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編 歐洲國家與教會中的動亂(1 / 6)

<b>第七編講述了約自1400年至1750年間歐洲文化日趨豐富的發展和歐洲向外擴張的歷程。同期,歐洲的政治與宗教也產生了很大的動盪。現在開始敘述這兩個方面的內容。</b>

<b>西歐的基督教教會曾經於16世紀出現了一場大分裂(西歐的基督教教會稱為天主教教會,在東方卻稱為正教教會)。這場分裂以宗教改革或者新教起義而聞名。從此之後,基督徒不再分成兩大集團,而是分成三大集團:正教徒、天主教徒與新教徒。新教起義之後的一個多世紀內,歐洲史上發生了多次宗教爭吵與宗教戰爭。荷蘭和英國在16世紀至17世紀所爆發的反抗專制政體的起義,也有宗教性質的部分。</b>

<b>專制政體在17世紀至18世紀盛行於歐洲大陸,也可以說,達至一個全盛的顯赫期。野心勃發的專制君王們不僅剝削自己的臣民,還在歐洲,乃至新世界為爭奪殖民地而相互爭戰。</b>

<b>但是有一些好戰的專制君王卻也是睿智明禮、追求進步的統治者,他們曾經用父母之心為臣民做了很多事,所以他們被稱作開明的或仁慈的君王。</b>

<h2>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F62N.jpg" /></h2>

<h2>

第24章 專制政體的復活</h2>

<h3>

一、一般因素</h3>

<b>在第19章,我們已經知道中世紀國王的權力並非絕對,他們受到種種限制,如封建制度、政治反叛、時常選舉、種種特許狀和議會。在14世紀至17世紀期間的政體產生很大的變化:很多國家的有限君主政體發展成專制政體,或者無限的君主政體。</b>

<b>在中世紀的歐洲,民主政體與君主政體看起來好像基本平等。可是,事實表明,大部分國家的民主政體一定要讓位給君主政體。本章打算講明為什麼會這樣。</b>

<b>十字軍的影響?十字軍對推進君主政體的發展有一定關係。因為它讓西方基督教國家統治者和東方發生聯絡,而在東方,專制政體很早便是公認的政體形式。不止是國王們,還有加入十字軍的貴族、騎士與平民們都時常聽到絕對君主制,多多少少對心理方面產生了影響。</b>

<b>教會的讓步?在中世紀期間,基督教教會曾經阻擋專制君王權力的發展。但之後的幾個世紀,教會對國王逐漸寬容,認可他們的權力,最後還提供幫助。教會力爭用&ldquo;上帝的和平&rdquo;&ldquo;上帝的休戰&rdquo;與其他方式,限制那些蠻橫無忌的封建貴族們。而教會在阻止私人混戰、削弱封建勢力的時候,卻又鞏固了國王的權力,因為教會認為國王是封建社會良好秩序的保護者。之後,當教會受到內部弊端牽累和受到外部批評時,它覺得有必要向國王靠攏,認可國王的主張。教職人員也通常擁護王室專制。</b>

<b>中產階級的擁護?中產階級的快速發展和對國王的衷心擁護是這段時期的明顯特徵。中產階層是些有財富與有頭腦的人,憑藉工業與貿易而發家致富。國王滿足了中產階層的利益需求,保護商人的安全,扶持商業發展。反過來,中產階級也為國王服務。他們支援並協助君主制。同時還為國王輸送法律專家與高效官員方面的人才,為政府出資,也為軍隊提供人力。</b>

<b>民族性和國王?十字軍的力量使弱小的民族發展壯大,各民族語言文學的魅力激發了民族自豪感,民族主義萌芽在西歐諸國日益強大。由於國際戰爭頻繁,民族性迅速活躍。英國、法國與西班牙的民眾漸漸地把他們團結起來,讓他們成為偉大民族一員的權力結構與個人,備感深深的忠誠。如今人們向國旗歡呼來表達愛國之心,當時的他們卻是向國王歡呼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心。愛國主義幫助國王成為專制君王。</b>

