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編 歐洲國家與教會中的動亂(3 / 6)

<b>贖罪券是一種死後獲得特惠的承諾。一個人真正對自己的罪孽感到憂傷並開始懺悔,贖罪券准許免去所有或者部分死後應該得到的懲罰。為了獲得贖罪券,悔罪之人要念讀某種禱詞、進謁一些教堂或者做其他&ldquo;善舉&rdquo;。在中世紀時期,加入十字軍或者資助十字軍都算得上是&ldquo;善舉&rdquo;。如今天主教教會中仍存在赦罪的方式,可是不再主張捐錢,也沒人捐錢了。

</b>

<b>論綱與辯論?教皇利奧十世於1517年為籌措羅馬聖彼得教堂的建造錢款,委派很多專職人員去銷售贖罪券。路德被一位名叫特策爾的委派人員激怒了,他在威滕貝格教堂大門上張貼95條論綱,主張和所有前來的人辯論。在這95條論綱裡,他抨擊了贖罪券與教皇的一些主張。兩年以後,在與一位著名學者的一場公開辯論中,路德否認了所有教皇和一次宗教會議擁有解釋基督教教義的神聖權威。他援引胡斯與威克利夫的教義理論,堅決聲稱,每個人都有權遵照自己研讀聖經的體會來料理自己的生活。</b>

<b>教皇利奧十世於1520年把路德從教會開除,還提議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將他當作異端進行懲罰。</b>

<b>禁令下的路德?皇帝偏向於懲罰路德和他的信徒,可是在德國有很多人,包括各王侯、貴族們,還有一些教士與修士,都對路德表示同情,讓他能繼續和教皇與皇帝對抗。</b>

<b>路德分裂德國?在德國,路德發放了很多猛烈抨擊教皇與天主教教會的小冊子。他獲得了虔誠信徒的擁護,因為他們被路德披露的教會內部的各種腐敗現象震驚了。他獲得了愛國的德國人的擁護,因為路德讓他們對自己的國家附屬於一個義大利教皇而感到憎恨。他獲得了貴族與王侯們的擁護,因為路德讓他們見到,他們能從教會與帝國的削弱中增長自己的財富與權力。</b>

<b>一時間,似乎所有德國人都將對抗天主教教會。可是在德國南部一批批農民起來對抗教會,還對抗國家統治者的時候,王侯們開始驚慌了。農民起義於1525年被殘酷地鎮壓下去。於是農民轉而反抗路德,因為在這場反抗戰鬥中他站到了貴族那邊。同時,許多貴族,尤其是南部貴族看到農民受到路德綱領影響,便背棄了路德理論。當然,皇帝與其他王侯們,無論是從信仰還是從政治的角度,都不會聽從路德的號召。</b>

<b>最終的結果是德國分裂了。北部邦國追隨路德變成了新教徒。南部邦國否定他的綱領,仍然信奉天主教。</b>

<b>路德贏取斯堪的納維亞?路德失去了德國南部的擁護,卻在斯堪的納維亞大得人心。因為丹麥、挪威與瑞典國王都將路德教封為國教。16世紀之後,不止德國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絕大部分民眾也都是路德教徒。</b>

<b>奧格斯堡和約?德國的天主教徒與路德教徒長時間的內戰之後,在1555年簽署了所謂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在和約裡,皇帝認可路德教是基督教中合乎法律的一派。這份和約對德國王侯有利,而對人民卻不一定如此,因為和約規定每個王侯有權代他的民眾選擇宗教。在每個邦內,人們一定要遵奉王侯的宗教。這符合當時的專制政體。</b>

