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安北(1 / 2)

小說:晚唐浮生 作者:孤獨麥客

聖人既然來了陰山,左近的部落首領們不來露一下面,確實不太合適。

進入十一月後,除橫山党項外——事實上,野利氏、沒藏氏都只是一個空架子了——地斤澤、諾真水、可敦城、鸊鵜泉、柔州以及河西党項一部,都陸續趕了過來。

他們各自帶了百餘隨從,奉聖命至勝州安北縣,等待聖駕。

十一月二十日,邵樹德在天雄軍、銀鞍直以及經略軍、武威軍、龍驤軍、鐵林軍、鐵騎軍、銀槍軍各一部總計六萬大軍的護衛下,抵達安北縣,宿於黃河之畔。

安北縣就是原來的中受降城,唐中宗景龍年間修築。

為了修這座城,還鬧出過公案。

唐代本身不太願意修長城,因為花費真的很大。

他們更願意透過外交、政治和軍事手段控制草原部落,挑動群眾鬥群眾,分化瓦解,拉一派打一派。

修建三受降城,主要原因還是“河南地”(此時黃河貼著陰山南麓東流,即陰山/黃河以南部分)安置了大量部落,他們與草原上崛起的後突厥貌似有勾連,於是修建城池駐軍,威懾各部。而在此之前,這一片都是各部落自己管自己,充當大唐的邊防軍。當部落邊防軍的忠誠受到懷疑時,自然要換上正兒八經的唐軍了。

三受降城各自駐有數千步騎,其實不算多,畢竟整個朔方節度使轄下只有六萬多兵。

在駐軍如此之少的情況下,自然要加固城防設施了。沒想到朝廷的一番好意,居然受到了朔方軍的抵制。他們認為,三受降城只要有城牆和倉庫,給大軍一個落腳點就夠了,修得太完善,會讓士兵們有依賴心理,不敢出城野戰。

聽聽,這是人話不?整個朔方軍只有四千三百騎兵,剩下六萬人全是步兵或騎馬步兵。以步兵與草原騎兵野戰,確實勇烈,同時也非常自信,我就是能以步克騎,幹挺你。

白天的時候,邵樹德繞著安北縣城轉了一圈。

想當年,就是在這裡遇到了中城鎮將李仁軍。

李仁軍的人生堪稱先抑後揚,從河東逃回後落草為寇,後來投靠過來,官至一軍指揮使。

沒立過什麼大功,但小功不少,去年病逝於洛陽,算是善終了——或許是都到年紀了,這幾年走掉的老人有點多。

安北縣北邊還有拂雲堆祠。

在草原上,這是一個非常神聖的地方,邵樹德在此會盟過諸部首領,獲得他們支援。

拂雲堆祠被重新修繕過了,立了石碑,記載了會盟經過。裡面生活著幾位薩滿和二十多名隨從,接受草原諸部供奉,另受勝州刺史節制。

長河落日之時,看著拂雲堆祠籠罩在萬丈霞光之中,邵樹德心有所感。

都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但能在黃昏來臨之前,創造夕陽美景,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呢?他不想討論人生的意義或價值什麼的,只是單純覺得這樣也很好,就像農夫辛勤勞作後享受豐收的快樂一樣,很滿足。

……

十一月二十五日,大夏太子邵承節與諸部首領共商拂雲堆祠,祭天會盟。

這是一種原始薩滿信仰衍聖的宗教儀式,同時也是嚴肅的政治行為。

在“騰格里”(天)的見證下,宣誓的內容,是具有神聖性的,至少在信仰騰格里的薩滿教徒眼裡確實是這樣沒錯。

邵樹德只略略問了問會盟的經過,就不再管了。

太子四十了,不是毛頭小子,很多事情不需要他過多提點,那樣非但不能提高他的能力,反而容易養出什麼都不會的巨嬰——講真,如果四十歲了還需要父輩不斷教導,那真的該考慮換人了。

會盟結束後,遼闊的草原之上,自然是篝火晚會了。

諸部勇士獻技,摔角爭勝。

無論草原還是漢地,摔角都是一項十分熱門的運動,風靡大江南北。

歷史上的李存勖,就對自己的摔角技術非常自信,多次贏了近侍。直到遇到了李存賢,摔角失敗,於是輸掉了賭注:幽州節度使。

不過,五代之後,這項運動在中原卻日漸式微,玩的人越來越少。但在草原之上,卻和唐代時的中原一樣,對摔角非常熱衷,興趣一直保留了下去。

如此變遷,總讓人覺得遺憾。

明明唐代時全民熱衷的運動,卻慢慢被中原百姓放棄了,風氣、傳統、文化的改變,確實太大了。

邵夏王朝,無論軍中還是民間,摔角還是非常流行的。

看到草原勇士摔角,禁軍將士也手癢癢,紛紛出場,玩了個盡興。

每一場獲勝者,邵承節都親手發下賞賜,最後甚至還挑了十幾個技藝出眾的,編入東宮衛隊之中,讓人羨慕不已,並暗暗決定,回去後再磨鍊下技術和力量——練摔角是有好處的,有可能會一步登天。

邵樹德靜靜看著太子的一舉一動,當看到他脫掉厚重的貂皮大衣,與諸部酋豪、禁軍將士跳舞時,無聲地笑了。

曾幾何時,他就是這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