<b>羅馬法的復興?依據羅馬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國家的君主或統治者擁有隨意制定法律或者違反法律的權力。作為古典文藝復興中的一部分,羅馬法的研究也緊隨著恢復了。博洛尼亞與其他大學都開設了羅馬法的課程。學習過羅馬法的法律專家也都利用羅馬法為他們的國王效勞。</b>

<b>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著名的義大利政治家馬基雅維利在自己的政論文中,特別是在《君主論》一書裡,曾主張君王高於法律與議會的原則。雖然教會表示抗議,可馬基雅維利的書還是普遍流行,很多野心勃發的統治者都依照他的忠告行事。</b>

<b>火器?火器讓步兵比使用矛的騎兵,甚至比身披鎧甲手持長矛的騎兵更有殺傷力。國王們開始維持由僱傭兵組成的常備軍,而且給他們配以大炮與短槍。軍隊力量讓國王們變成了封建領主的主人,還變成了各階級臣民的主人。</b>

<b>接下來的每節,將試圖講述有利於專制政體興起的一些因素。</b>

<h3>

二、教會的衰弱</h3>

<b>前面已說過,在中世紀時期,天主教教會的實力強大,很有影響力。它不僅負責宗教與道德,還做了很多管理工作。之後的幾個世紀,也就是14世紀至17世紀,儘管教會的影響與權威仍非常大,但還是明顯削弱了。教會的衰弱是有利於專制政體興起的因素之一。我們現在就來看看究竟是什麼讓教會衰弱了。</b>

<b>十字軍?十字軍歸根結底反應了對教會,特別是對教皇的不利。12世紀,在十字軍狂熱高漲與勝利時,發起十字軍的教皇們曾得到很高的榮譽;可是13世紀、14世紀的十字軍狂熱低沉遭遇失敗,教皇也相應喪失了榮譽。</b>

<b>過多的&ldquo;十字軍&rdquo;?反抗穆斯林的十字軍未能堅守陣地,因此有損教皇的政治信譽。還有許多善良的人也最終感覺到十字軍已被帶入歧途,因一些毫無價值的目標被利用了。比如,在教會同國家之間的爭鬥中,十字軍被煽動去反抗神聖羅馬皇帝與一些基督教王侯。這讓十字軍變得既庸俗又可疑。許多忠於教會的成員覺得他們被純粹的政治陰謀所利用,所以拒絕關注教會發出的各種號召與訓示。一位英國修士對此做出評論:&ldquo;在信徒們聽到這個號召的時候,他們感到奇怪,教皇承諾他們去流基督教徒的血的報酬,居然和之前承諾去和不信教者血戰的報酬一樣。&rdquo;</b>

<b>金錢的負擔?對於前往聖地的十字軍士兵,教皇發給他們贖罪券,就是向他們許諾死去之後享有特殊的照顧。為籌措十字軍的費用,教皇開始給不上戰場只捐錢的人頒發贖罪券。同時,對教士與教會的佃戶徵收什一稅(一種所得稅)。然而,部分金錢並未用於十字軍,而是花在了其他事情上。在十字軍不征戰時,錢稅仍然照收。教皇開始習慣揮霍,所以徵收的教會稅種與數量也逐漸增加。最為不幸的是,有一些教皇是世俗而不稱職的。當然並非全部教皇都如此,其中大部分還是正直與真誠的。可是稱職教皇很難抵消不稱職教皇所產生的惡劣影響。不管怎樣,教會的稅收制度變得愈來愈苛重,愈來愈不得民心了。</b>

<b>政治主張的失敗?教會的衰弱不只因為十字軍的失敗與人民對沉重的金錢負擔的憎惡,還因為教會和世俗統治者的政治爭吵。法國國王菲利普四世打敗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之後,再沒有教皇鄭重地提出如此極端的主張。大部分人最終贊成了但丁的建議,即教會的領域屬於宗教與道德,而非政治。這個意見並未削減教會的精神權威,可的確削弱了它的政治權力,而主要的獲利者卻是諸國的國王。</b>