<b>英國國王?在英國,威克利夫的一些言論已開始生根。可是在16世紀,英國的宗教對抗主要是由英王亨利八世實施的。起初亨利反對路德,還寫了一本書來反對他。之後亨利和教皇決裂了,採取果斷做法,領導全國一起來反對教皇。亨利由於教皇不肯答應他非常期盼的一樁婚事而悲痛絕望;另外他急於提升自己在教會里的王室權威,就像提升自己在國家中的權威一樣。所以,在1534年,他引導議會透過了一項&ldquo;最高權力法案&rdquo;,規定國王替代教皇變成英國教會的元首。</b>

<b>英國國教教會?英國的教會逐步成為了英國國教教會。亨利八世僅僅希望擺脫教皇而獨立,他並非要改變教義或者禮拜的形式。但在自己的兒子愛德華六世(1547&mdash;1553)與女兒伊麗莎白(1558&mdash;1603)統治時期,國教教會進行了種種革新。聖經被宣佈為信仰的唯一指導;天主教教義裡的&ldquo;善舉&rdquo;被斷定屬於迷信;更改了各種聖禮;祈禱書從拉丁文翻譯成了英文,還做了很大的改動。</b>

<b>亨利的女兒瑪麗女王是一位忠誠的天主教徒,在她為期五年的統治期內(1553&mdash;1558),英國再度和羅馬聯合起來。但在伊麗莎白漫長的統治時期,新教又得到了穩固。英國國教教會正式獲得了認可,有時被稱作安立甘教會(又稱為聖公會)還得到了國家的支援。從伊麗莎白女王時代開始,大部分英國人都是安立甘教徒,儘管還有少部分人信仰天主教。直至19世紀,英國天主教徒才贏得解放,針對天主教徒的嚴苛律法才被廢除。在愛爾蘭,雖然英國統治者成立了新教教會,可是當地大部分民眾還是信奉天主教。</b>

<b>英國與愛爾蘭不同的宗教轉變,與其他大部分國家一樣,緊隨而來的是大批的迫害與財產充公。許多人為了信仰而犧牲,許多家族與組織因此變得貧困。在亨利八世、瑪麗與伊麗莎白的統治下,情況更是這樣。

</b>

<b>瑞士改革者&mdash;&mdash;烏爾裡希&middot;茨溫利?在瑞士,烏爾裡希&middot;茨溫利(1484&mdash;1531)領導了反抗天主教教會的起義。他和路德有的論點不同,尤其是有關聖禮和教會組織的事。瑞士和德國一樣,有些小邦信奉新教,而其他邦仍然信奉天主教,他們因信仰不同而相互混戰。茨溫利於1531年在卡佩爾戰役中被殺死了。</b>

<b>法國改革者&mdash;&mdash;約翰&middot;加爾文?年輕的法國人約翰&middot;加爾文(1509&mdash;1564),在建立新教教義與組織方面,被證實是一位要比亨利八世和馬丁&middot;路德更具普遍影響力的人。加爾文在20歲的時候,就與天主教教會鬧翻了。他在法國被看作異端,所以離開家鄉前往瑞士避難。在日內瓦,從1536年直到1564年去世,他一直是這座城市的宗教預言家與政治獨裁者。加爾文的教義自日內瓦遍傳四方。他的教義之所以被普遍接受,存在幾點原因。第一,加爾文教要比大部分其他形式的基督教更為民主,所以得到了許多厭惡專制政體的人的歡迎。第二,加爾文在26歲時創作的《基督教原理》一書中,將教義闡述得清楚精煉,以至於立刻被譽為神學中的一部優秀作品。自那時開始,這部著作在宗教文獻中一直佔據明顯地位。</b>

<b>很多瑞士人追隨加爾文,荷蘭人與部分馬扎爾人也是如此。法國的新教徒胡格諾派也成了加爾文教徒。在蘇格蘭,約翰&middot;諾克斯所引入的加爾文教被封為國教。在不列顛群島的一些地方,它也被許多人所接受。蘇格蘭(與其他一些國家)的加爾文教徒被稱作長老會信徒。清教徒與新英格蘭遷移新教徒也都成為加爾文教徒了。</b>

