太像話。天寶年間,會州可是有兩萬農人呢,耕作的農田數倍於現在。

所以他還在猶豫。

“大帥,某有一計。”陳誠策馬趕了上來,說道。

邵樹德沒好氣地看了他一眼。陳判官的計策,怎麼說呢,有好有壞。當年討黃巢時,他獻計造謠朱溫已投降,前幾日獻計燒草原,前者還算靠譜,後者卻讓邵某人舉棋不定,不敢真的實施。

“計將安出?”邵大帥駐馬停留,配合地問了一句。

“大帥,可在夏綏銀宥四州招募健兒,甚至關中、涇原、邠寧、鳳翔鎮亦可,人給田一頃,十年免賦。家口情願同來者,賜給房屋。此等健兒,須得會射箭,敢拼殺。以百戶為一里,設指揮一人;五百戶為一鄉,設都指揮一人;全縣,設鎮守一人。”陳誠說道:“正好繳獲了不少器械,便發給他們,農忙耕作,農閒操練,秋收後便去劫掠吐蕃,打草谷。如此數年,定可讓敵聞風喪膽。”

“大帥,陳判官所言極是。某聽聞中和年間俘獲了五千餘巢眾,至今仍在服苦役開河。大帥不如免掉他們剩餘的兩年刑期,發來會州,並給予土地、房屋、器械。此等亡命之徒,積年老賊,一旦組織起來,遇到小股吐蕃騎兵,不會吃什麼虧。若遇吐蕃大隊,出動定遠軍、新泉軍即可。”趙光逢也建議道:“另者,可請朝廷發刑罪之人至會州。方今天下多事,犯事者眾多,一涉流死,便亡匿山林。今可昭告天下,犯流死亡匿者,聽自首以應募,戍守會州。”

謫罪人以戍邊,國朝老規矩了。前陣子擊破原州吐蕃,邵、程、折三人送了百餘名俘虜往長安。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朝廷會判其流放嶺南。大中年間西進,抓獲的不少吐蕃俘虜便是流放嶺南,這也是循舊例了。

另外,天下三百餘州,有流死重罪者,一直在發配邊疆。天德軍、振武軍、黔中、嶺南等鎮都是接收大戶。只不過黃巢之亂後,這種事情慢慢停了。

似乎可讓朝廷給天下諸鎮行文,讓他們繼續往西北流放罪人。這種小事,想必各鎮節帥也不會拒絕,名義上還是皇帝的臣子呢,又不是讓你派兵到西北來防秋。

“如此甚好。”邵樹德說道:“盧書記,今有三件事須上奏朝廷。一者收復會州,二者請置定遠、豐安二縣,三者請發天下刑罪之人戍會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