<b>&ldquo;巴比倫式流亡&rdquo;?前面講過,卜尼法斯八世之後的繼任教皇居住在法國。自1309年至1377年的近70年裡,他們都居住在阿維尼翁。這些教皇本身是善良的,可是在法國之外,人們都相信他們只是法國國王的工具。他們居住在阿維尼翁的這段時間被稱為&ldquo;巴比倫式流亡&rdquo;,或&ldquo;巴比倫式監禁&rdquo;。正是如此,他們被比喻成曾經在古時巴比倫城流放與囚禁長達70年的希伯來人。</b>

<b>義大利人對於教皇們在阿維尼翁的長時間居留當然極度憤恨。羅馬民眾於1347年在黎恩濟的領導下起來反叛,成立了一個共和國新政府。他建立的政府既民主又民族。新政府的成立既是對教皇,也是對義大利統治者的一次挑戰。黎恩濟於1354年被殺,他的政府也被摧毀了,但事實證明義大利仍有一種非常深的民族感與反教皇情感。</b>

<b>最終於1377年,因為錫耶納的修女凱特琳的懇請與脅迫,教皇從阿維尼翁回到了羅馬,&ldquo;巴比倫式流亡&rdquo;到此結束。</b>

<b>教會大分裂?但&ldquo;教會大分裂&rdquo;比&ldquo;巴比倫式流亡&rdquo;產生的影響更壞。自1378年至1417年存在兩位對立的教皇,一位在羅馬,一位在阿維尼翁,史上被稱作&ldquo;教會大分裂&rdquo;。分裂還造成了各國產生敵對的陣容。擁護阿維尼翁教皇的國家有法國、蘇格蘭、薩瓦、西班牙與葡萄牙;而義大利、德國、英國、匈牙利、波蘭與其他國家則站到了羅馬教皇那邊。分裂於1417年結束,但從此之後教皇的權力相對削弱,國王的權力卻相對加強了。</b>

<b>宗教會議運動?在&ldquo;教會大分裂&rdquo;之後的一兩代內,許多人覺得全體宗教會議應該要比教皇擁有更高的權威。由此爆發了&ldquo;宗教會議運動&rdquo;,雖然運動不久便失敗了,但運動期間也起到了分裂、削弱了教會的作用。</b>

<h3>

三、百年戰爭</h3>

<b>在&ldquo;巴比倫式流亡&rdquo;與&ldquo;教會大分裂&rdquo;期間,英王與法王展開了一場長時間鬥爭,史稱&ldquo;百年戰爭&rdquo;。這並非一場戰爭,而是一系列的戰爭,有時這方獲勝,有時另一方獲勝,整個戰爭自1337年至1453年持續了一個多世紀。</b>

<b>封建制度裡的仇人?自威廉一世與亨利二世的時代開始,英國諸王總被當作是法國國王的封臣,因為他們在法國佔據或者宣稱有權佔據一些土地。這些封建關係是無休無止的衝突的根源。英國諸王嘗試擺脫法國諸王的宗主權,同時後者時常警惕著想要削減英王的權力。比如,法國諸王曾幫助蘇格蘭反抗英國,還對英國人在弗蘭德的貿易進行限制。</b>

<b>戰爭的近因?法王菲利浦六世於1337年宣佈,英王在法國作為采邑佔據的加斯科尼與吉延兩塊公爵領地,已經被他依法充公了。他向英國宣戰並派遣艦隊大舉進攻英國。英王愛德華三世立刻編造了一個關於法國王位的法律主張。他與菲利浦六世懷揣野心的封臣們結成了聯盟,準備打一場有決定意義的大仗。</b>

