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編 歐洲國家與教會中的動亂(2 / 6)

<b>亨利五世的父親亨利四世是首位蘭卡斯特家族的國王。他篡奪王位而當上國王。1415年亨利五世重新對法宣戰的一個原因是想讓他的臣民忘記這個事實。當他們為阿讓庫爾勝利歡呼的時候,他們的確忘了這個事實。並且在亨利五世活著的時候,英國人認可他的政績也很少提及這個事實。可是在他的兒子亨利六世長期不作為的統治時期,許多心存不滿的英國人動搖了。他們憶起亨利四世的篡位;他們看到亨利六世在英國的不妥治理;他們對他於1453年向法國人的投降也當作一種恥辱。</b>

<b>但這並不意味著英國人對君主制度失去了信心,它只是意味著許多英國人提出了有關蘭卡斯特世系的些許問題。所以在約克公爵奪位時,他找到了很多朋友與擁護者。約克家族與蘭卡斯特家族間長期的流血鬥爭被稱作玫瑰戰爭,因蘭卡斯特家族用紅玫瑰作為標記,約克家族用白玫瑰作為標記而得名。</b>

<b>事件小結?激戰之後,約克家族廢掉了蘭卡斯特的國王亨利六世,立自己家族的人稱王,叫愛德華四世(1461年)。10年之後,1471年,約克家族在蒂克斯伯裡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殺死了亨利六世。愛德華四世是一位強有力的國王,在他的後期統治中,他讓蘭卡斯特家族保持了平靜。他卒於1483年,他的兩個年輕兒子被囚禁在倫敦塔內,在那裡被他們的叔叔暗害了,後者篡取了王位,稱為理查德三世。</b>

<b>但理查德三世卻是約克家族的最後一位國王。他的篡位,他的殘暴與冷酷,對約克家族的事業來說,都成了致命傷。一位來自蘭卡斯特家族的亨利&middot;都鐸,再次揮起了紅玫瑰的旗幟,於1485年在伯斯沃思戰役中戰勝並殺死了理查德三世。</b>

<b>在戰場上,獲勝者被加冕為國王亨利七世。他是偉大的都鐸世系的首位國王,但他卻出身於蘭卡斯特王室。他憑藉與約克家族的伊麗莎白的婚姻,讓紅玫瑰與白玫瑰聯合在一起。他花了10年或者更多的時間來撲滅這場長期戰爭的餘火。</b>

<b>對專制政體的影響?玫瑰戰爭消滅了大批蠻橫霸道的封建領主,激起了中產階級對一個強大而穩定的政府的渴望。這有助於英國專制政體的發展。都鐸君主們都知道怎樣在事實方面讓自己變成一位名副其實的君主。他們幾乎變成了絕對的統治者。</b>

<b>亨利七世?亨利七世於1485年至1509年在位時期遏制貴族,採取強硬手段統治整個國家,還想方設法鞏固了王室權力。他創設了一個新法庭&mdash;&mdash;星室法庭。它在審理案件的時候,並沒有陪審團,新法庭成為國王手裡一個有效的工具。他仍時不時地舉行議會,但想方設法降低議會在政府裡的地位。他獎勵貿易,擴大海軍,還試圖避免戰爭。他靠著睿智的外交與讓子女和一些諸王子女聯婚的方式,而非靠戰爭來獲得國外的聲威。他將一個女兒嫁給了蘇格蘭王,一個兒子娶了西班牙公主為妻。</b>

<b>就在亨利七世統治時期,哥倫布與卡博特發現了美洲。</b>

<b>專制政體在法國?百年戰爭以後,法國的專制政體也得到快速發展。從1422年至1461年在位的法王查理七世,在他統治時期所發生的一些激動人心的事情,如聖女貞德的驚人事件、民族愛國主義的高漲、英國人被驅趕和法國領土與人民再次統一於一個君主權威之下,使他獲益匪淺。這些事件讓人民更效忠於國王,即便是一位平庸的國王也幾乎能夠為所欲為。查理沒與三級會議商量便徵收賦稅,他還建立了一支由專業軍人組成的忠於自己的常備軍。</b>

<b>路易十一與勃艮第?自1461年至1483年在位的法王路易十一,不管是精神還是儀容都要比他的父親查理七世更缺少風度,但是身為一個專制政體的建立者,他卻成為了最偉大的一位法國國王。他窮盡畢生精力來削弱封建領主,透過收買、掠奪等各種方式,還不費太多力氣幹掉了一些封建領主。在同勃艮第公爵展開的一場艱苦鬥爭以後,他最終將勃艮第公國變為法國真正的一部分。透過讓兒子和布列塔尼的女繼承人聯姻,他鋪好了徹底吞併勃艮第公國的道路。</b>

<b>專制政體繼續存在?在下個世紀,也就是16世紀,宗教分裂與內戰一度恢復了法國封建領主的權力,但這只是暫時現象。在15世紀的時候,法國的專制政體已經根深蒂固,難以被快速推翻。直至17世紀、18世紀,法國的專制政體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b>