<b>新教的很多派別?16世紀出現的新教主要派別有路德教、安立甘教與加爾文教,但還有其他教派。比如,瑞士與荷蘭出現了門諾&middot;西蒙斯的信徒,稱作門諾派;在英國,浸禮會與貴格會(公誼會)不久便知名了。門諾派信徒與貴格會信徒堅定反戰立場。浸禮會信徒由於採用浸水洗禮而得名。一般說來,他們都追隨加爾文的教義。</b>

<h3>

四、天主教會的改革</h3>

<b>新教在歐洲諸國興起時,天主教會正進行著一場變革。與德國、瑞士和斯堪的納維亞一樣,義大利、奧地利、法國與西班牙也都經歷了宗教騷亂,但最終僅廢除了部分弊政,沒有進行激烈的反抗或徹底的分裂。</b>

<b>特蘭託會議?在16世紀後半期,連續出現了幾位耿直且具有遠見的教皇,他們極大地改進教會管理,提升了教士們的道德水準。舉行了全體宗教會議&mdash;&mdash;特蘭託會議,並延續了18年(1545&mdash;1563)。特蘭託會議對天主教教義做出了合理、到位的闡述,對財務與教育事務進行了良性變革,對教會的祈禱書進行了修訂,同時出版了新版的拉丁文聖經通俗本,制定了禁止天主教徒閱讀的危險與異端的《禁書目錄》。背叛信仰會遭受教會法庭也就是異端裁判所的懲處,特別是在西班牙與義大利,異端裁判所的活動正進行得如火如荼。</b>

<b>伊格納修斯&middot;羅耀拉?天主教教會內部變革的主要力量之一就是新的宗教教團&mdash;&mdash;耶穌會,它的成員常常被稱作耶穌會士。耶穌會由伊格納修斯&middot;羅耀拉於1534年建立。伊格納修斯曾經是一個西班牙兵士,在醫院療傷的時候偶然讀到基督生平與一些聖徒的傳記。據他所說,這次閱讀引發了他內心極大的變化,讓他下決心要從此由一名世俗國王的兵士變為一名基督與教會的騎士,為了上帝更多的光榮而戰。</b>

<b>耶穌會士的工作?16世紀,耶穌會士立刻在宗教衝突中活躍起來。首先,他們創設了很多學校與學院,他們的博學與修養讓天主教教士再次獲得了人們高度尊重。身為傳道者,他們的宣道與訓誡簡要清楚,因而得到教徒高度的敬仰。</b>

<b>耶穌會?耶穌會士在教會領域做出了突出的成果。主要憑藉他們的力量,波蘭在差點改信新教後重新改變了過來。相似的,在巴伐利亞與比利時間,他們保留了天主教;在捷克與匈牙利,他們保護了大量天主教信徒;在英國,他們時常冒著生命危險去幫助天主教教友;在北歐,天主教教會所流失的信徒,透過在中國、印度,還有美洲印第安人之間與巴西和巴拉圭的野蠻人之間的傳教活動,獲得了補償。</b>

<b>在印度、中國與美洲的天主教教會里,聖方濟各會修士與多明我會修士也非常活躍,但以耶穌會的修士最為突出。</b>

<b>教皇和國王簽訂的宗教協議?為了在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義大利與奧地利維持住天主教,教皇與這些國家的統治者簽訂了&ldquo;宗教協議&rdquo;,規定在教會事宜方面授予統治者一些特權。這自然有利於讓教會附屬於國王的趨勢。直到19世紀與20世紀,經歷了激烈的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之後,天主教會才再次獲得了16世紀時因為這些協定所喪失的大部分自由。

</b>

<h3>

五、不寬容與宗教戰爭</h3>

<b>不寬容現象的爆發?在16世紀,歐洲宗教分裂的一個直接與最不幸的結果便是宗教方面的不寬容。這種不寬容表現在宗教殘害與宗教戰爭方面,是每個西歐國家的統治者,無論是信仰天主教還是信仰新教,都相信傳統觀點:政治的統一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宗教的統一,所以每個國家都應該運用權力迫使它的全部公民,尤其是基督徒公民遵照唯一的官方信仰。</b>