<b>英國的勝利?戰爭的第一階段是1337年至1360年,愛德華三世與自己才華迸發的年輕兒子&ldquo;黑太子&rdquo;愛德華進攻法國,取得了兩場輝煌的勝利&mdash;&mdash;克勒西(1346年)與加來(1347年)。在1348年,一場名叫&ldquo;黑死病&rdquo;的可怕瘟疫席捲了歐洲,戰爭暫時停止。接著英國又於1356年在普瓦提埃贏得了勝利,於1360年在布勒丁尼簽署了合約,規定愛德華三世放棄自己對法國王位的主張,但卻得到了盧瓦爾河以南半個法國的土地,以及北方海港加來;這些地方不是法王的采邑,而被當作絕對世業所擁有。</b>

<b>法國收復失地?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開始於1369年一位新法王對英國的入侵。這次法國人佔據了優勢。他們擁有一位幹練的將領,又充分利用英國君主政體的弱點。1395年雙方簽署了停戰協議。英國保住了加來與自波爾多至巴約訥沿岸的一條狹長地帶,但是放棄了在法國的其他領土;英王還娶了法王的女兒為後。</b>

<b>亨利五世與阿讓庫爾?擁有實力與野心的英國利用了法國的弱點與混亂,自1415年至1420年進入了戰爭的第三階段。法王查理六世患有精神病,他的封建封臣們迫切希望利用這種局面。英王亨利五世既勇敢又聰明。他再次向法國宣戰,入侵法國,而且聲稱有權繼承法國王位,於1415年在阿讓庫爾戰役大勝法國人。他還征服了諾曼底,橫掃了整個法國南部。查理六世求和於他,在1420年,亨利下令簽署幾乎完全有利於他的特魯瓦條約。依照這份條約,亨利得到了法國的許多土地;並且在查理六世去世之後亨利能夠當上法國國王,還能娶(之後真的娶了)查理六世的女兒凱瑟琳為妻。</b>

<b>可是世事難料。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都於1422年去世了。儘管亨利的幼兒亨利六世被宣佈既是英王還是法王,可是許多法國人對此表示拒絕。他們緊密團結在查理六世兒子的周圍。</b>

<b>聖女貞德?如此,戰爭的第四階段開始了。擁護查理六世的兒子查理七世的法國人最初佔少部分,並且在漫長的7年時間裡他們打了很多敗仗。此時聖女貞德出現了。她並未揮劍,只是手舉一面白旗。法國人卻願意追隨她,她帶領他們邁向勝利。她於1429年把英國人從奧爾良城驅逐出去,沒過多久又把蘭斯與其他地方的英國人趕出去。後來,在幫歷代法王加冕的蘭斯大教堂中,她幫查理七世加了冕。這成為她一生的頂峰。</b>

<b>這對貞德和法國來講,都是光榮的一天。但就在當時,並非全部的法國人都站在她那邊。翌年她落入英國人的手裡。一個同情英國人的諾曼法庭判決她死刑,她於1431年在魯昂被處以火刑。</b>

<b>可是貞德的精神卻影響了整個法國。她為法國獻身的精神讓法國人團結在一起。英國人佔領的城鎮與省份相繼失守。百年戰爭於1453年結束了。這場戰爭開始於封建戰爭,卻以民族戰爭而結束,愛國的法國人像磐石一般團結在法王周圍。最後,只剩加來還留在英國人手中。</b>

<b>長時間的戰爭使法國與英國民族情感得到增加,同時還促進了專制政體的發展。兩國的國王都得到了臣民的衷心擁護,他們的軍隊如今已改成主要由平民組成,而非貴族與騎士。</b>

<h3>

四、專制政體在英、法以及其他各國的興起</h3>

<b>百年戰爭在某種程度上間接推進了英、法兩國專制政體的發展。英國隨後發生了一系列內戰,即紅白玫瑰戰爭,它直接有利於英國專制政體的興起。

</b>

<b>玫瑰戰爭?玫瑰戰爭自1453年延續至1485年,它是互相對抗的兩支王族蘭卡斯特家族與約克家族間奪取王位的鬥爭。王國中全部的貴族家族都選擇支援其中一支王族。</b>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