<b>專制政體在西班牙?在西班牙,斐迪南與伊莎貝拉統治時期,專制政體代替了封建制度,他們和英國亨利七世、法國路易十一是同一時代的。對戰西班牙穆斯林的最終勝利與美洲的發現,讓君主政體大放光彩。斐迪南與伊莎貝拉將異端裁判所這一教會法庭當作西班牙專制政體的工具,就像英國亨利七世利用星室法庭那樣。他們逢迎貴族的同時又剝奪了他們的政治權力。</b>

<b>在葡萄牙與斯堪的納維亞諸國,情況也幾乎一樣。國王們透過推翻貴族與利用忠心的中產階級,建起屬於他們自己的權力。</b>

<b>德意志與義大利?然而這一時期的德意志與義大利仍未實現民族統一,也沒有民族的君主政體;但在地方卻存在很多專制君主。德意志的許多親王、公爵與伯爵們是非常專制的。而義大利已經出現了變城市共和國為世襲君主國的明顯趨勢。</b>

<b>蘇格蘭與波蘭?蘇格蘭與波蘭可能是此時歐洲各國中唯一達到了民族統一而未淪為專制政體犧牲品的國家。在蘇格蘭,軟弱的國王被強大的貴族所牽制。波蘭的貴族保留了國王選舉制度,防止王位變為世襲制。</b>

<b>專制君主和戰爭?在15世紀、16世紀,專制政體在西歐與中歐廣泛興起,戰爭的性質與目的發生了明顯變化。中世紀國內的封建戰爭常常是地方性的,並且只是短期戰爭。而野心勃發的專制君主間的戰爭卻無休無止,並且更為嚴重。</b>

<b>過渡的特徵?專制政體及其所有影響,不管是好的方面還是壞的一面都是歷史發展的必要環節,是由中世紀過渡到近代合乎邏輯的階段。它推翻了封建制度,引來了民主政治。它又和擴大的貿易、古典學術、好戰的宗教與民族情感密切聯絡起來。</b>

<h2>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FA03.jpg" /></h2>

<h2>

第25章 新教起義</h2>

<b>16世紀,在西歐向海外的美洲、亞洲與非洲擴張時,歐洲的基督教會出現了明顯的分裂。相當多的北歐基督徒,站出來反抗教皇的權威。他們放棄了天主教會的某些教義,成立了新團體。這些新團體被稱作新教徒,導致新教興起的教會分裂被稱作宗教改革,更準確地說是新教起義。</b>

<b>教會的這次分裂出現於16世紀,可是它卻是中世紀以來對教會長期不滿的結果,這種不滿早在14世紀、15世紀就已時常出現。</b>

<h3>

一、教會早期的分裂</h3>

<b>自很早開始,基督徒中便產生了不同的意見,比如對教義與教會組織的分歧,經常出現異端與分裂。</b>

<b>最早的異端,像阿里烏斯派儘管曾經鼎盛一時,但最終還是消失了。只是在亞美尼亞、美索不達米亞、埃及與阿比西尼亞各國分立的教會出現了種種不同的信仰。</b>

<b>更為嚴重的是東西方基督教在11世紀的分裂,希臘語基督徒與拉丁語基督徒分為兩大團體,也就是東方的&ldquo;正教&rdquo;教會與西方的&ldquo;天主教&rdquo;教會。這兩個教會都聲稱自己是正統教派。東方正教徒拒絕認可羅馬主教,也就是教皇的權威。而西方的基督徒普遍都認可他的權威。</b>

<h3>

二、新分裂的原因</h3>

<b>政治方面的對抗?在西歐,出現了對教會的批判與對教會權威的政治反抗和宗教反抗國王和文職官員對教會的政治權力與影響備感憎恨,並加以壓制。前面已經講述,在中世紀時期,神聖羅馬皇帝是怎樣反抗教皇的,英國、法國與西班牙的國王是怎樣取得了對教會財產徵稅、任用教職人員、限制教會法庭的權力與違犯教皇法令的權力。在14世紀、15世紀,教皇與國王間的衝突並非什麼新鮮事,但僅是政治衝突還不足以引發教會的分裂。</b>

<b>宗教方面的對抗?還有一種反抗源於對宗教教義的不同見解。比如,在12世紀,法國南部的阿爾比派攻擊教會的聖餐禮與聖職,在13世紀被十字軍鎮壓。14世紀,英國教士兼任牛津大學教授約翰&middot;威克利夫(1320&mdash;1384),提出堅決的觀點,對天主教的很多教義與做法表示反對。他聲稱教皇並非是基督在塵世的代表,而是一位&ldquo;反基督者&rdquo;;修道制度並非是基督教義的真實部分;由邪惡的教士所實施的聖禮是無效的;基督徒個人應該完全遵循聖經裡的教訓;教會應該附屬於國家。</b>

<b>羅拉德派與胡斯派?儘管遭到教皇的斥責,可是威克利夫獲得了很多追隨者,有英國的鄉紳、政客,也有窮苦民眾。在他去世之後,他的著作受到一位教士兼布拉格大學教授約翰&middot;胡斯的讚許,而且在波希米亞廣泛傳播。15世紀初,羅拉德派的威克利夫的英國門徒們與捷克胡斯派的人數都在增加。