<b>菲利普二世的政策?西班牙、葡萄牙與義大利的國王迫使人們仍要信仰天主教,否則就會遭到異端裁判所的處決或者監禁。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是最狂熱的天主教教會支持者,他想盡種種辦法來確保自己的信仰不僅在本國還要在其他地方獲得勝利。他清除了西班牙的新教,處決了上千名異教徒。他只准許天主教徒遷移到美洲西屬殖民地,為了維持他們的信仰,他向新世界的異端裁判所求助。</b>

<b>在法國天主教徒和胡格諾派信徒(法國新教徒)的爭鬥中,菲利普給法國天主教徒提供軍事幫助。在神聖羅馬皇帝意圖推翻路德教徒與加爾文教徒的時候,他派遣軍隊前往德國支援他們。他和英國女王瑪麗&middot;都鐸結婚,想要趁此機會讓英國信仰天主教。後來在瑪麗的繼承者伊麗莎白登位再建新教的時候,菲利普派出了大隊無敵戰艦進攻英國(1588年),想要憑藉武力推行自己的信仰。由於英國水兵的勇猛和風暴的猛烈,無敵艦隊被趕走並被擊敗了。</b>

<b>菲利普身為尼德蘭的統治者,卻一定要應對該信加爾文教的大多數荷蘭人的堅決反抗,最終引發了一場可怕的戰爭。結果於1648年,菲利普去世之後的50年,荷蘭被認可為一個獨立的國家。</b>

<b>德國的宗教戰爭?神聖羅馬皇帝與大部分選帝侯[ 選帝侯,德國曆史上的一種特殊現象。專指擁有選舉權的諸侯,他們有資格確定羅馬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人選。選帝侯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各諸侯的權力,削弱了皇權,使德意志的政治分裂日益嚴重。1356年,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皇帝在紐倫堡頒發了著名的&ldquo;金璽詔書&rdquo;,為了使諸侯承認其子的王位繼承權,該詔書正式確立各封建諸侯選舉皇帝的合法性。詔書以宗教信仰為基礎,確立了帝國的七個選帝侯,這些人都有權力評判某位王位繼承人是否可以當選國王或皇帝。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摧毀,選帝侯從此衰亡。</b>

<b>]依然信仰天主教,但很多王侯卻成為了路德教徒,還有的成了加爾文教徒。新教的王侯們殘害天主教的臣民,天主教的王侯們則殘害新教的臣民,新教王侯們還和天主教的皇帝交戰。這說明, 1555年簽訂的奧格斯堡和約並不是高明的解決辦法,每位王侯都有權讓他的臣民信仰自己所信奉的教派,並不是明智的決定。</b>

<b>三十年戰爭?在1618年,德國的天主教徒與新教徒間的戰爭又一次爆發了。它持續了三十年,所以被稱作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既是宗教戰爭,也是政治與經濟的戰爭。它好像烈火般蔓延開來,變成了一場國際戰爭,是史上最殘酷、最具毀滅性的戰爭之一。</b>

<b>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只是波希米亞(捷克)的加爾文教貴族的革命。皇帝的軍隊擊敗了加爾文教徒,但戰爭不久便蔓延得更廣。德國北部路德教的王侯們在丹麥國王的幫助之下,聯合起來反抗皇帝與忠於他的天主教諸王侯。皇帝的軍隊再一次獲勝了,可是戰爭又由另一位信奉路德教的國王&mdash;&mdash;瑞典的古斯塔夫&middot;阿道夫重挑起來了。</b>

