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態度(1 / 2)

小說:晚唐浮生 作者:孤獨麥客

八月十一,邢洺磁大戰已經塵埃落定多日,聖人才終於得到訊息。

他又一次著急了,立刻召來了幾位親信大臣密議。

在聖人的認知中,他的死期已經不遠。即便邵樹德透過各種渠道,暗示他不會做那弒君之事,但過去幾百年血淋淋的事實擺在那裡,不慌是不可能的——還有人指天對地發誓呢,有用嗎?

“陛下,邵賊已平淮北,近又得昭義山東三州,若再讓他吞併魏博,則不可複製。”吏部尚書盧光啟憤憤不平地說道:“此賊以討黃巢發跡,身受先帝大恩,得進位藩鎮。如今卻不思報效國恩,專事欺辱君上,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在座的並不止盧光啟一人,還有刑部郎中王溥、吏部侍郎獨孤損、翰林學士柳璨等七八位朝官,都是心向聖人的忠臣了。

聖人聽了皺眉不已,問道:“此獠當真要按捺不住了?這便要行謀逆之事?”

“十有八九。”盧光啟說道:“臣觀察此賊多年,對其一言一行皆仔細研究過。崛起於草莽之間,用兵於大河兩岸,善籠絡人心,喜惺惺作態,但對軍權、官位把得死死的。其崛起二十年矣,然可有一二大將能與其分庭抗禮?李唐賓?盧懷忠?高仁厚?折宗本?楊悅?此固一時之將星人傑也,卻總差了那麼幾分火候。又不肯裂土封鎮,打下來的州郡總是委派心腹治理,直接向其負責。一人身兼朔方、宣武、河中三鎮節度使,再往下,除了謀朝篡位,還有何事?”

聖人坐不住了,起身在御座前走來走去。

“楊尚宮,之前邵賊……”聖人問得含糊不清,但楊可證是聰明人,當然明白。

“陛下,邵賊託人傳話,似不欲大開殺戒。”楊可證也含糊地回道。

畢竟這事太過大逆不道,光說一說都覺得是罪過,不能講得太露骨。

“陛下,此言不足信。”獨孤損一聽,便道:“昔年司馬懿指洛水為誓,又何曾踐諾?邵賊面善心黑,不足信也。”

聖人停下了腳步,臉色更加難看了。

“可有解法?”聖人問道。

其實他也知道,現在翻盤的機會微乎其微了,但還是不肯放棄最後的希望。

盧光啟、獨孤損等臭皮匠對視了一眼,最終還是由獨孤損上前奏道:“陛下,為今之計,只有效仿昔年曹操見漢獻帝故事。”

聖人當然知道這事怎麼回事。

聽聞之後他的神色變幻不定,時而猙獰,時而猶豫,時而恐懼。

“陛下!”盧光啟催促道。

“此事——”聖人猶豫再三,最後還是含糊地說道:“此事卿等自決。”

這其實就是默許了。

別笑聖人傻。歷史上他被朱全忠擄走時,還真幹過這種事——

聖人賜宴招待朱全忠與韓建,“宮妓奏樂,何皇后舉觴以賜太祖(朱全忠)”。

韓建發現“上與宮人附耳而語,幕下有兵仗聲”,表面不動聲色,私下裡踩了朱全忠的腳示警。朱全忠也很機靈,可能本身就擔心落單時被聖人刺殺,立刻裝作醉酒,告罪離去,逃過一劫。

聖人,根本就沒什麼逼數。

簇擁在他身邊的那些大臣,也根本不知道殺了朱全忠意味著什麼,或許覺得亂兵不敢殺天子,而他們還可以逃走或藏起來,待風波平息後再回來繼續做官吧。

樹德一死,關西、河南四分五裂,變成多個藩鎮,聖人再施展艱難以來的皇室故智,在各藩鎮之間搞平衡,避免朱全忠、邵樹德這類大勢力的崛起。如果運氣好的話,東都畿汝鎮還可以直轄,天平、泰寧、感化、宣武、河陽、淄青、河中等鎮也能由朝廷委任節度使,豈不美哉?

人一旦陷入某種極端情緒,他就總會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想,正所謂鑽牛角尖。

而這種奇怪的被迫害妄想症,往往也會葬送某個集團,歷史上屢見不鮮。

……

聖人在焦慮,但洛陽市井間卻充滿著快活的空氣,百姓普遍感到振奮不已。

他們在心態上已是新朝子民,且多半是新朝的既得利益者,對夏王的每一次勝利都津津樂道,廣為傳播。

輿論造勢,即便你沒有刻意去做,但在某種水到渠成的形勢下,依然會堅定不移地往前推。

南市這邊,各鎮進奏官們又聚在一起喝茶,就像定期開例會一般。

這家茶館幾乎已經成了各鎮邸官們的包房了,姜知微依然帶著他的隨從廖煥,坐在角落裡,默默聆聽者眾人的八卦。

“河北打得很激烈啊。”山南西道進奏官諸葛珂笑道:“露布飛捷的騎士一撥接著一撥,最近這段時日,耳朵都快聽出老繭來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