</b>

<b>正如國王與諸侯曾經積極的與教會當局聯手鎮壓阿爾比派一樣,如今他們也想方設法制止羅拉德派與胡斯派。英國亨利四世與亨利五世採用罰款、囚禁與火刑來遏止羅拉德派運動在國內的傳播。神聖羅馬皇帝西吉斯蒙急切想要在捷克消滅宗教運動,誘使約翰&middot;胡斯參加在瑞士康斯坦茨舉行的全體宗教會議。在會議上,他不顧自己曾經鄭重答應保衛胡斯的人身安全,並實施了會議法令,在1415年對胡斯處以火刑。</b>

<b>胡斯派戰爭?胡斯被處以火刑不久便在捷克引發了民眾暴亂,這是一場半宗教半愛國的暴亂。德意志天主教徒向捷克胡斯派宣戰,胡斯派內部也立刻分成幾個支派,彼此交戰。胡斯派戰爭持續了幾年,後來教皇在民族方面做了一些讓步,大多數地區都恢復了天主教教會。但胡斯派的一個支派摩拉維亞兄弟派,卻一直留存到現在。</b>

<b>道德方面的對抗?在14世紀、15世紀,第三種對天主教會的反抗是對教士的出格做法與教會&ldquo;腐敗&rdquo;進行批判。人們說有些教士的生活是無恥的,不道德的,搜刮人民膏脂,奢侈無度。人們認為很多主教力爭擁有豐厚的世俗財物,羅馬教廷從德國、英國與法國&ldquo;好基督徒&rdquo;的口袋中壓榨了大量錢財,使義大利的&ldquo;壞基督徒&rdquo;隨意揮霍,享受世俗享樂。伊拉斯謨在著作《愚人頌》裡既清楚又幽默地列舉了一些人們的抱怨。他認為基督徒已經不再擁有基督教早期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為了對教會進行改革,一定要讓普通民眾接受良好的教育,讓他們可以有效地監督修士與神學家們,幫助清除教會里的無恥弊端。</b>

<b>改革的主張?教會中的嚴重弊端引發了人們廣泛的主張改革。改革的主張會得到人們的關注,弊端也會得到糾正。不只一般教徒,甚至教皇、紅衣主教、主教、教士與修士們也都期盼改革,而且誠心為此努力。教會的精神使命沒有被完全忽略。在15世紀,修士托馬斯&middot;肯皮斯所創作的《效法基督》是僅次於聖經的最著名的而且流傳最廣泛的有關基督教虔信的書。書中闡述的基本原則受到人們的高度贊同,並被普遍傳授。</b>

<h3>

小結</h3>

<b>事實上,在16世紀,已經實現了教會改革,但當時想遏制分裂已為時太晚。政治、經濟與愛國之心對教會的反抗,以及對教會某些教義的不滿,已經形成了王侯與人民的公開對抗。</b>

<b>專制政體的興起加強了國王與諸侯們想在政治方面、宗教方面,變成專制君主的野心,而且想控制本國教會,正如他們控制貴族、議會與城鎮一樣。貴族與商人們渴望財富的野心,在他們心裡引發了一種侵吞教會財產、少交納教會錢稅與終止教會經濟獨斷的奢望。</b>

<b>民族情感?民族情感與民族愛國之心的發展,大大推進了將英、德、法及其他地方教會從&ldquo;外國&rdquo;的統治之下解放出來的主張,還出現了將天主教教會改成各個國家教會鬆散聯盟的鼓動。</b>

<b>16世紀種種分裂教會的趨勢,教皇與許多基督徒對此表現出了堅決的敵對。他們不願將天主教會&ldquo;國家化&rdquo;,不贊同失去教會的土地與收益,不允許將教會徹底置於專制君主的掌控之下。</b>

<b>兩派改革者?在16世紀,基督教的改革者分為兩個陣營:一派還留在天主教教會,支援其組織與教義,同時盡力補救弊端;還有一派則脫離了教會,放棄某些教義,成立新組織 &ldquo;改革的&rdquo;教會。這些新組織被稱作&ldquo;新教&rdquo;教會,對人們所抱怨的教會弊端表示抗議。新教起義摧毀了曾是中西歐特徵的宗教統一。</b>

<h3>

三、新教教會</h3>

<b>德國改革者馬丁&middot;路德?首位領導西歐大批民眾與天主教教會公開分裂的改革者是馬丁&middot;路德(1483&mdash;1546)。他是德國人, 20歲時當上修士,不久之後被任命為威滕貝格大學神學教授。身為教師與講道者,他深受學生愛戴。他果敢直率,不懼表達自己的主張。同時他還深切關注著永生拯救的問題。慢慢地他開始懷疑人們是否可以透過某些做法來博取上帝的歡心。他相信人類僅存的希望就在於每個人對上帝仁慈的質樸信仰。</b>

<b>路德同教會分裂?路德同天主教教會的分裂是逐漸發展的。他於1517年首次在德國引得人們的普遍關注,源於他公開質疑提供&ldquo;贖罪券&rdquo;與贖罪券所依託的&ldquo;善行&rdquo;的教義。</b>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