<b>令人驚訝的是,古斯塔夫由一個信仰天主教的國家&mdash;&mdash;法國,提供武器與金錢上的幫助。國王們對領土的貪婪超過了對宗教的熱誠。古斯塔夫在1632年的戰爭中被殺之後,法國參加了信仰新教的德國、瑞典與荷蘭一方,來反抗皇帝與他的同盟者西班牙國王。法國純出於政治上的目的,想削弱與它對抗的敵國西班牙與奧地利,以鞏固自身。</b>

<b>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法國的獲勝最終迫使皇帝談和。於1648年結束戰爭的諸項條款被統稱作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法國得到了阿爾薩斯,可是斯特拉斯堡除外;瑞典獲得了兩塊德國領土;勃蘭登堡吞併了波美拉尼亞東部與之前歸屬於天主教主教的一些省份;荷蘭與瑞士取得了獨立。帝國中的每一個德意志邦都可以不經皇帝答應而自主宣戰與議和。有關宗教方面,加爾文教徒得到了和路德教徒與天主教徒同樣的地位,但凡是在1624年之前所得到的教會財產也都不需退還。

</b>

<b>英國宗教方面的不寬容?不列顛群島一樣遭到了宗教不寬容的折磨。亨利八世力爭建立並維持住一個分裂的、走中間道路的安立甘教會,還燒死了路德教徒,以及屠戮了天主教徒。瑪麗&middot;都鐸則力爭恢復天主教,殘害與燒死了安立甘教徒與加爾文教徒。伊麗莎白與自己信奉安立甘教的繼承者制定了嚴苛的法令來反抗天主教,還處決了很多天主教徒,同時還給不信仰安立甘教的新教諸派,比如浸禮會、貴格會與長老會的信徒們帶去很多煩擾。</b>

<b>17世紀,為了躲避在英國所遭的殘害,清教徒來到了今天美國的普利茅斯,天主教徒則到了馬里蘭。這個世紀中期,英國的加爾文教徒進入了激烈內戰的最前線,這場內戰持續至1649年,因國王查理一世的被處決而達至頂點。可是在加爾文教徒掌權的時候,他們對天主教徒的殘害要比對安立甘教徒更加嚴酷。</b>

<b>火與劍?在斯堪的納維亞,丹麥與瑞典的路德教國王們用火與劍來清除天主教。波蘭與匈牙利的天主教國王們採用相同的手段來對付新教徒。蘇格蘭的加爾文教貴族起來武裝對抗天主教徒女王瑪麗&middot;斯圖亞特,還廢掉了她。瑪麗逃到英格蘭,最終於1587年被安立甘教的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處決了。</b>

<b>法國與南特敕令?16世紀的大多數時間,法國都被宗教戰爭所困擾著。在1572年,上千胡格諾派信徒在聖巴託羅繆&rdquo;日被屠戮,達到了殘酷的頂點。在1598年,一位偉大又開明的國王亨利四世,頒佈了有名的南特敕令,停止了法國的宗教戰爭。敕令授予胡格諾派信徒公民權利與宗教方面的寬容。如此,法國變成了首個證明宗教差異與民族統一能夠並存的國家。隨之而來的是近一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可是,在1685年,另一位偉大的法王路易十四,就沒那麼開明和寬容了,他廢除了南特敕令。所以法國再次遭到了殘害與遷徙的折磨。</b>

<b>宗教寬容的緩慢發展?在16世紀,基督教教會分裂的直接影響就是加重了宗教方面的不寬容,引發了無數次的宗教戰爭。可是,歸根結底,這種分裂還是起到了表明基督徒間要採取較寬容的態度的作用。漸漸的,還證明了容忍與仁愛是有可能的。可是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b>

<b>新近的發展?直至現代&mdash;&mdash;真正是當代,宗教寬容原則才獲得勝利,宗教戰爭才能夠停止。如今普遍公認宗教屬於個人自由自願的事情,宗教寬容被當作是人類思想與世界進步的巨大收穫之一。</b>

<h3>

六、基督徒的三大團體</h3>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